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提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书一定要勤奋,而且要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一些学习的乐趣,这样可以提高自己学习的持久心。然而关于学习的方式其实也有很多,比如说宅在家里读书学习、实践过程中掌握学识。另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出国留学,去开阔自己的眼界,这样的方式也是中国近现代,极为推崇的一种学习方式。
1872年当时晚清政府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已经慢慢的摸清楚了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所以这个时候守旧派一方面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国家社会性质,一方面又派出了一些年轻人前往世界各地去学习一些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希望通过这些后裔带给封建政权最后一丝希望。曾经慈禧就派出了120名幼童前往美国留学,但是最后这120名幼童学成归来的也仅仅只有94人,那么这中间差的26人又去了哪里呢?
8月份,李鸿章向慈禧太后上了一张奏折,奏折里面的内容就是说清朝政府应该可以选出一些幼童来代表满清,出国学习一些先进的技术。这些幼童的年岁大概都是在十二三岁左右,而且会受到严格的选拔。作为资助方,朝廷会每一年给这些幼童提供一些资金来帮助孩子们完成学业。并且通过这些孩子的慢慢长成,可以把社会的希望放在这些孩子们身上,其实也就是当成了一种重点培养的对象,来帮助社会进步。
1873年,当时第1批来自于满清政府选拔出来的赴美留学生,当时就已经有一些人在美国传出来了好消息。因为这好消息越来越频繁,所以朝廷政府似乎看到了希望,于是便加大了投资。从之前第1批的30名幼童的规模,慢慢扩大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数,然而在这些名单当中,其中也包括中国近代史上比较有名的铁路工程师梁普时,还有海军元帅蔡延干等人。
1875年,满清政府又派出了第2批赴美留学生,其中包括90名学子,所以加上第1批的学子,一共加起来就是有120名学子。但是政府将鸡蛋放在了120个篮子里面,希望他们能够给政府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这120名学子里面,其实只有94人安全的回到了国内。
所以说中间有了一个差额,是26人。那么这26人到底去了哪里?其实这个结果大家也可以预想。毕竟美国和中国的文化、气候、习俗、生存条件、饮食等各方面都会存在差异,所以有一部分孩子到了美国之后,会因为生活感觉不习惯,觉得条件艰苦患上疾病,甚至因为矛盾冲突等各方面的原因,会在美国病逝,坚持不到回国的时间。
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26名孩子当中,有一些孩子因为过分叛逆,不满足于清朝政府的资助,或者是诋毁清朝政府的政治。最终被清朝政府踢出了资助的名单,也就因为这样的现象发生,所以人数在不断的减少。1881年,这些120名幼童里面也有很多深得满清政府信任的学子取得优异成绩。
而在1880年到1881年这一年的时间里面,120名孩子里面就有22名学子进入了耶鲁大学,其中还有很多学生进入了麻省理工以及哥伦比亚大学。可以得出,中国人的脑袋其实还是很聪明的,只是需要机会罢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tG7a3QBURTf-Dn55ft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