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提起长津湖战役,就无法绕开26军,他们也受到了很多的批评和处分。姑且不提天气的客观因素,也不提类似于88师晚15个小时出发的主观因素,我们以中国军事科学院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中长津湖战役的作战地图为基础,以志司、九兵团与26军之间的往来电报为依据,看看26军从鸭绿江走向战场的过程。
九兵团共有两个过江地点,兵团部和20军在吉林集安(11月7日),27军(11月12日)和26军在吉林临江。26军过江的时间是1950年11月19日夜,过江之后驻扎在中朝边境的两江道厚昌郡地区。
26军是九兵团的预备队,他们第一次被提到是在11月12日。志司原计划分别用20军四个师歼灭美七师两个团、27军四个师歼灭陆战一师两个团,主席觉得这个方案不太保险,所以给志司发送电报:“应该有一至两个师作预备队,26军应该靠进前线。”
尽管此时26军还没有入朝,可主席一定知道他们即将进入厚昌地区待命。出于对陆战一师战斗力的重视,主席提醒志司和九兵团有关26军的位置,肯定是觉得他们距离战场太远。关于九兵团对26军的这项部署,我们先不讨论,继续往下看26军的参战过程。
11月27日,长津湖战役开始。11月28日,彭老总给九兵团发送电报:“陆战5团、7团被围,可能吸引该师1团、11团(陆战炮团)增援……26军主力向南靠拢。”11月29日,九兵团给志司发报:“已令26军主力兼程赶进中。”
单从这份电报入手,我们无法判断26军是在11月29日接到命令开始南进,还是在11月29日之前已经出发。但是,12月3日的电报非常明确地显示出26军的即时位置(此时26军正在南进的共有3个师,即76师、77师和88师,78师仍然留守厚昌)。
12月3日,当27军歼灭新兴里的美七师31团后,九兵团向志司发送了下一阶段的部署电报,其中有关26军的是:“令26军由长津以北文岳里、袂物里南下,接替20军攻击下碣隅里。”
从厚昌至长津在地图上的直线距离是118公里,根据76师和77师的老兵回忆,这段路程他们走了六天六夜。那么,实际距离应该在200公里左右,每日行军30-40公里。因此,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九兵团在11月29日向志司发送电报之前已经命令26军主力南下作战。
至少在长津湖战役开始以后,九兵团对26军的使用还算及时。因为从长津至下碣隅里的直线距离大约是57公里,实际应该在70-80公里之间。按照26军之前的行军速度,他们确实有可能在12月5日晚之前抵达战场(美军于12月6日白天开始突围)。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26军主力未能及时地赶到战场?这就是他们与20军和27军的不同之处。
1、昼夜不停地行军。为了隐蔽作战意图,20军和27军采用“黄昏出发、拂晓露营”的行军方式。26军在南进的过程中却没有这样的“待遇”,他们必须昼夜不停地行军,三个炮营遭遇突袭、失去战斗力就是最好的证明。
2、体力已达到极限。26军从厚昌出发至长津后,还需要马不停蹄地继续向下碣隅里开进。即使在天气晴朗、路途平坦的地带行军,部队每日行进30-40公里也已经是极限,更不用说天上还有飞机、地下还有没过膝盖的大雪(当然还有冻伤)。20军和27军至少还有休息的时间,可26军没有。
3、无法获得粮食补给。当26军抵达长津后,就已经断粮了。20军和27军还能从朝鲜老百姓的家中找到土豆,而26军基本上无粮可筹。在美军的空中封锁下,通过后勤运输获得的补给很少。
长津湖战役还未结束,宋时轮就向中央军委和志司作出了自我批评,主要也是26军使用过晚的问题。作为后人,如果我们非要找一个“补救”措施,那么就会回到文章开头的地方:九兵团为什么要把26军部署到中朝边境,距离战场那么远?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容易理解:方便获得补给。九兵团各军在解放战争时背靠苏中、苏北、山东等解放区,解决吃饭问题并不是难事。到了朝鲜战场,百姓因为战乱纷纷离开家园,志愿军经常能碰到上百公里的“无人区”。即使有为数不多的粮食,也很可能被前面的部队所筹去。
厚昌郡距离临江仅40公里,一些当地的百姓甚至会说中国话。26军在此地驻扎期间,长白县八道沟村的同志联合厚昌郡坪埔的居民,每天都在为战士们磨玉米面、赶制煎饼,妇女则为战士们做鞋袜,还派人送去不少蔬菜和猪肉。
可以想象,如果26军继续向南开进,补给立刻会遇到很大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76师、77师和88师已经南下,而78师仍然留守厚昌的主要原因。
仅从军事的角度出发,26军未能按时抵达战场,九兵团将26军部署的距离战场太远,都有责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这是新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不能把责任完全归结于某一支部队或某一个指挥员。如果还有人有别的想法,您不妨自己在11月底去一趟中国黑龙江北部或西北部,“见识”一下零下35度左右的低温。不需要多,只需要一天一夜不吃饭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