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啸天
连续写了两篇影视里的缅北,一个是《孤注一掷》背景下的缅北电诈,一个是《异域》背景下的缅北贩毒,本想告一段落,看大家比较感兴趣,干脆继续再来一篇,讲讲《孽债》背景下的缅北军阀,尤其是“勐拉王”林明贤的传奇经历。
林明贤,现任缅北掸邦第四特区小勐拉的主席,现年75岁。正在发生激战的果敢是掸邦第一特区,这两个特区是并列的。果敢原本是彭家声的地盘,结果被手下四大臣子集体反叛,彭家声遁入丛林,“四大家族”统治了果敢。现在,彭家声已去世,他的儿子彭德仁率领军队从丛林中杀出,目标直指果敢“四大家族”。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事,而这里要讲的林明贤,与果敢的彭家声、佤邦的鲍有祥等缅北军阀不同,后者是出生于本地的少数民族,林明贤是一位正宗的中国人,出生于广州,祖籍为广东省(现海南省)文昌县,其子林道德为特区行政长官,目前依旧持有中国身份证,也是正宗中国人。
明明是中国人,却在缅北做军阀,林明贤、林道德父子是如何做到的?
“10.27事变”爆发后,不仅仅是彭德仁率领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或称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向果敢进军。缅北的德昂民族解放军、若开军、克钦独立军等民族武装纷纷表示支持,同时对缅甸掸邦东北的腊戍、贵概等地的缅甸军政府武装部队发起攻击。
林明贤,身为彭家声的女婿、彭德仁的大舅哥,作为缅北军阀之一,按说应该支援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的军事行动,起码也要声援一下。但是,林明贤却公开发表声明:不介入、不参与、不站队,保持中立!
这大概源于掸邦第四特区区域相对较小,地处缅甸最东北的地区,中老缅三国犄角位置,全区总人数仅10万人,武装力量仅6000人,相对弱小,经受不起伤亡,而且小勐拉这块区域在林明贤及儿子林道德的领导下,经济发展相当繁荣,而且对华友好,似乎是不想趟战争的浑水,明哲保身,免得将自己拖下水。
林道德,作为掸邦东部第四特区最高行政长官、政府主席,目前依旧持有中国身份证,带领小勐拉与隔壁的云南西双版纳州共同开发橡胶林,积极发展橡胶业等种植业,搞的有声有色。与果敢等地靠电诈骗钱相比,层次高出不少。
这就奇了怪了。林明贤及其子林道德,明明是中国人,怎么就跑到缅北,还成为了一方军阀了呢?
这个需要从头说起。
起源,就从一部影视剧开始,就像《孤注一掷》揭开了缅北电诈,《异域》揭开了缅北贩毒,林明贤成为缅北军阀则可以从电视连续剧《孽债》说起。
《孽债》,这部古旧电视剧,年龄稍大一些的朋友应该都有记忆,讲的是一群上海知青到云南西双版纳下乡,结果在那里生了一群孩子后,又逃回了上海,继续过城市生活去了。结果,多年后几个西双版纳的孩子,赶到了上海去寻亲,引发了一连串催人泪下的故事。
美丽的西双版纳
留不住我的爸爸
上海那么大
有没有我的家
爸爸一个家
妈妈一个家
剩下我自己
好像是多余的
爸爸呀
妈妈呀
能不能告诉我
这到底是为什么
划重点:大城市的知识青年到西双版纳下乡,然后在那里留下了种,留下了烙印。
《孽债》的故事是虚构的,知青的行为并不离谱,无非七情六欲,而林明贤也是这样一个到西双版纳的下乡知青,他则以真实身份吗,写下了比《孽债》更令人咋舌的个人印迹,直至成为传奇,最终成为缅北军阀之一,建立了独立王国,堪比《水浒后传》里的“混江龙”李俊扬帆出海发展成为了暹罗国主。
林明贤,出生于1948年12月26日,祖籍为广东省(现海南省)文昌县人,出生在了广州,妥妥的一线省会城市成长起来的城市人。
伴随着新中国长大的林明贤,自小就显示出超人的胆识。当1966年“红韦兵”运动崛起后,林明贤迅速成为在广州的海南子弟红韦兵头头,展现出了领袖才干。
