导语
尼德兰又称为“低地国家”,同时也是荷兰的前身。虽然尼德兰所处的位置被欧洲各国所窥视,并一直出于西班牙王室的掌控之下,但尼德兰出现高频率经济活动的时间非常早,因而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工商业体系。
但在18世纪以后,尼德兰资本开始外流,国力日渐衰退。由于当时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商业资本主义的部均衡性,以及缺乏坚实的自主产业,尤其是手工业和相关的产业经济,进而导致了尼德兰经济逐渐丧失了活力,因此尼德兰经济也进入了不可逆转的衰退。
欧洲的经济中心世界的商业市场
在尼德兰的商业发展史过程中,有三座城市不得不提到,他们在不同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促成了尼德兰商业金融的辉煌成就,并成为了整个欧洲和世界贸易的枢纽,他们分别是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以及布鲁日。其中布鲁日早在13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是北海和波罗的海等地区的贸易中心。
到14世纪后期,安特卫普也逐渐发展起来,并且该城市也逐渐从临时性的定期集市演变成一个永久性的商业金融中心,据有关数据统计,到了16世纪中叶,安特卫普的贸易总额已经占到尼德兰对外贸易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而阿姆斯特丹则在17世纪后开始成为了世界市场的中心,由于贸易的不断来往,这座城市几乎将美洲和欧洲连城了一个整体,在这里你几乎可以寻找到欧洲和美洲的任何商品以及原材料。
并且阿姆斯特丹的地区的商人逐渐开始拥有了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从1585年起,阿姆斯特丹就开始定期出版相关的商品价格公告,而欧洲其他地区的商品价格全部都以此为均价,并受到其支配。
不健全的商业结构
虽然尼德兰众多城市拥有着高度繁荣的经济,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经济背后所带来的局限性。由于尼德兰地方政府持续向外国商人推行各种贸易相关的有利措施,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前往。
如14世纪时期的布鲁日,条顿骑士团在这里开始开设银行,意大利人在此多经营信贷生意;在安特卫普,来自德国和意大利等地的商人在当地的金融和贸易中也有很影响力。
外国商人和外国资本的疯狂涌入不仅推动了尼德兰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尼德兰经济产生的商业利润大量外流,说白了,钱给其他人赚走了。
大量的资本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并且尼德兰整个商业体系也存在对海外市场过分依赖。这些种种行为不仅让尼德兰经济结构畸形也阻碍了本地商人的发展。
最大的中间商我只是赚个差价
在尼德兰的商业贸易中,海外贸易占绝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内部需求所产生的贸易需求只占据很小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尼德兰就像是一个中介或者中间商一样。
举个例子,安特卫普的胡椒贸易非常发达,曾经的主要胡椒垄断国葡萄牙从印度运来的胡椒几乎都在此出售,而原因就是该地区交通便利,并且是集中贩卖。
同时该地区的商业公司可以预先支付货款,这对于当时有财政困难的葡萄牙来说几乎成为了刚需;另外英国的呢绒贸易合同和同样都在安特卫普签订;德国与西班牙贸易的九成同样业务也在安特卫普进行。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尼德兰在当时欧洲贸易的中介作用。
中介贸易的高度发达使得尼德兰而仅仅只把目光瞄向与海外,而对于本国产业的发展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也是造成尼德兰经济和市场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也是尼德兰最终未能形成统一国家有一定的关系。
漠视规律的商业投机分子
尼德兰不亏为商业金融的鼻祖,现代人会玩的投机手段,在那个年代同样被商人玩的很溜。在当时的尼德兰市场里不仅有着正常的商业贸易,也充斥着大量的投机分子。玩过股票的人都应该知道,一只股票的涨跌和所属公司的利润、经营情况、上下游产业链情况以及是否有负面消息都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尼德兰时期的商品贸易也同样如此,那个时候的他们就已经开始进行期货的买卖了。
