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穿上带有中国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国出征。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
——中国国家女子排球主教练·郎平
1
赢了!中国女排赢了!中国女排又一次赢得了世界大赛的冠军!
全胜夺冠,十全十美!
9月14日,从日本横滨开始,郎平带着她的“六字”小目标,拉开了中国女排征服世界的序幕;
9月28日下午四点,在世界杯第10轮比赛中,中国女排以3:0的比分战胜塞尔维亚女排。
鏖战了半个多月后,中国女排以10连胜的战绩,提前卫冕女排世界杯冠军。
夺冠后,@中国女排 还特别发布了《我和我的祖国》MV,用最热血的歌声,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最好的祝福
而即使在夺冠后,中国女排也没有丝毫放松...
就在今天下午刚刚结束的最后一轮对阵阿根廷女排的比赛中,中国女排以全主力阵容出战,干净利落地以3:0的比分拿下胜利,为本次世界杯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China's last opponents will be Argentina and are poised to wrap up the World Cup with all wins.
中国最后的对手将是阿根廷,并将以所有胜利结束世界杯。
而在昨天夺冠后,关于“中国女排”和“女排精神”的讨论,便一度刷屏了热搜
网友们纷纷向中国女排和郎平教授,送上了如潮赞美
《新闻联播》也花了42秒,报道了中国女排夺冠的消息
“升国旗,奏国歌!” (raise the national flag and play the national anthem)郎平的六字“小目标”,如今成为了现实。
但在世界杯前,面对高手云集,强敌环伺的情形,几乎没有人,敢公然叫嚣女排一定卫冕...
如今看来,这种不必要的担忧,不过是多余罢了...
为什么?只因有郎平的存在。
郎平到底有多牛?
回顾一下中国女排过去38年的发展历程,就知道了...
过去38年间,中国女排获得了——十个世界冠军!!!
3次奥运会冠军,2次世锦赛冠军,5次世界杯冠军...
这38年间,中国女排所有的荣誉,几乎都离不开一个人,她就是——铁榔头·郎平。
郎平这个名字,早已不属于她一个人,而是化作了一个精神符号,成为了女排精神的代言人。
每当人们说起中国女排,就一定会想起郎平。
有网友刷屏盛赞:
“哪里有女排,哪里有郎平,哪里就有中国国歌和国旗。”
“有铁榔头在,我就放心了。”
“有一种坚持,叫郎平;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
作为当今时代精神的最佳诠释者,郎平,无疑应该成为每一个孩子学习的榜样!
正如央视评论员所说的那样:“郎平,她才是真正的星,才是每一位孩子应该追的星!”
2
昨天的冠军,对于教练郎平来说,是一次重新出发;
对于球员郎平来说,却更像是一场轮回。
1960年,郎平出生于天津。
她出生那会,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家的经济条件很差,连吃饱都是一种奢望,所以,父亲给她起名为“郎平”,希望她可以一生平安,健健康康。
但由于家中条件的限制,郎平出生时,母亲只能用小米粥为她补充营养,这让郎平的身体十分虚弱。
而在艰难困苦中长大的郎平,也养成了一颗乐观豁达的心,这也成为了她长大后面对困难时所持有的心态。
郎平的父亲,是个体育迷。小时候,父亲就经常带着小郎平,去北京工人体育馆观看比赛。
受父亲的影响,郎平从小就非常喜欢体育运动,其中对排球甚是钟爱。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上天几乎不约而同地赐予了她打排球所需的身高。
小学六年级时,郎平已经长到了1米69,个头比同龄人高出许多,在人群中显得鹤立鸡群。
她也因此被选去体校测试,经过层层的测试和选拔,她终于榜上有名。
但是,打排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经受住体质的考验,更要接受意志的折磨。
随着训练强度不断加大,很多当初和她一起入选的同学都心生退意,并劝她也别再“自讨苦吃”。
枯燥、乏味的训练,让郎平叫苦不迭,心生退意;
但好在,她都在最后关头改变主意,硬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这就是郎平,在所有人都选择打道回府时,唯有她孤身一人逆流而上,而且比别人加倍努力。
她不成功,谁成功?
