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图》,清代康熙年间一部主要描绘海洋生物的图谱,由聂璜绘制,共四册。清雍正四年(1726年),当时正在编撰《四库全书》,清朝皇室在全国收集各种图书,太监苏培盛便将《海错图》带入宫。《海错图》现在一册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册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海错图之一。(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一般来说,枕边书是用来说给小孩子听的童话故事或是寓言,但是乾隆皇帝的枕边书,记录300个异形,或者说是怪物。
聂璜虽然不是专业的画家,但是却是真实的海洋生物研究专家,一生致力于寻找和描绘“海怪”,把他在中国沿海地区看到的和听到的各种“海怪”,全都汇集在这一本书中,书中详细记录了370余幅“海怪”的生活习性和样貌,受历代皇帝的喜爱,乾隆皇帝小时候,更是把《海错图》当成了枕边书,称它“满足了自己对大海的想象。”
“海错”中的“错”,并不是错误的意思,而是意为错杂;“海错”一词,意指种类繁多的海生物。
《海错图》的作者为聂璜,据作者自述,聂璜单字存,号存庵,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人,生于明末清初之际,年轻时曾在杭州学画,一生游历江浙滇黔荆豫冀闽诸地,终生未仕。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聂璜集稿誊绘,初步完成了《海错图》的创作。
《海错图》里的每幅图都配有生物的习性、食物链、传说、方志甚至烹饪方法等方面的文字介绍。除了真实存在的海洋生物,各类神秘生物如凶猛食人的海蜘蛛、头生双角的潜牛、鳖身人首的海和尚等都被收录,相当于一本海洋百科全书。
《海错图》中的“人鱼”
据史料记载,曾有人给聂璜画过一种生物“人鱼”。他开始并不相信,因为这种生物长得很奇怪:
“其长如人,肉黑发黄,手足、眉目、口鼻皆具……惟背有翅,红色,后有短尾及胼指,与人稍异耳。”
后来聂璜看到《正字通》和《职方外纪》等书籍中,都记载了“人鱼”这种生物,才把它画在《海错图》中。
通过《海错图》的“人鱼”画像,我们可以看到它非常丑,完全不是影视剧中常见的“美人鱼”形象,它简直就是一个秃顶中年男子,背后还长了一个奇怪的鱼鳍。
当然了,现在也有人说“人鱼”其实就是儒艮,因为它的外形确实很符合《海错图》的“人鱼”形象:它的鳍肢像人的胳膊,面部像微笑的胖子。
我们都知道,在清朝是严禁民间的船只私自出海的。而正是清朝这种封建的闭关锁国思想,让清朝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清朝时期的禁海令,确实有效地打击了走私和海盗,却错失与世界接轨的机会,也难怪不少人看到海错图里的生物会越看越心惊,以为是各种怪物的大集合。
《海错图》创作之时,四册的顺序是以龙虾一册在前,鱼虎等三册在后;清宫收藏后,鱼虎等三册则被调到前面,龙虾一册成为第四册。《海错图》全书共绘图370余幅,描绘了鱼虾蟹贝等诸多海生物,还记载了其传说掌故,兼具艺术、科学,以及文史之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海洋生物典籍。
参考资料:张辰亮. 《海错图笔记》. 北京: 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