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对于希特勒不是什么好年份,先是要准备入侵苏联的战争,然后又要帮助墨索里尼的意大利部队擦屁股。但还不等希特勒喘口气,南斯拉夫又发生了政变。此时希特勒顿感遭到了背叛,恼羞成怒之下,决定惩罚南斯拉夫,将其消灭殆尽。这场战斗异常迅速,从开始到结束,都没超过两周,南斯拉夫就宣告灭亡了。而南斯拉夫有足足七十万之众,为何一触即溃呢?
一、南斯拉夫复杂的内部局势
南斯拉夫的现政府,不同于之前由摄政王保罗亲王所领导的政府,它是一个仓促上台的政府。在1941年3月27日,南国首都贝尔格莱德发生了由南斯拉夫空军总司令杜尚·西莫维奇上将领导的军事政变,逮捕了现政府官员,并拥立年仅18岁的彼得二世为国王而上台。而这场暴动的起因,是因为他们要反对保罗亲王的亲德政策,尤其是加入《三国公约》,成为轴心国的一员。
事实上,希特勒对于巴尔干半岛的觊觎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在法国战役结束后,希特勒就对巴尔干半岛的国家进行威逼利诱,南斯拉夫希腊,保加利亚等国都在其中。在1941年之前,希特勒还采用一种温和态度,对这些国家进行劝诱,但当意大利进攻希腊后,希特勒就转而采取一种直接的手段,开始强迫南斯拉夫等国加入。
迫于希特勒的威逼利诱,以及德国强大的国力,南斯拉夫的摄政王保罗亲王只能选择屈服,因为不屈服的话,就一定会被德国入侵的。显然南斯拉夫脆弱的国力,不足以支撑和德国的战斗。但是他同意的结果,就是南斯拉夫立刻出现内乱,他的侄子彼得二世亲政,他本人和德国的合约被撕毁,同时被勒令四个小时之后离开南斯拉夫。
但起义者很快发现他们缺乏依靠,因为无论是英国还是德国,此时都无力支援他们。而德国则在旁边虎视眈眈,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对抗德国的本钱。他们夺权后宣布加入《三国公约》无效,也只能进一步地激怒希特勒。故此,他们立刻发表声明,他们将继续忠诚于《三国公约》。彼得二世希望,如此做法可以避免南斯拉夫遭到希特勒的攻击。
然而事实证明了此做法毫无意义,希特勒的怒火已经无法平息。同时,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也在南斯拉夫内部引发了混乱,民众和官员无法分清彼得二世的现政府和保罗亲王的前政府有什么区别,从而士气低落。而那些在政府机关和军队的,保罗亲王的门生故吏们则对现政府产生了不信任情绪,内心也更加倾向于德国人。所以从战争开始,南斯拉夫的军民士气就已经陷入了低谷,在士气角度上,他们已经失败了。
二、内部复杂的民族问题
而南斯拉夫快速被德军击败的另一个问题,就在于内部复杂的民族问题。虽然说在1929年其统称为南斯拉夫人,但是从实际上,南斯拉夫内部分为了三个主要民族,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同时还有数量不等的匈牙利人、日耳曼人、捷克斯洛伐克人等等,内部民族十分庞杂和混乱。虽然1918年12月,克罗地亚与一些南部斯拉夫民族联合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后在1929年改为南斯拉夫王国)。但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的关系却十分恶劣,或者说近乎要内战。
原因在于克罗地亚人信奉的是天主教,而塞尔维亚人信奉的是东正教。双方在信仰上就存在矛盾。另外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虽然语言接近,但文字却不同。塞尔维亚人使用的是西里尔字母,而克罗地亚人却使用了拉丁字母。但因为塞尔维亚人的人口要多于克罗地亚人,以及塞尔维亚人亲英国人,所以在许多事务上他们占有主动权。
而克罗地亚人则不同,他们曾经接受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所以情感上更接近德国人。这一情况在人口第三多的斯洛文尼亚人身上也有体现,因为斯洛文尼亚人也亲德,信仰天主教,使用拉丁字母。再加上其它民族的存在,整个南斯拉夫就如同一个火药桶,过去就曾经发生了多次内部冲突。放到战争时期,就更容易出现问题。
