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小妆
历史上对文宗留下了这样一句评价,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
——任士英
唐穆宗死后,出现了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他的几个儿子轮流当皇帝。在继承人的确定上,一度比较混乱,不可抗拒的因素比较多。比如,宦官杀皇帝。
唐末的宦官已经跟小强差不多了,杀死一拨还有一拨,根本无法铲除,于是皇帝们就任由他们在朝政上蹦跶,加上没有一个活的比较长久的皇帝,于是权力被分的乱七八糟。
文宗李昂的皇位来的比较突然,他是穆宗的次子,敬宗是穆宗的长子。敬宗没事喜欢跟太监做游戏,结果太监不开心,把他杀了,拥立李昂做皇帝。比起开心,李昂更觉得有点莫名其妙。李昂是个贤明的人,跟热衷于玩乐的哥哥不同,他喜欢读书,善于思索,比较安静。
他与敬宗同年,但比他这个哥哥做皇帝强太多。即位以后,他厉行节俭,教坊乐工、宫女、太监裁撤好几千人,给皇宫省了不少钱。他下令禁止进贡奇珍异玩,取缔奢侈风气。敬宗以前一个月也上不了两次朝,文宗李昂逢单日便上朝。
公元835年,文宗李昂铸造了“谏院之印”,以前谏官奏表还要去其他部分请印,现在有专门的印,不仅方便,而且减少了泄密的可能性。
文宗很爱读书,手不释卷,所以他对教育也十分重视。在开成年间(公元836-840年),文宗将十三经刻在石头上,供开科取士的学子们参考,被称为“开成石经”。
李昂是一个贤明君主的作风,可惜在军国大事上,他犹豫不决,在权力把握上,他又错失良机。因为他的犹豫,宰相韦处厚主动辞去相位。正值的大臣被排挤出去,比如李德裕,被贬出京城,到地方上任去了。
藩镇的情况又严重起来,李昂嫁了一个亲王的女儿给他们和亲,以此安抚。
朝廷上,宦官乌烟瘴气,李昂很想摆脱他们的钳制,因为他是宦官拥立的,他的兄长、父亲又是被宦官所杀,所以他对宦官既痛恨且惧怕。他一直在琢磨怎么铲除宦官的祸害。他想到要联手朝臣,于是默默做着准备。
公元828年,文宗下诏举荐极谏之臣,经常开个小灶,出点题给他们做,不然把卷子发下去,谁有良策呈上来。
进士出身的幽州昌平(今北京)刘蕡对策,直陈宦官专权。认为天下倾覆、海内大乱、国家政治危机都是由于宦官的专权所导致的。他还论述了藩镇擅兵、奸臣当道的危害,在当时引起了极大震动。
不过话题太敏感,考官不敢录用他,文宗也不敢录用他。当时王守澄是宦官头子,势力太大,文宗有点怕他。
太和四年(830),文宗任用宋申锡为宰相,要他秘密铲除宦官势力,但因时机不成熟,计谋破产。这里面比较搞笑的是,京兆尹王幡也参与了这场密谋,他把持不住,太恐惧了,于是告诉宦官头子王守澄。王守澄反咬一口说宰相宋申锡和文宗的弟弟李凑谋反,文宗竟然信了。文宗将宰相宋申锡和弟弟李凑贬官。他不但没削弱宦官的势力,反而削弱了自己的势力。
不过后来文宗还是用一杯毒酒,赏赐给王守澄,送他去西天了。
宦官小强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倒下一个蛀虫,有无数个瓢虫站起来。
文宗忍无可忍,认为无需再忍,重新部署兵力,设计一个场景,将宦官小强一举诛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你别说古人起名挺有才的,挺损的。
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文宗跟往常一样上早朝,这时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表示要说话,他说:“金吾左仗仪院中有一颗石榴石,降临甘露,这真是祥瑞之兆啊。”
百官喧哗,有人说,大冬天的怎么还降甘露了呢?这是天降真龙的节奏吗?