1968年12月21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上山下乡”运动由此掀起高潮,作为知青,林明贤积极投身其中,然后就于1969年初到了西双版纳,“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要知道,那个时候很多知识青年所谓的下乡,更想去大城市周边的农村去,并不想真正深入到边远地区,不想真的融入进农村去。林明贤能够从大城市广州直接来到边境地方的西双版纳,可谓是有胆有魄,非常有勇气了。
这林明贤,到了西双版纳后还没完,又偷偷出了边境,来到了缅北地区。因为对于热血青年的林明贤来说,留在国内只能跟农具与农业打交道,到了缅甸那可是真正与枪炮打交道,是在真正的搞革命。建功立业的强烈刺激,以及战争挑起的热血激情,使得他在留在了缅北,并加入了缅甸共产党,成为了缅北游击队的成员之一。
建国初期的边境,管理也没现在严格,想要出境,相对容易,对于边民来说更是易如反掌。何况缅北地区国民党孤军经营多年,边境接触时有发生。果敢与佤邦,原本就生存了大量汉族人,同文同种,语言一致,这都为知青跨境作战,提供了便利,不只是林明贤一个人,而是一大批知青都出国加入了缅共,成为了共产国际份子。
尽管没有受过正宗的军事训练,但是林明贤作为缅共军事份子,在陆续的战斗中,逐渐适应,在磨砺中展现出优良的战场嗅觉和指挥天赋,在多次战斗和重大战役中表现出色。
1969年,身材高大的林明贤作为缅共人民军北军区303部队特务营战士在参加拨波山伏击战中,一枪把缅军第二快速机动师副师长丹貌上校打死,21岁的林明贤荣立一等功,并在部队中崭露头角。
1971年,23岁的林明贤又连续参加了滚弄战役、萨尔温战役两场大战由于他在战斗中作战勇敢、冲锋陷阵而被缅共人民军两次授予“缅甸人民英雄”称号。
这里还得提一下缅共的发展史,不然的话后面的剧情是乱的,很难理解。
缅共,成立于1938年,首任领导人为昂山。不过,昂山后来退党,并成为了缅甸的国父。
1948年,缅甸独立建国。同时,执政党宣布缅共为非法组织。缅共转入地下,由于政府的压制,在下缅甸无法立足,于是北上,在上缅甸政府管辖不到的地方建立了根据地。
前文说过,缅甸作为一个国家,缅甸政府其实只能管理以缅族为主的下缅甸的各省,至于少数民族控制的上缅甸,是相对独立的邦,政府管理不到。缅甸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北方各邦是相互独立的政权。
缅共来到缅北,建立根据地,反对政府。正好与缅北各独立武装一拍即合。
果敢的彭家声,原本是果敢末代土司杨振材的家丁,后来在国民党残军举办的军校上学,毕业后担任果敢联防自卫队中队长。后来缅甸军政府打着剿灭国民党残军的旗号进军缅北,并控制了果敢,彭家声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叛变投靠缅甸政府军,而是带着残余的果敢自卫队进山打游击。
遇到缅共之后,双方一拍即合,彭家声受邀加入了缅共。在接受了缅共的军事整训和物资支援之后,彭于1968年重返果敢,打跑了缅甸政府军,成为了果敢县长,同时也是缅共东北军区的司令。
除果敢的彭家声之外,佤族的鲍有祥,克钦族的丁英,都借着缅共的势力,打下了自己的地盘。在缅共武装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林明贤,也一步步当上了815军区的司令,并率领军区占据了小勐拉一带,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就此,在缅共的根据地里,各个少数民族武装根据民族成分,大致被划为东北军区、101军区、中部军区、815军区四大军区。
