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丨抱团建圈 川渝黔探路一体化发展

2023-12-22   中国经济时报

原标题:经济地理丨抱团建圈 川渝黔探路一体化发展

新西三角正崛起

编者按

抱团建圈渐成大势。在成都、重庆和西安的“西三角”以及“成渝西昆贵菱形经济圈”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之时,一个新的三角区域正在西南地区加速构建。近日,贵州省党政代表团走进四川、重庆两地学习考察,深化贵州与重庆、四川的合作,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虽已大步向前,但是川、渝、黔以高水平分工、协同构筑链接紧密、共创活力、共享红利的区域发展共同体仍需时日。

观新势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抱团建圈,提速发力。

近日,贵州省党政代表团走进四川、重庆两地学习考察,深化贵州与重庆、四川的合作,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其中,贵州与重庆签署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10个方面加强合作。

四川、重庆、贵州,在地理上呈三角形分布,山同脉、水同源、人同俗。随着三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持续推进、人员往来日益密切、创新资源整合融通、合作交流更加深入,川、渝、黔“新西三角”经济圈正加速崛起,牵引新时代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多可能。

“深化川、渝、黔三省市合作,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布局之一,对于增强西南区域竞争力、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等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川、渝、黔三地人才、科技、资金、能源等要素将更加顺畅高效地流通,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推动一体化走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

各扬所长共锻长板

“早晨来碗重庆小面,中午一品成都钵钵鸡,晚上吃锅酸汤鱼”,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让川、渝、黔三省市的时空距离比以往更近。

近日,贵阳至金沙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贵阳至成都的车程从过去的7小时缩短至6小时,对提升贵阳至成都经济区通道运输能力,推进贵州、四川、重庆、陕西、甘肃等地区经济联动发展,促进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招商引资等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近年来,贵州与重庆、四川在基础设施、优势产业、投资贸易、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深化交流合作,并取得积极成效。2019年12月,成贵高铁开通运营,实现了成都和贵阳西南两大客运中心的高铁互联互通;2020年4月,连接川、渝、黔三地的国内首条跨省高铁环线开通,成为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2021年9月,川渝贵“西三角”文化旅游合作联盟成立,加速推进文旅跨省协作发展……

频繁的互访交流,碰撞出更多新的火花。2018年4月,贵州省党政代表团赴重庆市学习考察,两省市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2019年11月,四川省党政代表团到贵州省学习考察,两省签订了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和8个专项合作协议;同年12月,贵州省党政代表团赴四川省学习考察,并举行了贵州·四川经济协同产业合作对接会,共签约项目95个;今年11月,贵州省党政代表团走进四川、重庆两地学习考察,达成了多层次、多方面合作共识……川、渝、黔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逐渐呈现。

“贵州能源和矿产资源、生态、航空航天以及大数据产业优势明显,四川、重庆的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厚实,三地携手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大有可为且前景广阔。”刘勇分析称,地处我国第二阶梯的川、渝、黔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当前三省市正处于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国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带来的多重发展机遇。作为西南区位优势最明显、承载能力最强、产业基础最好的区域,成渝地区要更好发挥先行探路、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新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新西三角”经济圈,将进一步加强川、渝、黔三地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有助于加强区域内外的交流合作,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同时有效拓展市场空间,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流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进而实现川、渝、贵三地的互补优势,形成资源共享、产业互联、区域协调的发展模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新西三角’经济圈将建设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增长极,有助于加强三省市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一体化任重而道远

当前,“新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还面临行政壁垒、体制机制障碍,政策难以全面协同,要素流动不畅通,形成强大的合力阻力重重。

柏文喜坦言,一是交通瓶颈有待突破。目前川、渝、黔之间交通连接还不够便捷,需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交通互联互通水平。二是产业互补性不足。川、渝、黔三地产业结构存在重叠和竞争,需要通过深化合作,实现互补优势,形成良性发展格局。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川、渝、黔三地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此外,王鹏认为,川、渝、黔“新西三角”经济圈建设还面临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他分析称,“新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进程主要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因素影响。王鹏建议,政府应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企业应积极参与产业协作和市场拓展,市场应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社会应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刘勇强调,要从体制机制上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推进跨区域共建共享,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水平等,使川、渝、黔真正成为区域发展共同体,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在用足用活用好现有政策的同时,积极谋划推出更大力度的扶持政策,全力争取国家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刘勇建议,要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加强规划、土地、项目建设的跨区域协同和有机衔接,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重点是通过增设地级市、开发区等,加强城市、开发区之间的交流合作,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做好经济圈内对口支持工作,缩小内部发展差距,深入清理阻碍产业链供应链延伸的行政性障碍和地理性障碍,促进产业发展体制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将产业链供应链延伸到西南落后地区,带动全域经济协调发展。借鉴广东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长三角省际毗邻区建设和协调发展经验等,考虑设立省际毗邻地区先行示范区,在不破行政隶属的前提下打破行政壁垒,探索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柏文喜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强政策协同,三地政府应加强合作,制定统一的政策措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内外的互联互通水平,降低交通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三是深化产业合作,川、渝、黔三地可以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实现互补优势,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促进人才资源的共享和流动。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7)丨压力仍在趋势向好稳就业需多策齐发

解读丨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热点丨2024年房地产市场有望进一步改善

圆桌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激活创新动力

总 监 制丨王辉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