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南斯拉夫新的领导者,彼得二世并不能得到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信任。他本人缺乏执政经验,平民对他缺乏认识和了解。而被他赶下台的保罗亲王却深受少数民族爱戴,比如说克罗地亚人,他们的第一大党克罗地亚农民党也都支持他。而大多数官兵均为克罗地亚人的南斯拉夫第四集团军,其官兵也倾向于保罗亲王。
如今保罗亲王被驱逐出境,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以及少数民族,就纷纷开始厌恶起现政府,不愿意为现政府作战。相反比起彼得二世的现政府,他们更怀念保罗亲王前政府。而如果前政府已经不复存在,那么他们宁可去投靠德国人,也不为彼得二世服务。在他们眼里为了南斯拉夫继续战斗,还不如投靠德国人,建立自己的国家,或是加入德国。所以说,民心的崩溃,也成了南斯拉夫的一个巨大败笔。
三、南斯拉夫恶劣的军事局势
南斯拉夫现政府鉴于没有得到德国的回应,所以在3月29日下达了动员令,并在4月3日派出了使节团前往莫斯科。但苏联也担心触怒德国,所以只愿意签订一份《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但这对于缓解南斯拉夫的局势,于事无补。转而他们开始求助于英国,但英国也无力支援他们,毕竟派往希腊的W军团已经是丘吉尔四处搜刮部队的结果了。
而南斯拉夫的防御策略也十分有问题,他们不愿意放弃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最终选择将全南斯拉夫的28个步兵师、三个骑兵师和32个独立旅,总计约120万人的兵力中的绝大部分,沿着漫长的国境线部署,准备应对德军的进攻。这在战略上是一大错误,因为这个防御计划,几乎是将自己所拥有的军力中的88%的部队投入到了边境,缺乏纵深防御。一旦某个位置被突破,那么德军就可以长驱直入的进攻他们。
此时整个南斯拉夫国境线长三千公里,防御计划完全依靠边境部队的防御。因为大量部队投入到边境,所以预备队十分匮乏,如果有任何一个方向被德军突破,都会导致部队崩溃。而且复杂的民族问题,也导致了部队难以有效战斗,很容易被击败和摧毁。同时边境防线十分脆弱,临时修筑的防御工事,也不足以抵抗德国人的攻击。
同时南斯拉夫的技术兵器十分稀缺,他们的大部分装备和物资还是19世纪末的。其军队的核心力量——炮兵,装备的火炮不仅过时,而且全部是靠驮马拉动,机动性很差。反坦克炮和高射炮也十分匮乏,既不能有效地阻挡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也不能有效地组织防空。而且这些技术装备还要分散到各个战线上,就进一步降低了防御力。
另一方面,南斯拉夫的坦克也十分匮乏,部队没有摩托化装备,卡车也很少。全军只有两个坦克营,且装备的都是法国的雷诺FT17坦克。这种坦克开发于1917年,距今已经过去了足足34年,根本不能有效作战,也不能威胁任何一种现役坦克。而且数量十分稀少,只有110辆,且缺乏维护,许多坦克已经不能有效运用,根本做不到有效作战。
而飞机的匮乏,也是一个大问题,整个南斯拉夫空军,就只有416架战斗机。且其中有一半是南斯拉夫自产的IK系列战斗机,而剩下的战斗机则来自意大利、德国和法国、英国,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老旧战斗机。少数先进飞机则包括了一部分德国的BF109战斗机,但数量太少,不足以影响战局,再加上这些飞行员也是德国人训练的,所以在实战上完全被德国人支配。
结语
最终结果就是在1941年4月6日德国的入侵中,德国空军对南斯拉夫空军实施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就导致南斯拉夫快速丢掉了制空权,然后德军联合保加利亚和意大利部队一起杀进了南斯拉夫。南斯拉夫脆弱的防线也不足以抵抗德军的进攻,转瞬间就被德军击溃。大量的部队,不是投降就是被消灭。南斯拉夫的首都也被德军轰炸,南斯拉夫现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赶紧逃跑,丢下了南斯拉夫逃往英国,而南斯拉夫则被德军彻底占领。
参考文献:《南斯拉夫的兴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