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命运有时候是注定的,就像有些缘分也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一样。“我给自己算了次命,我的命就在敦煌”。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一直坚信着这句话的樊锦诗从千里之外的北京,来到黄沙飞扬的敦煌小镇,靠着一腔热血和敬爱,扎根大漠。
5月8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联合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正式收官。不仅“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和一代代莫高窟守护者用实际行动凝练成“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被更清晰地描摹,节目聚焦的常香玉、辛育龄、孙家栋、彭士禄等一系列楷模人物身上所传承和弘扬的勇于担当、树人铸魂等时代精神,也如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铺洒在越来越多中华大地的青年传承者身上。
认识“时代人物”的坚守背后
镌刻的是平凡的光芒力量
最后一期节目中,《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让我们窥见的是,用满头华发换来敦煌莫高窟“容颜永驻”的耄耋老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守护故事。“大多数时间她从早上7点钟,到晚上12点都在工作,真的是坐着想的是敦煌,睡下来想的还是敦煌。”通过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部长李萍的讲述,我们看到了在一代莫高窟守护人的坚守中,其精神的维度变得更加广阔,也更加具有生命力。
回溯整季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全方位讲述了11位时代人物故事、挖掘时代精神,引领观众见证了许多细微而闪耀的历史瞬间——既有行医80余载的辛育龄勇攀医学高峰的丰富讲述,他用行动践行白求恩精神,开展了国内第一例人体肺移植手术,首次将针刺麻醉应用在胸外科;也有被称为“自行车厅长”的李宏塔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的“守常”家风再现,他在民政系统工作将近20年,每年至少一半时间在基层度过,用担当书写“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答卷;还有先后投身革命事业的彭湃、彭士禄父子“愿将此身长报国”的理想信念,以老年彭士禄为视角,回望其继承先辈遗志,将生命熔铸进核动力事业的人生历程……
而引领着回溯之路每一步的,是各个时代里被深层次唤醒的愈发闪烁的传承精神。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肯定道,《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让观众在历史深处看到红色血脉代代赓续,“节目中创新构建的‘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场景、生动而鲜活的故事,呼应着新时代新征程的号召——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20世纪60年代,24岁的魏德友响应国家号召,从部队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恶劣的气候环境、当地成群的野狼时刻威胁着魏德友的生命安全,然而他却从未停止过巡边的脚步。作为在平凡的岁月中实现非凡坚守的祖国戍边人代表,这段事迹也在戏剧段落中被重新演绎。更重要的是,节目还上演了魏德友夫妇带领新时代护边员完成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巡边的场景。蔚蓝的天空下,魏德友、刘景好及年轻护边员在国旗下铿锵宣誓:“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从某种程度讲,在这种守护与继承的场景交融下,观众更能够感受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无须过多语言就能深深触动观众的现实力量。而在看似非凡的成就面前,《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又直接切中每段非凡事迹的平凡个体,走进用实际行动默默坚守的人群当中。
从这个角度看,这档节目更是在进行一种现实的追问: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如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不管是彭士禄继承先辈遗志,为祖国“深潜”一生;还是立志开山凿路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用7年时间带领村民将昔日出山的“天路”,变成如今的“致富路”……这些只要坚守初心做好本职工作,就能够发光发热的事迹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故事”的缔造者,它离生活并不遥远,对于你我也并非遥不可及。
突破情境化再现表达
让每个楷模故事都有现实回响
在节目最后视频连线的过程中,樊锦诗站在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内深情寄语年轻一代:“希望就在年轻人身上,我发现他们特别有朝气,特别热爱工作,而且有创造性,我相信他们能继续发扬‘莫高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会把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弘扬事业继续下去,而且会比前人做得更好。”
《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更加注重精神传承,表现方式也更加细腻多元。原来的“围读会”升级为“学史会”后,外景主持人带领大家参观陈列在党史馆、博物馆等地的历史文物,在相关专家的讲解下,与第一现场的故事讲述形成勾连。
从一张寄托了美好祝福的明信片,到一块见证了革命友谊的老怀表;从屹立风沙的土坯房,到陈列展馆的亲笔对联……他们不再只是文物藏馆中的冰冷物件,也不是沉寂于泛黄史料的寥寥数语,经由事件的穿插讲述与情景再现,化为延续至今的万家灯火与喧嚣人间。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这一季的《故事里的中国》实现了新的突破,“创新设计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两大舞台,双故事线交汇进行,让不同时期继往开来的传承故事遥相呼应,将时空对话感、精神接力感、艺术沉浸感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对于楷模故事、榜样故事,如何减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始终是最难的。一段段璀璨而又伟大的人生经历,如何与“我”有关?一个个饱经沧桑、历尽艰难万苦达成的人生成就,如何拨动观众心弦?
