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文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这为中小城市发展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必要条件。为客观评价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总结城市一般性发展规律,探索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小城市发展理论体系,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和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倾力构建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系统体系,持续20年对中小城市发展指数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并逐年推出阶段性研究成果。9月20日,2024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和绿皮书发布,全面审视过去一年中小城市及建制镇在多个维度上的卓越成就,深度剖析其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为中小城市及建制镇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中小城市及其影响和辐射的区域广,是实现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战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必须建立科学、全面、量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才能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讲效益的绿色发展。中小城市发展指数体系建设是国内专注于中小城市领域的科学性、全面性、权威性科学发展指数系统研究工程,由新型智库协同相关部委、科研院所知名专家学者联合构建,长期对中小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系统深度研究,并通过建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引领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把握方向。相关研究得到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打造了一大批中小城市样板。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中小城市在科技创新与引领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了昆山市、启东市、如皋市、常州市武进区、绍兴市柯桥区、长沙市雨花区、上饶市广丰区、荆州市沙市区、宁国市、灵武市、孝义市、禹州市、四会市、任丘市、当涂县等一批科技创新先行县市,呈现出科技创新主体多元化、科技创新模式多样化、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等特征,成为经济实力再上台阶的基础推动力量。从加快数字化转型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从创新发展方式到构建新质生产力赋能机制,从加快消费提质扩容到发展低空经济,今年发布的绿皮书专题篇深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如何重塑中小城市发展路径,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策略与实践指南。另外,绿皮书还精选了12个中小城市及建制镇典型案例,为基层的创新实践与丰富经验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这些典型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为中小城市及建制镇树立了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并为他们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与启示。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今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城市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三新”经济迸发潜能等时代机遇,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小城市也面临着同质化竞争、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创新资源不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难度较大、人口形势变化、新技术对劳动力就业及收入的冲击等严峻挑战,深化中小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仍任重道远,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因此,中小城市应大胆解放思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除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尤其是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归根结底,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中小城市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通过改革创新的办法克服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创建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环境,以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小城市未来发展新篇章。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陈 波 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