东北军区以果敢人为主,地盘在果敢一带,有二个正规旅,兵力总数在5000人左右,首领是彭家声。中部军区以佤族为主,首领是鲍有祥。101军区以克钦族为主,首领是丁英。815军区以中国知青为主,首领是林明贤,下辖768旅、683旅,属下绝大多数都是中国文革知青。
林明贤,外号叫“暴龙”,由于作战勇敢,连战连胜,由于他也姓林,他还被称为了“缅甸的小林彪”、“丛林林彪”的称呼。官阶也从最底层的战士一步步从班长排长开始,一路升迁至炮兵营营长、旅参谋长、第二旅旅长等人民军高层职务。
1972年,缅共人民军攻取了现在的小勐拉地区,并在此建立了新的815军区,林明贤被任命为司令员,而此时的林明贤仅仅25岁。
而且,林明贤还受到了彭家声的赏识,娶了彭家声的长女彭新春,成为了彭家的上门女婿,也成为了彭德仁的大舅哥。
1974年,27岁的林明贤当选为缅共中央委员,并兼任北方分局副书记。
1987年,29岁的林明贤正式当选为缅共中央书记。对了,前文有朋友留言说林明贤没有当做缅共最高领导人。对的!缅共领导人的称呼是主席,历任领导人分别为昂山、德钦梭、德钦丹东、德钦巴欣、德钦巴登顶、德钦佩丁。
林明贤当然没有做到过缅共最高领导人,彭家声、鲍有祥们也没有。他们顶多只能做到书记这样的高层,是副手。
看看缅共历代领导人的名字,很明显,他们都是缅族人。矛盾也就发生在了这里,缅共建立之初的主体就是缅族人,他们到缅北打游击不过是不得已罢了。而把持了缅共最高层的缅族人也有大缅族主义,排斥少数民族,导致缅共中央绝大部分人员都是缅族。但现实中的缅北四大军区,却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基本没几个缅族人士。
缅共高层的缅族人想要把持控制权,就不断想要从四大根据地里插手夺权。彭家声、林明贤等人又不是傻子,自然不太乐意,这样想没有矛盾都难。
时间到了1980年代末期,众所周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全球都陷入了低潮。东欧发生剧变,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变色。中国也进行了改革开放。缅共缺少了支持,国际支援断绝,日益衰落,对几大军区也就缺乏控制力了。
变动首先发生在了彭家声控制的果敢。他于1989年3月11日发动了兵变,驱逐缅共,自立“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也就是现在的果敢同盟军。
对缅共早就心怀不满的各大军区,有样学样,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兵变开始在缅共根据地蔓延。
4月11日,中部军区副司令鲍有祥发动兵变,驱逐缅共,成立“缅甸民族联合军”。
4月19日,815军区司令林明贤宣布脱离缅共领导,建立“掸东同盟军”。
9月份,101军区司令丁英也宣布脱离缅共,建立“克钦新民主军”。
自此,仅仅半年时间,缅共几乎失去了所有部队,分崩离析。
当然,这四家脱离了缅共,并不是为了加入缅甸政府,而是要自立为王。
兵变之后,这四家开始建立“和平民族统一战线”,联合起来和缅甸军政府讨价还价,要求“不让一寸土地,不交一支枪”。
最终经过交涉,缅甸军政府和四家达成了协议。
原来的东北军区,改编为掸邦第一特区,彭家声任主席,由此成了果敢王。
原来的101军区,改编为克钦邦第一特区,丁英任主席,由此成了板瓦王。
原来的中部军区,改编为掸邦第二特区,鲍有祥任主席,由此成了佤邦王。
原来的815军区,改编为掸邦第四特区,林明贤任主席,由此成了勐拉王。
对了,由于中国云南境内存在勐腊,缅北的勐拉因为语音相同,也被边民成为小勐拉。
中国知青林明贤,从广州到西双版纳,再到缅北丛林战士,一步步往上爬,最终完全拥有了独立王国,成为了缅北军阀之一,铸造了一个奇迹。
勐拉,位于缅甸东北部,面积为4952平方千米,人口为10万人。原本属于不毛之地,被林明贤的815军区占据之后,才进行开发。