在货物运送到尼德兰进行交易的过程中会受到天气、政治、海盗等影响,而很多投机分子就是利用货物运到的中间空隙,进行风险极高的期货交易,一部分人暴富,当然也有很多人破产。当时的阿姆斯特丹的投机活动极为猖狂,大宗商品所涵盖的所有商品,甚至包括城市房产以及公共资产等都成为了炒作投机的对象。
胡椒是当时的香料中最重要的交易商品之一,在17世纪中叶,由于胡椒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胡椒短缺,各种谣言四起。在163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突然受到大量订单,但东印度公司所提供的胡椒跟订单相差悬殊,该消息传出以后,胡椒价格瞬间猛涨三倍以上。后来东印度公司大量进口胡椒,到了1652年,胡椒价格又猛跌倒了原先价格的三分之一。
在18世纪以后,投机活动的参与者和范围更加扩大,国外的股票和政府债卷都成为了投机客的骚扰对象,这种非正常手段的投机和炒作极大的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产生了极为不好的消极影响。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尼德兰商业繁荣下所带来的不良经济结构性并未能充分的展现,尤其是在最初的阶段,并且反而让尼德兰的经济获得了非常高的活跃度。但时间一长,尼德兰则必须要承担这种不良经济结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意味着尼德兰商业的停滞不前和它有密切的联系。
商业金融的乱象造成金融地位的流失
由于七年战争的关系,欧洲的主要国家都被卷入进去,尼德兰趁此机会囊括了这段时间海外以及欧洲的大部分贸易,并赚取了高昂的利润。为了更加方便商业贸易,商人们开始了大量的信贷业务,据有关数据统计,流通在尼德兰地区的信贷证券,居然超过了尼德兰地区持有现金的15倍,这种高杠杆下的信贷一旦出现问题,必然会导致毁灭性的灾难。
所以,当恶性循环之下,有银行拒绝接受期票贴现的时候,就会纷纷引发连锁反映,1763年,阿姆斯特丹一夜之间有四十多家银行突然破产。发现问题的人们有些试图进行挽救,但由于涉及资金量过大和海外资金的回收期过长,一切都是徒劳,最终阿姆斯丹在遭受金融危机以后,信誉下降,不得不在18世纪以后将欧洲的金融中心逐步让给了英国伦敦。
尼德兰的呢绒和航海业
从经济结构来看,带动尼德兰经济腾飞的产业从来贸易之外,还有呢绒产业和航海业。呢绒产业一直都是尼德兰经济的支柱,其形成时期大致为公元10世纪左右,呢绒产业分布的主要城市分别为伊普尔和杜埃、根特等,得益于商业资本的发展。
在呢绒产业的发展中,不仅销量逐年上升,城市也在不断的发展,尼德兰各地区很多城市就是因为高水平和工艺的呢绒纺织产业。即便是在14世纪伊普尔的呢绒产业开始衰败的时候,它的纺织品交易额仍然占据贸易总量的百分之50以上,这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
尼德兰的海岸线漫长,拥有众多良港,所以造船业也同样发达,15世纪时期,尼德兰地区的航运业几乎垄断了波罗的海的航运业务,并且尼德兰的造船技术在当时一直在欧洲具有领先水平,在17世纪英国购买的国外商船中,大部分都来自于尼德兰,法国、意大利也同样如此。
造船业的发展也导致其航海事业的突飞猛进,到了1700年,尼德兰的商船的总吨位已经超过了五十万吨,相当于英国的三倍以上,正是靠着这批庞大的船舶数量,尼德兰也开始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也靠着这支海上力量,尼德兰开始进行扩张海外商业贸易,并和西班牙等海上强国争雄一时。
呢绒和手工产业的溃败
虽然呢绒和航海产业的发展给与了尼德兰经济有利的发展,但整个产业依然没有摆脱依赖海外市场原材料的困境,尤其是在呢绒产业中。虽然尼德兰呢绒产业起源很早,但尼德兰主要是进行加工和制造,对于羊毛等原材料的收集依然要靠进口来完成,英国是当时尼德兰的主要羊毛供应地,而本地的羊毛不论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于当地产业的发展。
从14世纪开始,尼德兰的呢绒产业开始出现了动荡,首先是英国为了发展本国的呢绒产业开始急剧减少羊毛的出数量。在这个事件之前,英国每年可以向尼德兰提供3.5万包羊毛,到15世纪中期,仅仅为1100包。而西班牙为了发展本国呢绒产业,同样对羊毛出口进行了限制,并规定羊毛出口量不得超过羊毛产量的7成。
与此同时,英国的呢绒产业链逐渐完善,每年的产量逐年升高,其他国家的商人纷纷前往英国购买呢绒。市场的变化给尼德兰呢绒产业造成了几乎崩溃的景象,尼德兰在14世纪初期还有超过9万匹呢绒的年产量,但到了14世纪的后半期,年产业几乎只有2万匹左右,跌幅超过七成,真可谓是一泻千里。
不仅仅是呢绒产业,其他手工纺织业也面临着同样衰败的局面。尼德兰曾经是欧洲亚麻布加工的主要地区,大量的欧洲国家将亚麻布运往尼德兰地区进行加工。但自18世纪开始英国亚麻布加工业开始发展以后,尼德兰地区的亚麻布加工业减少了5成以上,受到了重大打击。
