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乌俄冲突的影响,全球不仅是能源价格暴涨,全球粮食供应也出现紧张。据悉,大宗商品价格达到1990年以来最高点。
这意味着什么呢?对发达国家来说可能就是多掏点腰包的事情,但对于很多贫穷国家来说,他们的民众很可能会面临饥饿。
不过,此前印度倒是丝毫不表示担忧,并称将向全球释放一部分小麦库存,以“喂饱世界”。
而后受到干旱天气影响的印度小麦减产,印度不得不决定先“喂饱自己”,宣布了小麦出口禁令。
根据数据显示,8月份,印度小麦国家储备已降至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小麦市场的通胀率接近12%。印度专家推测,由于播种量减少,谷物通胀问题令人担忧,且“价格上涨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这也意味着,作为“全球第二大小麦生产国”的印度,似乎连自己都喂不饱了。
公开数据显示,印度并非小麦出口大国,其出口量在2021年仅占全球3%;同时也不大量进口,几乎处于“自给自足”状态。
那么,“全球第二大小麦生产国”的名头是怎么来的呢?原因是由于印度小麦的产量占据世界第二,仅次于中国。
有消息人士透露,眼下印度政府官员正在考虑进口小麦,以缓解当前的供应短缺和价格上涨。
印度小麦通胀率屡创新高,彭博社制图
不过,印度食品部随后表示,印度小麦“储备充足”,满足国内需求没有问题,目前没有进口小麦的计划。
其实,印度应该考虑到一些现实问题,比如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产出。
3月份以来印度气温飙升,达到了百年不遇的水平;4月份新德里连续7天破40℃。而三四月份恰好是印度小麦最关键的生长期,成片成片的麦田被高温炙烤报废。
印度农民协会主席预计,印度各地小麦产量将平均下降15%。
当然,这个15%是个“统计宣传学”意义上的数字,真实情况应该比这个要严重。
另外,譬如短缺的化肥材料,运输困难等因素,都会影响印度的“理想”小麦产量。
作为全球第三大小麦出口国的美国,前段时间也给出了非常不乐观的数据。美国农业部曾预测,今年硬红冬小麦产量为5.9亿蒲式耳,之前的预测是6.85亿,而去年的数据是7.49亿。这减产幅度相当的大。
不过,俄罗斯这边的“画风”就不太一样了。
据悉,俄罗斯农业部预计今年俄国内粮食收成为1.3亿吨。普京曾表示,俄罗斯首先应该利用本国农业生产企业的工作成果,确保向俄罗斯国内市场提供所有基础食品,并且应该重视基础食品的加工。此外,考虑到世界粮食市场面临的困难,俄罗斯理应履行对长期合作的伙伴国家的所有义务。
这也直接说明了,俄罗斯的粮食,不仅可以满足国内需求,而且还可以增加全球市场的供应。
俄乌战争爆发后,世界粮食署就发出过警告。种种扰动因素合力作用下,全球正面临严峻的粮食安全及短缺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