进行训练时,她敢打敢杀,拼尽全力,经常弄得浑身是伤;
练习接球时,双臂常常被来球打得又红又肿;
练习传球时,被球砸到头破血流,更是家常便饭。
正在在这种忘我训练的坚持下,她不怕苦,不怕累,锻炼了超强的意志,也逐渐脱颖而出,被选入了她日思夜想的北京队。
郎平曾在自传《激情岁月》中写到:“打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而是国家大事,我自己都不属于自己。女排是一面旗帜。女排的气势,振兴了一个时代,她是80年代的象征。”
郎平还在省队的那会,中国体育事业正历经沧桑。1976年,中国体育事业逐渐复苏,新的中国女排国家队正式成立。
这时,一个名字也正式进入了中国女排的历史——袁伟民。
1978年,18岁的郎平参加全国排球甲级联赛时崭露头角,被教练袁伟民看中选入国家队。
那时的她,细胳膊、大长腿,排球技术和体能明显还跟不上其他队员。
可郎平从不服输,她凭借高强度的训练和执着的精神打动了教练,最终成为兼具强大实力和体能的运动员,很快便被委以重任。
1981年11月16日,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最后一场对战当时世界顶级强队之一,有着“东洋魔女”之称的东道主日本队
那时,全国人民还只能守候在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前,等待着郎平扣下那决定性的一球。
当哨响、比分定格,中国女排拿下了三大球历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一时间,全国沸腾了...
那时,1米84的郎平,是中国女排的第一高度。
她身体素质好,弹跳力强,扣杀威力大,加之出色的高位拦网和落地开花的扣杀技术,让她被誉为“世界三大扣球手”之一。
而她也凭借强劲而精确的扣杀,被称为冠之以“铁榔头”的响亮称号。
首冠后,她作为中国女排的核心球员,和其他队员一道,愈战愈勇,连续拿下5个冠军,成就了史无前例的五连冠(five consecutive championships)伟业
1982年,秘鲁女排世锦赛,战胜东道主获得冠军;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完胜美国队夺得第一块奥运金牌;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
郎平清楚地记得,在和美国的对决开始前,大屏幕上已经播放出了美国电视台事先准备好的美国队夺金的画面。
她指着屏幕对身边的队友说:“瞧他们多想拿金牌呀,咱们得把挂在他们脖子上的金牌摘下来!”
正是凭着这样的精神鼓舞,那一年,女排完胜美国队夺冠!
1985年,中巴大战,中国女排再斩世界杯冠军;
1986年,女排在困难重重中8战8胜,成就了“五连冠”传奇。
当熟悉的国旗、国歌,在异国他乡唱响、升起5次,那种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感染着每个人的灵魂。
一时间,中国女排火遍大街小巷。
人们齐聚天安门广场高呼:“女排万岁,中国万岁!”
中国女排曾收到贺卡、信件3万多件,其中3000多件都是点名送给郎平的。
6年五连冠的背后,是姑娘们千万次地练习发球,无数次的拦网练习;身上的大小伤,就是他们荣誉最好的证明。
而郎平,就是女排队员中最拼的那个
她到底有多拼?
前一天肌肉拉伤,第二天有比赛照打不误,轻伤不下火线,用一条半腿,依然收下比赛。
赛季打到一半,右膝关节严重受伤,又崴了脚,不得不动手术,医生说必须休息一个月。但还没等伤好利索,她就吞下朋友带来的止疼片,坚持上场。
她在自传中写到:“有一阵,软骨碎了,小碎片就在关节里跑,又卡在了骨缝里,疼啊,刺激骨膜出水,四周都是积液。比赛前,先让医生把积液抽出来,打完比赛再抽,没办法,多痛苦、多麻烦,我也得坚持。”
郎平如此,其他女排队员们也差不多。
正是因为她们塑造的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女排精神”,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各行各业的人们,对鼓舞全国人民投身改革开放(reform and opening-up),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socialist modernization)发挥了积极作用。
而郎平,也成为了人们的精神领袖,被奉为“民族英雄”。
在那个没有网络投票的年代,无数年轻人从报纸上剪下选票,把郎平选为中国十佳运动员,球迷对她的狂热程度,丝毫不亚于现在的流量明星。
那是属于郎平的时代!
