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河北安怡医院是一家以精神与心理疾病防治和心理健康服务为主,集诊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为一体的二级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医院构建了完善的临床心理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门诊部设立精神科、内科、中医科、睡眠门诊、抑郁症诊疗门诊、中医精神科、心身障碍科、心理康复科、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脑功能检查与治疗中心等多个专科与亚专科。住院部开设男病房、女病房,和开放式家庭病房,配备空调、电视、冰箱、无线网络和24小时热水,独立卫生间。开展了个体、团体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设有心理咨询门诊、心理热线、网络咨询等多种咨询方式,帮助人们解决在恋爱、婚姻、就业、升学、工作、离退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开展系统的精神康复治疗,采用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社会服务、工疗、农疗、娱疗、体疗和生活自理、职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综合精神康复措施,使心理创伤较重的和正在恢复的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增进了健康,减少了精神的衰退与疾病复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最近,空气中总弥漫着
一种紧张焦虑的气氛
——考试季来了
期末考、“小升初”、中考、高考等
各种考试纷至沓来
每年这个时候
考试不仅牵动着孩子的心
家长承受的压力也不小!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
焦虑的反应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学生们的焦虑
多表现为:
轻度的焦虑表现:
心神不宁,睡眠质量下降,学习效率下降,烦躁易怒等。
重度的焦虑表现:
脑子里一片空白,不能正常思考,彻夜失眠,甚至出现幻听、幻觉等现象。
更严重的焦虑表现:
有些考生一进学校或者班级就开始身体不适,胃疼、肚子疼,尿频尿急等,甚至出现昏厥和休克。
其实,焦虑就像是“打哈欠”一样
很容易“传染”给身边的人
很多学生之所以如此焦虑
其实是受到家长的影响!
一、家长需要反思
1、是不是自己造成了孩子的焦虑
曾有位家长吐露过自己在孩子考前就非常焦虑:
考试前夕,孩子总是复习到很晚。有时候孩子说要先睡一会儿,让我凌晨两点钟叫他起来看书,我就从晚上一直坐到凌晨两点,根本不敢睡。即使是定了闹钟,我也不敢睡,担心闹钟不响,睡过了头耽误孩子看书。等孩子起来看书了,我又开始担心他晚上学习会不会饿,明天早上能不能起来……
这就是家长考前焦虑的一种很典型的表现。对孩子格外殷勤和小心,说话不敢大声,总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孩子学习考试。有的家长甚至恨不得代替孩子去考试。
2、家长焦虑的几种典型表现
很多家长看到这里,可能会说,还好我没有这种焦虑的症状。其实不同的家长焦虑的表现是不一样的。除了上面这种“温柔型”的家长,下面这些情况也是家长焦虑的表现。
第一种是冲突型。容易找孩子的茬,比如孩子一回家想先休息一下,家长忍不住就发问,“怎么还不看书?”
第二种是唠叨型。有些家长,孩子一到家就唠叨,不管孩子有没有听进去:“作业写完了吗?”“上课要注意听讲!”“你就是不刻苦,老惦记着玩!”
第三种是回忆型。这些家长喜欢忆苦思甜:“我们当年比你们这条件差得多了,你们现在的条件这么好,还不努力……”
第四种是恐吓型。“考不好你过年就不要出去玩了!”“考不好就不要回来了……”
如果家长反复出现上述这些表现,就一定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过于焦虑了。
3、家长应该如何缓解自己的考前焦虑
内心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
有的家长情绪随孩子成绩起伏。孩子成绩好,家长也精神抖擞,孩子成绩一掉,家长的心情就跌到谷底,还会时不时摆脸色给孩子看。
家长的焦虑一方面是源于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另一方面是因为如果孩子考得不好,自己的面子挂不住。
因此家长要在内心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如果你希望孩子考第一,结果孩子考了第三,你就会觉得很失望。但是如果你只是要求孩子考到前三名,那么孩子已经达成你的目标,自然皆大欢喜。而实际上无论是第一名还是第三名,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无疑都是优秀的。
需要注意的是,降低期望值是家长的内心活动,不要告诉孩子。比如,有的家长可能会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压力大,这次考不了前三名,考前十名也行。”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孩子的变相打击,是家长对孩子这段时间的学习表现不认可的另一种说法。成绩还没有出来之前,家长千万不要提前给孩子的学习表现下定论。
看看自己
想想自己当年学习的时候,有没有这么努力过,是不是也会偶尔偷偷懒。如果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强求孩子。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句话:“我没要求你年薪百万,你凭什么要求我考第一?”
虽然这种观点不一定对,但是作为家长,反过来想想,还是能自我宽慰一下。
即使家长们拿不到年薪百万,但也一定为自己现在所拥有的生活努力奋斗着;同样,即使孩子没有考到第一,但是只要孩子努力学习,就是好事,对于结果不要太苛责。
平常心做平常事
家长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要将考试视为平常事。回到家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回避“考试”这个字眼,也不要将“考试如何”整天挂在嘴边。
不要一反常态,不需要特意地小心翼翼或者对孩子嘘寒问暖。考前家长的反应和表现,孩子是看得到、感受得到的,任何反常的变化都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焦虑。
想要让孩子摆脱考前焦虑的困扰,家长要先学会自己放下。
做父母的很容易和考生一样焦虑和紧张
可是这不仅会给孩子带来过多的压力
还会影响孩子的状态
所以,家有考生的要警惕这一点
认识自己的焦虑与紧张,并学会与它们共处。
而不是传给孩子!
