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找准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
▋时评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在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均面临着改造、提升、转型、重塑、建构和创新的重要任务。
原文:找准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
作者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张大卫
图片 |网络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在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均面临着改造、提升、转型、重塑、建构和创新的重要任务。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增强机遇意识。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有了很大变化,国际上受到价值观及地缘政治冲突、科技与供应链脱钩断链等因素的影响,国内面临供给冲击、预期转弱、需求收缩三重压力。在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仍有三个重大利好因素。第一,基于自由贸易的全球化和国际经贸合作仍在持续发展。我国加入RCEP和申请加入CPTPP等各种国际多双边自贸协定,必然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许多新的机会。第二,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统一大市场、促进消费升级等战略举措的实施,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第三,科技革命引领的产业变革,促进产业组织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新的市场和市场关系,也形成了新的要素生成机制。它的显著特征就是互联网平台形成全球性生产与贸易网络,而其每时都在产生的大数据及其巨大的信息流量则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成为国家和地方未来的基础性资源。
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也在重新定义区域经济,它使我们对自然禀赋、空间位置及产业形态这些区域经济的基础结构产生新的判断,它使我们有了新的竞争手段和协同方式,也将给区域经济带来新的公平竞争环境。许多地区近年的发展实践正在证实这一点。作为创新动力,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正在形成几个新的风口,包括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数字经济和智能产业,等等。这些新产业形态的发展在各区域发展中都很强劲。为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应及时调整。过去我们比较看重产业结构,现在更应看重的是开放程度、营商环境、绿色增长水平、社会创新能力、新要素集聚能力、供应链畅通能力、增进民生福祉和促进人的发展的能力等。
找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作抓手。要把改革、开放、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区域经济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持久动力。需要特别强调一下“开放”,这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也是我们国家制度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乃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作为内陆地区,开放更是解决诸多发展问题的肯綮之所在。要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一定要着重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
其路径大体是巩固优势产业地位,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其实现融合集群发展。构建由新一代技术和新经济业态支撑的增长引擎,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并实现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数字新技术产业、数据产业的发展,形成数字产业集群。优化基础设施的布局、结构和功能,提高系统集成水平。
要重视区域发展规划的战略定位和功能塑造。由于区域间自然禀赋、产业结构、基础条件的差异性极大,各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也是多向度的。因而,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时如何准确把握其战略功能定位并围绕这一定位,推进区域功能的塑造,就显得十分必要。有几个需要遵循的原则:一是要有前瞻性;二要遵循客观规律;三是要把自身的优势调动起来,使其集成化;四是要接受市场的选择,毕竟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五要做好与国家战略及国家规划的对接和承接。
要重视平台经济发展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平台是连接消费与生产、需求与供给、国际与国内、现在与未来的枢纽。比如,有了完善的功能性口岸体系,就可以促进双循环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链接;加强柔性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就可以打破在很多地方出现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体系薄弱、僵化局面。现在是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建设强大的可以有效配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平台至关重要,尤其是要重视发挥平台经济这一新产业组织的作用,让汇之于全球的信息流量和具有自我学习、自我生成能力的数据成为区域发展不竭的资源,使之成为带动区域就业和产业发展、税收增加、绿色增长的持久动力。
营造突破地理界限的经济空间和数字空间。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同城化发展,其实质就是要突破地理和行政区划的限制,让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在区域间自主配置资源,让区域内居民共享公共服务和发展红利。目前,以推动协调、协同发展为目标的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圈,都紧紧抓住国家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机遇,在加强交通、网络、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连通性方面,在培养发展动力、增强经济联系的黏性、建设功能性平台和开放性空间上下功夫。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2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无形经济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 | 社会科学报
外刊 | 《经济学家》:情绪化产品如何影响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