3
但,英雄总有谢幕的时候...
运动员的生涯是短暂的。1986年,年仅26岁的郎平,宣布退役。
退役后的郎平,开始遭受很多的非议,
她去美国求学,很多人就以为她是怕退役后被国家“亏待”。
其实,她正是因为球迷对她太好了,她才想走出去看看。
那时的她,即使已经退役了,但依然受到万众追捧。
去个超市,会被路人围住要签名;看个电影,被认出后也要闹得沸沸扬扬;
她意识到,如果一个人,时常待在荣誉之巅,就会忘记身处平地时,真实的自己。
于是,她想要走出舒适区,接触真实的世界,一切从零开始,接受全新的挑战。
她说:“我不能再躺在“冠军”的奖杯上吃一辈子老本,不能天天坐在荣誉上。世界冠军只说明我的过去,而一旦从女排的队伍中退下来,我什么都不是,我得重新学习本领,我得重新开始生活,必须把自己看成一无所有……”
但当卸下明星光环,来到异国他乡后,语言不通、形单影只的郎平,落差之大远超她的想象。
她很穷,学费很贵。为了能免费读书,她去了大学排球队做助教。
她说:“说是做助教,其实就是在哄着一些水平很差的队员。一开始我心里很难接受:我是世界冠军队队员,跑到这儿来哄一群几乎不会打球的大学生,位置整个是颠倒。
但我不得不说服自己:不想颠倒,回中国去,你来美国,就是找颠倒来的。”
但是,所有的坚持,都是有回报的,有时候成功会来的慢一些,我们要等等它。
通过努力,郎平以560分的托福成绩,通过了语言关。
经过严格的考试,她又成为新墨西哥大学体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
毕业后,她走上了教练岗位,凭借着自己的深厚经验,郎平帮助俱乐部不断壮大,年薪也达到了20W美元。
郎平在教练岗位干的风生水起,而大洋彼岸的中国女排,却逐渐滑坡:
彼时的中国女排,世界冠军的光芒不再,世锦赛落到第八,还丢掉了亚洲冠军,成绩一落千丈。
这时,有人想起了郎平。于是,呼吁她回国执教的声音,越来越大。
国家队正式向郎平发出了邀请。而郎平,也在接到祖国的召唤时,不顾丈夫的劝阻,毅然决然地抱病回到了祖国,执教国家队。
1995年2月,35岁的郎平回国,当她抵达首都国际机场时,各路媒体蜂拥而至,举国上下对她寄予厚望。
郎平的回归,无疑给国人打了一剂强心针,在她的带领下,中国女排重登世界杯领奖台;再次回到亚洲之巅!