如果家长心平气和地对待、引导孩子正确合理地复习
相信一定会收获颇丰,取得好成绩!
二、考生怎么缓解焦虑?
合理调整期望值以积极心态自我暗示
“临近考试,尤其是高考,很多考生对较高的分数都会有一种期待和盼望。但是,考生不现实地幻想、不现实的目标引起的不再是持久的努力,更多的是恐惧或抑郁。”
考前,考生需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期望值过低或过高都会引起不良效果。同时,切忌出现一些负面的心理暗示,一旦出现情绪波动、烦躁不安,尽量采用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调节。比如在学习烦躁时可以这样想:“我现在真高兴,学了一整天,学习了很多东西,真令人高兴”“我这门学科学得不错”“刚才我学习状态真好,继续下去吧”……
和家人、老师发生小摩擦时,可以对自己说:“老师和家长真辛苦,全心全意为了我们,我要尊敬他们,要向他们学习。”在考场上,可以和自己说:“很好,我很镇静,我真高兴,状态真好,别人做得那么快,该出错了吧。”
这里只是举几个例子,类似的暗示每个同学还可以创造出许多。”在自我调节时要有意识地强化“好”“高兴”“镇静”“我比别人做得好、做得快”,使自己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言语的想象或行为方面的暗示,都是针对不良情绪而言的。需要的时候就调节,不需要时没有必要调节,切莫对号入座,没有节制地暗示会变成空想。
自我减压方法
1 自我催眠调节法
自我催眠大多采用卧式催眠。
首先平躺在床上,全身肌肉放松,调节呼吸、闭目安静。暗示自己可以通过自我催眠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并逐渐以满足、满意等积极情绪替代烦恼、忧虑等消极情绪。最后,暗示自己现在已疲劳欲睡,并且默念数次,渐渐就会进入催眠状态。如果是真的睡着了,就顺其自然睡一会儿。如果注意力分散,脑中有了杂念时,可以做正念冥想或全身扫描训练,让自己放松下来。
2 自我辩论调节法
首先,要找到头脑中对即将来临的考试的一些担忧。在一张白纸上,把这些担忧倾向逐条记下来,使它们明朗化,让自己清晰地了解自己当前的消极自我意识到底有哪些。
其次,对消极的自我意识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行自我辩论,其中包括指出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的不现实性和不必要性,阐明由此对个人所造成的危害,并明确今后应采取的态度。例如,“离考试时间越近,我越担心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胜任这些考试”。自我辩论:这种担心有必要吗?毫无必要。平时自己一向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学习,以往的考试成绩也证明,自己虽无很高的天赋,但起码也是正常的。因此,只要认真做好考前的准备工作,这次考试完全可以考好,自己丝毫不该为这种无端的忧虑而苦恼。
通过自我辩论,可帮助考试焦虑者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增强考试的信心和自制力,减缓或克服考试焦虑,以一种新的情绪状态出现在考试中。
3 注意力转移法
在情绪不好时,不妨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最好是积极地休息,起来活动一下手脚,如果方便可以跳一跳、做做体操、洗洗脸。运动可以休息大脑,可以发泄情绪。一般不提倡用看电视、听音乐的方式转移注意力,以免乐不思蜀。
考试前,如果你喜欢下棋、游戏,不妨适当地玩一玩,这对减轻紧张、压力,改善焦虑情绪是有帮助的。进考场前,可以高强度地运动一两分钟,可以和同学大声说笑,同学间拍拍打打也不为过。有的学校,学生在入考场前齐声呼喊口号或尖声大叫几声,在呼叫时发泄自己的紧张情绪,与同伴相互激励,把注意力从考场转移到嬉闹中来。反而抓紧时间看书或自己傻傻地呆在一边,是不适宜的。
考试中,深呼吸是一种缓解紧张情绪的好办法,可以给大脑充氧,可以缓解心脏跳速,可以使注意力从考试的紧张源转移到对身体的感觉上来,直到呼吸平稳为止。如果注意力难以集中,也可以暂时离开卷面看看窗外,让繁乱的思绪先集中于蓝天白云,等稳定后再回到考试中来。
4 放松训练法
从脚到头,每个部位逐步放松。如果时间不够可不必做全身放松,只做个别身体部位的放松。
具体做法:深呼吸3次,轻轻地闭上眼睛。用脚趾使劲抓地,坚持10个数,放松。然后小腿肚绷紧,坚持10个数,放松。接下来依次做大腿肌肉绷紧放松、腹部绷紧放松、胸部绷紧放松、腰部绷紧放松、肩部绷紧放松、胳膊绷紧放松、面部肌肉绷紧放松。全部做完后,深呼吸3次,吸气时想象自己轻轻地飘起来;呼气时,想象自己慢慢地向下沉。然后跟自己说:“紧张,谢谢你,我知道你是来帮助我的,提醒我做题时要认真细心,我接受你的帮助和提醒,谢谢你。”
5 穴位敲打法
用中指关节或指尖敲打眉头7—8次,边敲边说 (敲的力度自己掌握):“我接受考试的焦虑,我能处理好这些焦虑,我能很快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敲打太阳穴,下眼皮(眼球正对的位置)、人中、下嘴唇下方、锁骨。
结束语
家长保持情绪稳定,同时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考前认真复习,一步一个脚印,一次考试一个小目标,目标达到了,信心就有了,焦虑自然而然就减轻了。
考试是每个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考试前的状态和情绪影响着考试成绩。而学习成绩决定着孩子未来。让孩子在自信中学习,不要让焦虑阻挡了孩子学习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