《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最令人铭记在心的地方不在于它讲述惊天动地、感人肺腑的故事,而在于它让每一个故事都照进了现实。
张桂梅这一期节目中,曾就读于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杨晶晶也来到节目现场。回忆起张老师对自己的呵护,杨晶晶忍不住热泪盈眶:“妈妈给我的,她给我了,妈妈给不了我的,她也给我了。”如今的杨晶晶已经成为一名警察,继承张老师的精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而在“当代愚公”毛相林的故事最后,节目也现场连线了下庄村消费帮扶馆,毛相林和村民们唱着歌谣出现在屏幕上,向我们展示着皮儿薄、水分多、甜度大的当地水果……下庄人花了7年时间,用生命、用勇气、用双手开辟了一条“天路”,也让我们看到他们步履不停,正在把这条幸福路走得更远更开阔。
“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它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那么一群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它永不磨灭。”敦煌研究院的墙上写着这句话,也正表达了节目所承载的现实使命:不只是让历史有了温度,更让久经岁月与风沙的坚守有了更多现实回响。
在时代榜样的感染下
让文艺作品传承民族精神
“坚守大漠,开拓进取,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最后在三代莫高窟守护人的带领下,主舞台上,莫高窟工作者们站在敦煌莫高窟前朗声诵读“莫高精神”,每个人都融入其中,榜样和你我彻底打通。
表面上看,《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呈现的是多位代表性党员的人生故事,其实它更是那些坚守事业与追求的奋斗者群像。这些人在各自岗位上矢志不渝地坚守初心,折射出中国人延续千年的人生理念和精神追求,让观众从荧屏上感知榜样的力量,这份力量既感染着每一个平凡的你我,也塑造着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在刚刚收官的《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不管是李家五代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敢担当、善作为,还是一首《红梅赞》勾连起江姐和张桂梅两代人的树人铸魂故事,或是常香玉用一生对豫剧艺术的极致追求诉说着对祖国诚挚的爱……他们都铺陈出追寻红色记忆、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的恢弘图景。
节目也总能找到循序渐进且适合年轻受众的创新性示范,用独具现实底色的先锋故事在年轻观众和榜样栋梁之间,架起一座认知和共识的桥梁,不仅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跨越时空,成为纪录中国的时代印记,也将在今后的时间长河中永葆生命活力和艺术魅力。
“《故事里的中国》较好地实现了知、情、意、行统一的中华美学追求,不但真正做到了‘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还以自信的艺术样式和审美形式引领大众‘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仲呈祥看来,面向大众传播革命文化,最忌扁平化、公式化、口号化,而《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不失为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正因如此,我们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有了更具体的所指。大量观众通过网络渠道主动表达自己对“时代楷模”、英雄榜样的敬畏之心。看完瞿独伊的故事有人说,“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您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守边老人魏德友的坚守又让人破防,“没想到会有一天追着看这些民族脊梁的故事,希望年轻人都能看起来”;植物学家钟扬的故事也激发了广泛的共鸣,#父亲你敢走啊我还没长大呢##他援藏16年采集4000多万颗植物种子#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半年以来,《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陆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刻骨铭心的精神传承故事,也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的电视荧屏进一步成为观众的精神“加油站”和文化“栖息地”添砖加瓦。作为总台连续创作三季的经典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持续发光发热,用一个个伟大而感人的故事给人鼓舞,也将一个个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