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孩子,遇见你,是我人生重来的唯一机会】
“每逢佳节胖三斤”原本只是一句颇具恶搞气质的戏谑之言。然而,当这个话题的对象变成孩子一族时,着实引发了诸多担忧和痛心。
以前,体态圆润的隐含意义可能是说一个人福气傍身,然而,今天这句话的含义则更多倾向于“对身体不负责、没有意志力管控好身材“。
此外,还有一个现象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到,那就是,胖人越来越频发于中产以下的家庭,而中产及以上家庭中的成员则大多拥有较为标准的身材。那么,这一变化究竟是网络世界中众多博人眼球的说辞之一,还是已经成为一种残酷现实?
《新周刊》在去年援引《经济学人》一篇名为“富孩子正在变苗条,而穷孩子则逐步走向肥胖”的文章,文章内容指出,由于快餐类食品横行,在伦敦南部坎伯韦尔格林(Camberwell Green)有着全英格兰体型最胖的孩子,而就在南部几英里之外的德威村(Dulwich Village),儿童肥胖问题却由于两倍与前者的家庭收入呈现出该国最低水平。
文章回顾了两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儿童体重变化,并总结道,在过去的六年中,儿童肥胖率分别在两地呈现出上升10个百分点和下降2个百分点的变化趋势。
接着,文章分析了上述现象背后的原因:富人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最能积极采取行动。他们有更多时间在家里烹饪健康膳食,并且比穷人拥有更环保健康的居住环境或加入体育俱乐部;穷小孩比富小孩更容易接触垃圾食品;人们思考问题时的心理能力会影响其对健康饮食的选择(担心支付租金和电费的父母不太可能考虑烹饪健康的晚餐)等。
而《新周刊》的此条转发不仅得到了中国知名营养学家范志红的认同,后者还进一步补充道:“在发达国家,富孩子并不是那种瘦弱的苗条。他们会有更好的饮食习惯和健身习惯,更好的精力和体能,所以是强壮而苗条着。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身体,使他们在人生竞争中更具优势。实际上,营养和健康方面的社会经济差异,已经成为跨学科研究的领域之一”。
尽管《经济学人》作为外媒主流媒体之一,此番言论看似针对的是伦敦南部的两个具体地域,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此类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正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现象,中国也不例外。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从90年代开始,儿童肥胖呈现不断增长趋势。
进入21世纪,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不断攀升。2014年,我国7~18岁城市男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已分别达到28.2%和16.4%,农村男女生分别达到20.3%和12.8%。
儿童肥胖已呈现全国流行态势,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学生中超重肥胖率增长速度加快。
由此可见,肥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大隐形杀手。那么,超重或者肥胖究竟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埋下那些隐患呢?让我们来看看世界卫生组织发出的官方警告:
首先,身体质量指数升高会直接导致患传染性疾病风险大大增加,如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心脏病和中风,同时也是2012年的头号死因)、糖尿病、肌肉骨骼疾患(特别是骨关节炎——关节的一种高度致残退行性疾病)、癌症(包括子宫内膜、乳腺、卵巢、前列腺、肝脏、胆囊、肾脏和结肠)等。
其次,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风险也会随之提高,如儿童期肥胖会使成年期肥胖、早逝和残疾出现的几率更大,还会经历呼吸困难、骨折风险升高、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征兆、胰岛素耐受及心理影响。
同时,对儿童和青少年而言,肥胖还会导致其生长发育异常、产生智力障碍、第二性征提前或者延后和内分泌紊乱等。
相比身体影响,由于肥胖带来的心理影响可能更为致命,肥胖会导致青少年产生自卑情绪,引发性格内向或自闭倾向,严重还会导致其伤害他人或自己。
面对如此残酷现实,每一位为人父母者抑或是普通人,都会想要努力避免落入上述险境。
回溯肥胖的诱因,改变饮食习惯毫无疑问应当被置于首位。根据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核心推荐,健康膳食法则可以总结为: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果、奶类和大豆制品;少盐少油,控糖限酒;适量摄入鱼、禽、蛋、肉等;吃动平衡。
此外,在网络如此便捷的今天,大家也可以善用网络,搜索网络微博上的专家建议,多样化孩子的饮食结构,帮他们养成健康体重。
例如“科普中国”专家组就曾在六一儿童节期间给大家提出最适宜的儿童少年三餐能量配比应当为早餐30%、午餐40%、晚餐30%;此外,还提醒家长应当注重荤素和粗细粮搭配,提醒孩子远离零食和含糖饮料等。
然而,无论是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还是各大营养师的推荐中,我们不难发现,为孩子维持健康体重仅靠健康饮食还远远不够,因为生命在于运动,只有将合理饮食和积极运动搭配起来,才能起到健康生活的效果。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而言,适宜的健身活动必不可少。世界卫生组织更是指出,对于5-17岁年龄组的儿童和青少您而言,身体活动包括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玩耍、游戏、体育运动、交通往来、家务劳动、娱乐、体育课或有计划的锻炼等。
由此不难发现,青少年的成长不再是简单的与某一个家庭息息相关的事,更是全社会应该共同担负起的责任。
随着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发布国内首部《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正式出台,相信儿童青少年未来在学校内的身体活动一定会逐步得以保证和提高。
回顾家庭生活,父母家长们也应该对孩子的家庭体育锻炼(或亲子锻炼)给予高度重视,充分利用空闲时间与孩子一起共享亲子活动的乐趣。如家庭跳绳比赛、户外攀岩、踏青远足或早起跑步等一系列亲子活动,不仅可以与无形间传递给孩子加强身体锻炼、充分享受生活的信念,还能增进与孩子间情感交流和联系,可谓一举多得。
由此看来,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健康孩子着实“成本”更高,然而其带来的“回报”也是丰厚的。
对为人父母者而言,没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更加幸福和令人欣慰了;对国家社会而言, “少年强,则国强”更是一种永恒不变的价值观追求。
有人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而对于孩子成长而言,这却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所以不妨从现在开始,为“饮食”做减法,为“运动”做加法,和孩子一同健康地前进在追求诗和远方的道路上吧!
【粉丝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赋究竟是什么,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在对话框输入“测试”,答案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