在缅共时代,勐拉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靠种植鸦片,靠贩卖毒品为生,以毒养军,而且是缅北毒品流向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通道。
自驱离缅共之后,林明贤很清楚勐拉所在的区位,再靠毒品生存,明显已不合时宜。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和勐拉自身发展需求下,林明贤指示勐拉于1992年开始禁毒,至1997年基本实现禁种罂粟。勐拉的禁毒工作得到缅甸中央政府、中方和联合国禁毒署的认可。
不再种植鸦片之后,勐拉大力发展橡胶种植业,同时大面积种植甘蔗、香蕉、茶叶和砂仁等,以提高居民收入。由于林明贤对于中国的亲近态度,我国西双版纳勐海县还无偿援助了一笔资金,支持林明贤的“替代种植”计划,帮助小勐拉快速完成了“转型”。这为小勐拉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勐拉夹在缅甸政府军及实力强大的佤邦之间,区块狭小,缺少腾挪空间,最好的办法就是两边都不得罪,左右逢源,从中渔利。当缅甸政府希望勐拉把景栋地盘交出来,变成非军事区旅游区,林明贤以实际行动交了出来。并且在缅北许多民地武装袭击缅政府军时,勐拉军从明面看没有证据显示参与行动。
林明贤还将勐拉领导机构军政委员会,更名为和平团结委员会,简称“和团会”,以表示自己的“和平”决心。
林明贤,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疾病的影响,日常事务已经交给儿子林道德主持,由林道德任掸邦第四特区最高行政长官、政府主席。
勐拉在林道德的带领下,主打旅游与博彩业。甚至博彩业还成为了勐拉的重要的财政收入,有“缅北小澳门”称谓。
由于中国境内的旅游业发展迅速,西双版纳、香格里拉都是旅游热点地区。林氏父子看到中国在大力发展云南的旅游经济之后,也获得了“灵感”,决定在小勐拉也发展旅游业。刚好,小勐拉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地区,其佛教文化尤其突出,利用佛教文化和靠近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优势,小勐拉确实吸引了不少游客。
现在,小勐拉拥有中缅边境“第一宝塔”——缅中友谊大金塔,卧佛景区等与佛教相关的旅游景点,还有艺术国门、金四角民族乐园、禁毒纪念馆等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吸引了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游客,每年都有30多万境外游客前往小勐拉旅游,让小勐拉成为了该地区著名的旅游城市。
有博彩,有旅游,再加上依旧存在的地下毒品交易,依靠“黄赌毒”,勐拉的经济在整个缅北独树一帜,相当不错。
至于电诈,勐拉也是有的,只是没有缅北其他地方那么严重。而且,积极配合中国,没有明着一套暗着一套。
另外,尽管勐拉明确表示不参与彭德仁的军事行动,但实际上林家与彭家关系很好。彭家声第一次被杨茂波撸下台的时候,就是在勐拉蛰伏,然后东山再起的。第二次被“四大家族”搞下台后,也是在勐拉度过了晚年,甚至去世后连追悼会,都是林明贤主持的。
有人猜测,尽管明面上说不参与果敢的军事行动,但背地里估计林家已经介入了。毕竟,彭家执掌的果敢,对于勐拉更有利。
有不俗的经济条件,加上政治上的独善其身,勐拉在林明贤父子的管理下,井然有序,进退自如,成为了缅北的模范发展区。
想想看,林明贤在当年就是一个普通的广州下乡知青,后来居然能有这番成就,怎么都是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