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钿妆成翡翠光——嵌钿

2023-12-12   竹莺说事

原标题:螺钿妆成翡翠光——嵌钿

清代 嵌玉石博古图八方盒 描金百宝嵌工艺纵40cm 宽39.5cm 高11.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何振纪

髹饰艺术中的嵌钿工艺主要由镶嵌技术与螺钿材料所构成,其装饰效果不但特色十分鲜明,而且相关的技艺发展历史亦非常悠久。早在螺钿材料流行之前,镶嵌骨石的技术就已诞生多时。例如1986年在浙江余杭县发现的良渚文化反山遗址当中便发掘出土有珍贵的嵌玉漆器。其中一件带把宽流的嵌玉漆杯,还有一件圆形的嵌玉漆器,以小玉石条与圆形的小玉石组成花朵状的装饰。及至商周时代,漆器髹饰的镶嵌工艺迅速地发展。1973年考古队对台西商代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一批漆器残片,其上局部地装饰有饕餮纹并镶嵌着经过打磨的绿松石,部分还贴有金箔片,展现出了其时镶嵌技术的新突破。周代则除了继承前代的镶嵌技法外,在镶嵌螺钿方面亦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在琉璃河遗址中发现的一件彩绘嵌螺钿漆罍,朱漆上描以褐漆花纹并镶嵌多组加工精细、整齐光滑的蚌片,呈现出了周代嵌钿漆艺神秘庄严的风貌。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中国漆艺的各项工艺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包括漆器制胎到彩绘﹑镶嵌等装饰类型,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漆器文物遗产。在战国中期,镶嵌金属材料成为流行风尚。镶嵌金贝及压花金箔,还有在木胎制成后安上金属环、蹄足、铺首衔环等构件的,这类制作到了秦代越来越多见。西汉以后,在漆器上以金属加固、加饰越来越常见,包括盘、樽、盒、奁等器物口沿都有不少镶上了镀金或镀银铜箍,还有在漆杯耳上镶嵌镀金铜壳。此外也有其它材料的加饰的,并在漆器盖体上附以镀金铜饰或玻璃、宝石诸饰。到了唐代,嵌钿工艺已达到臻善之境。以螺钿或玳瑁镶嵌髹饰的唐代经典制作,尤以现藏于日本正仓院的多件琵琶及铜镜文物为代表。在嵌钿铜镜方面中国本土亦多有发现,例如1955年在洛阳涧西唐墓出土的高士人物图铜镜以及1957年陕县后川唐墓出土的嵌螺钿云龙纹铜镜便是具有代表性的两例。唐代嵌钿铜镜的典型制作,主要是以厚而硬的螺蚌贝壳雕制成各种图案,按设计要求粘贴于素镜背面,然后髹漆、研磨,最后再在螺钿上毛雕花纹。漆地为黑色,厚厚的螺钿为白色,黑白分明,光彩莹润,精致秀美。

进入五代以后,唐代的硬螺钿漆器仍旧流行。现藏于湖州市博物馆、出自湖州飞英塔的五代时期漆器嵌螺钿说法图漆经函,以及现藏于苏州市博物馆、出自瑞光塔的五代漆器嵌螺钿花卉纹经箱,均显示出了传承自唐代嵌硬螺钿漆器的髹饰趣味。但到了宋元时代,中国的嵌钿漆艺从唐五代厚实的硬螺钿工艺逐渐转向了精细透薄的螺钿装饰风格。螺钿漆器将螺钿的贝壳原料加工精制成各种形状的钿料,再通过组合设计成各种装饰题材。从各种几何图案、花卉纹样,到复杂的人物楼阁风景图像,皆一一经嵌拼螺钿而成。宋代嵌钿工艺擅用于其时的家具制作,如宋人周密便在其《癸辛杂识》中提到“螺钿桌面屏风十副”的记录。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代画家苏汉臣所绘《秋庭婴戏图》,其背景内的黑漆嵌钿家具,从其描绘中亦可以见到其时镶嵌螺钿家具装饰流行的细密雅致风格。迄今所见宋代流传至今的薄螺钿文物,如现藏于日本永青文库的南宋时期螺钿楼阁人物纹重盒。元代嵌钿漆器的遗存则有上海博物馆的黑漆螺钿楼阁人物图菱花形盒、黑漆螺钿人物图圆盒。此外在元大都遗址、大同冯道真元墓、菏泽沉船中出土过一些嵌钿装饰残片。

嵌薄螺钿漆器的风尚在明清时代继续流行,而变得更加奢华光彩。《髹饰录》中记道:“螺钿。一名蜔嵌,一名陷蚌,一名坎螺。即螺填也。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又有片嵌者,界郭理皴,皆以划文。又近有加沙者,沙有细粗。”来到明末清初,金片嵌钿与百宝嵌兴起。嵌钿再加上金片镶嵌,彼此互相衬托,更显璀璨美艳。百宝嵌在清代的发展更加盛极一时,其法以金、银、螺钿、玳瑁、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玛瑙、象牙等珍贵装饰材料,制作成各款花样造型,镶嵌于漆胎之上。清代的百宝嵌漆器不仅制作各类盒、匣等器皿,同时还盛行用于制作各式挂屏、插屏、座屏等家具上,甚至是室内装潢也不吝采用,如故宫符望阁中的间隔便以百宝嵌手法、采用紫晶及碧玉为主要材料制作成一大横幅画面,风格新颖,悉臻妍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