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到理想的美国,我看到了什么

2019-07-26     阅读第一

唯妮16岁留美,

曾在美国东部寄宿高中读书,

现在是哥伦比亚大学新生。

她的美高留学日记篇篇好看!

学霸、吸毒、恋爱、互助?

真实的美国中学什么样?

今天讲讲旅行中遇到的事!

纽约的博物馆:什么人在里面?

长周末又去了一趟纽约,一个人攥着一张地铁票在破旧生锈的地下城市穿梭着。

我常常说自己很喜欢看书,但相比蜷在床上看书,我更喜欢在与外界有一些接触的环境里阅读,或是干脆一整天待在博物馆里面,让自己远离电子产品的诱惑!纽约是很好的满足我愿望的城市,哈哈!

我常去的是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和MET(大都会博物馆),门票采取自愿缴费制:博物馆会提供一个建议的价格,然后让游客自行决定支付多少费用。

我常拿着学生证坦然地对管理员说“May I enter for free?”(我能免费进去吗?)管理员明媚的笑笑,然后帮我办了手续。

博物馆在美国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美国许多大城市到现在基础设施都有待提高(洛杉矶、旧金山、纽约、费城,似乎我去过的所有城市除了首都华盛顿特区之外都有一种扑面而来的老旧气息):街边堆着一米高的污雪、一星期没倒的垃圾、一排乞讨的当地人……

但是,走进博物馆或是画廊会有一种来到理想世界的感觉。几乎每次都能看到十几个一组的幼儿园小朋友们抱着小画架、席地而坐围着雕塑老师提问;还有拿着小本子塞着耳机的美术专业大学生;下了班途径中央公园的纽约客们;以及闲来无事的老年夫妇戴着老花镜、互相搀扶着从一幅画踱步到另外一幅画……在其中穿梭,丝毫没有作为旅行者的格格不入。

当天我去看了其中一个特殊展览,是上世纪纽约名媛设计师Jacqueline de Ribes的服装展。一个小小导览团,由一位六十几岁头发花白却风姿不减的志愿者带领,团里大部分都是垂垂老矣的“上世纪的”老太太,指着或浮夸、或奢华、或神秘的剪裁回忆着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奢靡以及她们逝去的青春。

有一位九十多岁的亚裔老太太用颤抖的手,激动的指着其中一件晚礼服说,这是她连续第三次来看这个展览,她的两位白人老太太朋友纷纷称是。

我们总是将时装、时尚这样的词汇与青春美貌、纸醉金迷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们心中依然埋藏着少女时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一个没有老人声音的社会也许是一个可以正常运转的社会,但一定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不只是老人,似乎每一个纽约人都能与这座大都会博物馆里某一件艺术品产生深刻的情感联系,让大都会博物馆真正成为一座城市共同的记忆。

另外让人开心的是:大都会博物馆正随潮流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语音导览备有六种不同的语言,让国际游客参观起来毫不费力。还有专门为小朋友设计的参观路线以及语音介绍,让带孩子来参观的家长们省去不少烦恼。

去年寒假有个朋友带着孩子来纽约住了一个月,就住在大都会博物馆正对面,每天下午都带孩子泡在里面,我当时很不理解,现在却感同身受理解了这样的选择。

本来想暑假申请一份在大都会博物馆的实习工作,不巧博物馆只接受来自纽约学区的高中生,让我的计划告吹,只好等到大学或是工作时在这里找兼职啦!

康奈尔毕业的农场主

这次旅行本来是户外野营,但因为美国东部最大的暴风雪不巧周末来袭(零下二十五摄氏度加上狂风暴雪),我们只好临时改成住在室内。

旅行是由学校的一个不大的社团组织的,竟然是两个老师带着六个学生、开着两部学校的车去玩三天!而且全部是学校出钱!当时我妈问我这么怕冷怎么还敢这时候去野营,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从来都没有去野营过,反正学校出钱不去白不去啊”。

提到这个并没有想要炫耀学校的富有,只是觉得之前没有好好利用学校丰富的免费资源有些遗憾,在接下来的一年半里我要努力寻找其他资源,让高中生活不留遗憾。

旅行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家冰激凌工厂。老板一家祖上从苏格兰移民美国,到今天已经是第五代了。我们的车在大雪中盘山而上,停在一幢毫不起眼的小平房前,房子里十分整洁空荡,除了十几个存储冰激凌的冰柜什么都没有,显得有些拮据。

过了一会儿,一辆不起眼的卡车停在门前,车上下来一个朴实中略带羞涩的中年男子。他穿着一件经过岁月打磨的卫衣、牛仔裤、牛皮手套、运动鞋,在身着拖地长款羽绒服的我们面前,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他谦虚的说起与两个哥哥一起经营冰激凌厂的事,又带我们去参观了他自己设计建造的牛棚和挤奶房(牛粪的气味我大概终身难忘),最后才很随意的说起:这些环境以及农业的知识都是他在康奈尔大学读书的时候学到的。

请我们每个人都吃完冰激凌之后,他说:“We will never get rich, but we will live like this forever”(我们也许永远都不会变成亿万富翁,但是我们会把这个家族事业永远继续下去)。

我在美国精英云集的新英格兰地区住了两年多,身边不乏常春藤大学毕业的老师、同学和朋友,在他们身上,几乎可以第一时间感受到一种elite精英的气质,而这位冰激凌场主大概是我见过的最“接地气”的一位精英吧:热爱家庭,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明明可以握着温热的星巴克在华尔街从一个会议室走到另一个会议室,但他却选择在人迹罕至的山里每天花五六个小时与植被和几十只奶牛在一起,以一种坦然的心情面对小康的生活、面对社会里大部分人疯狂的想要致富的欲望。

常常在报纸杂志上读到某某人放弃优渥的生活去落后国家支教、当志愿者什么的,那时总觉得媒体在夸张。哪有人可以完完全全摆脱名利的诱惑啊?

但在大雪里,我感悟到:也许有的人真的是born with a mission(为了某种使命而生),拥有一颗不会被欲望诱惑的灵魂。

在回程的路上,我们学校一个韩国男生说:“如果我考不上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我爸妈大概会断掉我的经济来源把我赶出家门吧!”

车外寒风呼啸,这时候,那位羞涩农场主的话语更加深入我的心...

从浮夸的精英社会,到有使命感的农场主;从老旧的地铁,到美轮美奂的博物馆;现实和理想,有时就是一窗之隔。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tKzMGwB8g2yegNDOp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