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防老还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的,就算是家财万贯,当你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还是要有一个儿子、女儿来作为依靠的。
现代社会的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甚至还有的父母觉得,儿子将来娶了媳妇儿,还不如女儿更贴心。
但是有时候会事与愿违,儿媳妇和女儿谁更贴心,这还真不是一定的!
女儿不一定贴心,小棉袄也会漏风
王大妈有一儿一女,儿子晓波是哥哥,从小到大都特别优秀,大学毕业留在了城市工作。女儿悦悦学习成绩也很好,但是妈妈就不愿意她读书,不要说监督孩子学习了,还经常劝她不要学习了,没有什么用。
女儿初中毕业就不上学了,她想要去北京打工,妈妈却不让,她怕女儿找个外地的男朋友就不回家了,只让她在镇上的工厂上班。悦悦打了几年工,就在妈妈和媒人的劝说下,嫁给了同村的一个小伙子。
对于女儿的这个婚姻,妈妈非常满意,两家相隔不过100米的距离,喊一声都能听得见。
王大妈的老伴儿患病多年,到后来生活不能自理,王大妈一个人根本应付不过来。她就打电话跟女儿说:“不如你别去上班了,过来帮忙照顾你爸爸。”
女儿下午就过来了,却不是来帮忙照顾病人的,她反问自己的母亲:“家里所有的财产都是给哥哥的,凭什么照顾爸爸的任务,就是我一个人的?”
妈妈气得浑身发抖,觉得自己很委屈,把女儿留在自己身边,不就是为了老了以后有个照应吗?没有想到女儿是自己亲生的,却也是靠不住的。
儿媳妇儿没有血缘关系,照顾老人全是因为丈夫
李大妈只有一个儿子,她把全部的心血都花在了儿子身上,儿子成家立业以后,又帮忙带孩子,一直到孙子上小学,才回到老家。
人老了,总会有这疼、那疼的小毛病,特别是冬天,老人都特别怕冷。儿媳妇总是给他们买来各种必须的药品,换季的衣服,上好的营养品。
李大妈知道,儿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家里的事情都是儿媳妇做主,所以,她经常说:“生一个好儿子,真不如找一个好儿媳妇儿。”
儿媳妇儿虽然不是婆婆生的,但是,她心里还是一直很感激老人的付出,而且,她照顾好公公婆婆,老公才能安心地去工作。
照顾婆婆是一份责任,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小家庭更幸福。
有儿有女,合理分配赡养任务的家庭更和睦
在我们老家农村那边,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父母年老了以后,他们的赡养任务是儿子和女儿共同承担的。
儿子因为继承了父母大部分的财产,所以,当父母生病需要医药费,或者是平时的生活费,大多数都是儿子来承担这笔钱。而父母生病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女儿比较心细,都是女儿来照顾父母。
当然,也有比较和睦相处的家庭,所有的出钱、出力都是儿子、女儿共同承担的。
经常会有人说,儿媳妇不如女儿有孝心,毕竟女儿才是自己生养的,儿媳妇没有半点血缘关系。
但是,现实生活中是很多儿媳妇儿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并不能置身事外。
丈夫的钱当然也是媳妇的钱,拿出来给公婆用,当然也是儿媳妇的付出,也有的儿媳妇儿更是会亲自照顾公公婆婆的。
不管是女儿还是儿媳妇儿,都需要父母用人心换人心
人到晚年,是儿媳妇儿靠得住,还是女儿更贴心呢?我觉得这个并没有准确的答案,不同的家庭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如果我们想要女儿将来孝顺,父母从小对孩子的培养就要用心,多给孩子婴幼儿时期的陪伴,孩子和父母才会产生深深的依赖感和亲情,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也要有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她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如果父母希望将来女儿能够和儿子一样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那么就不要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财产都留给儿子,女儿承受所有的压力,这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女儿也不会同意。
而儿媳妇的前半生并没有出现在公公婆婆的世界里,她嫁进老公家里,才开始和公公婆婆有交集。
公公婆婆对儿媳妇儿并没有养育之恩,所以更需要人心换人心,儿媳妇儿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家庭的时候,公公婆婆有没有善待她。当儿媳妇儿坐月子、带孩子需要人帮助的时候,公公婆婆有没有伸手帮忙?
如果公公婆婆在前十年待儿媳妇儿不好,就不要嫌弃儿媳妇将来不孝顺。
如果夫妻感情好,儿媳妇儿也许会很孝顺公婆,如果兄妹关系好,也许不会在乎谁多照顾父母一点,家和万事兴,一家人团结才是幸福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