文宗假装很兴奋,真的吗,真的吗,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金吾左仗院在含元殿左前,文宗和李训他们都在含元殿。文宗喊上那帮太监,喂,你们去帮我探探呗,看看到底有没有甘露降临石榴树。(古代人的想象力真是匮乏,甘露有什么好看的,明显是计,当太监是三岁小孩呢。)
李训先去院里看了,但李训的大臣,不是宦官。估计他先去,是做个示范,然后恭恭敬敬地说:“恐怕不是真甘露,不敢断言。”
文宗又命左右神策军中尉仇士良、鱼志弘等宦官再去验看。这时,金吾院中早已设下伏兵,其实是引诱诸宦官到金吾院内,围而杀之。宦官走后,李训急召守在丹凤门外的兵士进宫以备接应,但将军王璠却因害怕而不敢前行。他手下的士兵虽然到了含元殿下,但却吓得不能正常行走到含元殿。而另一支由郭行余统领的接应部队更是连影子也不见。一时间,含元殿下乱成一团。
这动静太大了,太监不可能察觉不到,他们早就成了人精。
于是宦官头子仇士良看出端倪,他把文宗塞进轿子里就走。含元殿更乱成一团,李训换了布衣粗服就匆忙跑路。
李训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熟读《周易》,我们知道《周易》不仅仅是算命那么简单,里面有着深厚的智慧和事物运作规律。掌握了运作规律,到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就清清楚楚。
李训掌权后,同郑注一起铲除了王守澄,又密谋利用王守澄下葬的时候铲除宦官势力。其实那个时机比这个时机好,可是李训想独占铲除宦官的功劳,于是提前行动了。
李训有勇有谋,只可惜沉稳不足。故事虽好,但终有马脚,如果趁送葬铲除,合情合理,宦官们不会早有戒备。
因为李训他们的行动暗号里有“甘露”两个字,于是被称为“甘露之变”。
李训、郑注以及家人,还有与此无关的上千位朝臣都被诛杀,宦官势力达到顶峰,从此文宗成了彻头彻尾的傀儡。他们对皇帝毫不尊重,气焰嚣张。天下大事都由宦官的北司决议。
李昂的后宫人不算多,他最宠爱的一个叫杨贤妃。可惜那女人心眼不太好,自私,一天到晚诽谤太子,太子游手好闲,太子亲近小人。事实上确实也是,但没她说那么夸张。
问题是他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大臣不同意,哭着说,太子太年轻了,再说他这样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过错,难道你没有错吗?(主明臣直,说明李昂是个明君。)
文宗又折腾几次,终于还是没废太子。公元838年,太子暴毙。文宗非常伤心,他说,我生为太子,连我自己的儿子都保不住。从那以后,文宗就病了。杨贤妃还不消停,说他弟弟李溶不错,立他吧。大臣坚决反对,说不如立敬宗的儿子李成美。经过一番较量,开成四年,李成美成了皇储。
在文宗弥留之际,宦官鱼弘志却要改立安王李溶,说李成美太小了。宰相反对了半天,但手里没兵权没办法,文宗还剩一口气,想反对也没力气。最终宦官鱼弘志篡改圣旨,立安王李溶为皇太弟,李成美废为陈王。
文宗带着最后的遗憾,愤愤的咽下最后一口气。
开成四年(839),文宗在一次延英殿召对的间隙,退坐思政殿,悄悄地问当直学士周墀:“在你看来,朕是什么样的君主?”周墀再拜:“此事不是臣所能够有资格评价的。不过天下都说陛下是尧舜一样的君主。”文宗苦笑道:“朕的意思是,如果与周赧王、汉献帝相比如何?”周墀惶骇跪奏:“陛下之德,周成、康二王和汉文、景二帝也难与相比,怎么要自比那二位君主呢?”文宗道:“周赧王、汉献帝不过是受制强臣,今朕受制家奴,自以为远远比不上他们。”说罢,不免又一阵伤感。
文宗并非不是个好皇帝,然而却没有好时机,亦没有可以借助和依靠的力量,他的感伤,令后人心有戚戚焉。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充满着无奈,没有多少人能像秦皇汉武,成吉思汗一样大权在握,权倾天下。更多的皇帝却是在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挫败感中,度过并不怎么光彩照人的一生。
盛世大唐如飘然远去的影子,渐行渐远,那些唐太宗身后的子子孙孙们,即使有雄才大略,也未必能够力挽狂澜。国运如此,人的运势更是如此。
公元840年,辛苦一生的文宗抑郁而终,享年3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