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郎平率领中国女排成功闯入决赛,与实力最强的古巴队交手,最终以微弱分差落败,屈居亚军。
而这些成绩的背后,却是郎平“舍小家、为国家”的自我牺牲
彼时的郎平,已经升级当了妈妈,回国执教后,她和家人分开了。
年幼的女儿因为想念妈妈,每天晚上都要给郎平打电话,不知越洋电话费用昂贵的女儿,一打就是一个小时,郎平每个月3000的工资,刚好够付电话费。
因为与丈夫长时间分居两地,奥运会比赛前,郎平与丈夫签了离婚协议书。
在国家荣誉和陪伴家人面前,她不得不舍弃家庭。
就当国人以为郎平会带领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之时,1999年,郎平却突然辞去了主教练一职。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病痛的折磨,已经让铁榔头心力交瘁,不到四十岁的她,膝盖已经老化得像70岁。
她说:“女儿向我跑来时,我都不敢抱她,我怕抱不动她。”
4
之后,郎平辗转数国,做排球指导。
2005年,她被聘为美国女排主教练,并带队夺得北京奥运会银牌。
2008年,在家门口举办的奥运会上,郎平率领美国女排,赢下了自己的祖国球队。
这件事,让郎平一时间成为了全网讨伐的对象。
“汉奸”、“卖国贼”,甚至有人人肉了郎平的家人,指责她在美国的经历。
这些人,全然忘记了她曾作为球员和教练,为中国排球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但郎平并没有被流言所击倒,对于中国女排,她做到了问心无愧。
她曾对此回应称:
“我执教美国,绝对不是为击败中国队。我是作为一名职业教练接受这份工作的,希望能为排球事业做出点贡献。但我无论走到哪里,我时时刻刻记得,我是一名中国人。”
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不管身在何地,只要祖国需要自己,哪怕万水千山,哪怕名利羁绊,她也会奋不顾身地站在祖国身边。
而那时的中国女排,正无比想念她
国际排名的滑跌、伦敦奥运会四强不入的成绩,让球迷扼腕叹息,也让球队陷入低迷的状态。
郎平意识到,中国女排正处在又一个低谷,如同1995年一样。
那时,她带着女排队伍重整旗鼓,摘得一枚奥运会银牌与一枚世锦赛银牌;
而现在,她正应该用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再次带领着又一批女排姑娘们找回状态,再临巅峰。
而球迷,也如上次一样,依然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郎平身上,请她归国执教的呼声再起。
2013年,郎平重掌女排帅印,中国女排迅速结束了兵荒马乱。
在继续使用惠若琪、魏秋月等老将的同时,她力排众议,先后大胆起用朱婷、袁心玥、张常宁等年轻球员,重新塑造了新一代女排铁军。
短短两年时间,她率领的中国女排,便重获世界杯冠军。
2016年,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先输后赢,逆转夺冠。
时隔12年,中国女排再度斩获奥运冠军;
而郎平,也成为历史上集球员、教练,拿到奥运金牌第一人。
这12年,有多艰辛,只有女排队员们自己知道。
她们赢了,不仅仅是靠实力,更是靠继承着上一辈的女排精神,“在逆境中去拼搏,不畏强敌去战胜困难,然后赢得胜利”。
此次世界杯,中国女排延续好状态, 成功卫冕。
而这一切的背后,郎平的功劳,多么夸大都不为过!
没有人知道,她曾经受过多少委屈,受过多少伤,吃过多少苦;
她为国家和人民、为体育强国的梦想,抛头颅、洒热血;
而这一切,都源于她对祖国的赤诚热爱,和一颗始终滚烫、永不服输的心。
里约夺冠后,很多人开始重提“女排精神”。
有人去问郎平:“女排精神是什么?”
她的答案是: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是的,这一路走来,女排姑娘们输过却从未服输。
她们即使知道,可能不会赢,但也要拼尽全力。
她们的成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只有一次次地刻苦训练,只有用坚强意志一次次地战胜困难。
咬紧牙关、拼搏到底、永不放弃,就是女排精神的内核,也是中国女排胜利的底气。
有一种精神,叫女排精神;有一种坚持,叫郎平。
而郎平坚持品质的重要一点,就是永不懈怠,一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在昨晚的一段采访中,郎平的一句话,直击人心
这样的郎平,怎能不成功?!
当时光跨越38年,郎平和中国女排,依然一次次地被人们提起,仍然一次次地震撼、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这种精神,早已成为了时代的象征,成为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撑。
郎平曾说过:“我们光荣的中国运动员,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是行的!”
此刻,这种精神,永驻我们心中!
请告诉孩子:郎平,才是真正的星,才是每一位孩子应该追的星!
新解第三课堂公众号,
直面孩子的教育问题,
您身边的良师益友。
文章转自51Talk青少儿英语,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