城市手工业的溃败同样对农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城市人口的增加势必带来了粮食需求的增加,也推动了农村种植业的发展。但是当14至15世纪尼德兰手工业开始萎缩以后,就对农业的谷物种植产生了影响。
很多城市的工匠失业以后不得不转向农村维持生存,不仅造成了土地的二次分割,更造成了劳动力过剩。另外,由于刚开始种植农作物的地区产业规模已经成型,再想转型非常困难,这种恶性循环之下又致使农业种植区域得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很多地方田地荒芜,毫无人烟。
从尼德兰的手工业尤其是呢绒产业的衰败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跨区域的羊毛购买让尼德兰本地的制造业背负了沉重的代价,在整个呢绒产业的生产成本中,原材料始终占据很大的一部分因素,并且逐年上涨,这也导致其成品的售价十分高昂。本地居民大多消费不起,因为海外市场是主要的供应地。
并且英国和西班牙(尤其是英国)在14世纪逐步开始发展本国的呢绒产业,不仅限制和羊毛出口,还借着尼德兰政治的不稳定,推出了众多利好呢绒工人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尼德兰地区的呢绒产业工人,给予了尼德兰呢绒业巨大的冲击。同时在手工业的影响下,农业也出现衰退,进而导致整个尼德兰经济都出现失衡。
现在看来,尼德兰的呢绒产业和其他产业从商业角度上看,并未建立起真正的上下游产业链,原材料的进口环节在受到出口国的控制和压缩以后,尼德兰其实本身只有一个不牢靠的加工业,在商业体系中并未形成闭环。
从经济角度来看,当欧洲其他国家的经济出于低水平阶段的时候,尼德兰可以凭借着自身的地理优势将自己手工业和农业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是当周边其他国家开始和尼德兰竞争的时候,尼德兰在商业活动中的弱点就会被无限放大,并最终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阻碍和局限。
税收不平衡以及国外政府得打压
在税收方面,尼德兰为了保护商人的贸易活动,将商业和航海税定的非常之低,但对底层民众却采取苛政和高税收政策。鱼、肉、蛋等农副产品加上税率后的价格更是惊人,很多同类型产品比邻居法国都要贵上很多,大宗商品在本国的高昂价格也是阻碍了手工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同时,尼德兰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对进口的粮食进行低关税,对出口的粮食施行高税率,这就相当于打击了本国的农业,大量的商人通过进口粮食在转卖到其他国家,让本国成为了一个国际粮食的中转站,这其实也回应了前文说的尼德兰只是一个中间商的问题。
17世纪后的尼德兰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巅峰期,但其经济结构的失衡仍然未解决,手工业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进而导致其农业落后,并成为经济结构下的巨大隐患。而英国正是看到了这点,开始打击尼德兰的海上贸易,并出台了《航海条例》。
此条例内容皆在为打击尼德兰的海外贸易体系。条例中不仅让英国海外殖民地只能从英国本部的港口进口商品,还规定了输入英国的商品必须使用原产地的船舶或者英国的船舶,这其实就直接侵扰到了尼德兰作为贸易中转站的地位。
为了对抗英国和保住自己的商业地位,尼德兰和英国在1652年爆发了商业战争,由于英国实力强大,尼德兰被迫于1653年求和并签署了和平协议以及承认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尼德兰为了挽回颓势,在随后的几年中,和英国几次走向战场,但无一例外都是以尼德兰的失败而告终,最终尼德兰不得不交出了商业霸权。
结语
综合来看,尼德兰的经济困局是多方面的,但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和手工业产业的溃败时其中的关键,也是其国家畸形发展之后的必然结果。尼德兰商业贸易的繁荣发展一度可能成为了迷惑尼德兰经济发展的虚假现象,而忽视本国自主产业的发展也让尼德兰在经济衰退以后难以回到巅峰。从某种意义上讲,尼德兰看起来更像是给外国商人提供商品的一个大舞台而已,一旦不需要这个舞台,尼德兰肯定就无法保证这个舞台昔日的繁荣。
从手工业到农业,再到商业,再这整个经济结构的链条中,手工业的发展基础和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相关经济产业缺乏应有的关联和活力。因此,尼德兰经济在经历过辉煌以后,尤其是在世界进入产业革命以后,尼德兰经济的发展越发显得后劲不足,最后优势完全消失。当然,这也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惯性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