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更多深度有趣的育儿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
在一期谈话类节目中,明星嘉宾们讨论起“是否孩子应该得到金钱奖励”这个话题。
演员于明加说,自己从国外家庭经验中学到,给予孩子奖励后,孩子会更积极,成长更快,自己在家也是坚定地推行这个政策。
另一位嘉宾瑶森则表示,孩子做份内事也要给钱,长此以往岂不是要无法无天。想得到什么本就该辛苦付出,才会更懂珍惜,砸钱奖励这事自己可做不来。
这不,我的同事小宁也遇到这个问题,花钱奖励了,反倒更糟糕了。
1
好心花钱奖励孩子,
为什么反倒越来越糟糕?
最近她给11岁的孩子报了个辅导班,刚下课孩子打着哈欠就出来了。她赶紧上前,许诺下课去吃比萨犒劳孩子。
谁知孩子连头都没抬,还问小宁,那天答应的耐克鞋还给不给买了?
听见肯定的答复后,孩子才慢慢悠悠走回了教室。
望着孩子的身影,小宁叹了口气,“天天养个吞金兽,花钱上课不说,还得花钱哄着她上课。”
“那奖励之后呢?她喜欢上课吗?”
“别提了,一开始是夸奖她就开心得不得了,后来是要吃好吃的,这不现在都开始要买名牌了。胃口越来越大,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小宁的困惑如今很多家长都有,为了孩子能认真学习,家长们是有求必应。
但即使是这样,家长们依然摸不透孩子的脉络,费尽了心思,钱没少花,但孩子长进却没见多少。
有的人要问了,不是有句话叫做“如果能用胡萝卜教孩子,为什么我们还要用大棒呢?”做得好给奖励这件事难道说也有错吗?
是啊,《正面管教》一书中也肯定了奖励的作用:“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
所以,奖励这件事本身没错,是奖励方法错了!
2
奖励方法错了,
反而伤害孩子真正的学习热情
前些日子,微博有一条叫做“妈妈的苦恼”的热搜。事情是这样的,她答应孩子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给他买一个ipad作为奖励。
没想到孩子竟因此犯了大脾气,并且宣称“一天ipad不到手,就一天不上学”。
这位妈妈迷茫了,明明是件好事,怎么反倒起了副作用?
事实上,这个孩子没得到奖励便放弃学习的做法,恰恰说明了,这个奖励并没有实际激发起他的学习兴趣。
换言之,即使妈妈给了他奖励,他也未必会继续学习下去,因为他目的只是拿到ipad,而不是学习本身。
著名心理学家德西也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个道理,他要求2组志愿者完成约1小时才能完成的拼图,并告知A组志愿者,如果在30分钟之内完成拼图则会获得丰厚的奖励,而B组完成则没有任何奖励。
30分钟很快到了,两组志愿者都没有完成拼图。
德西借故离开,在暗中继续观察他们的表现。令人惊讶的是,先前被告知在30分钟内完成拼图便有丰厚奖励的志愿者,在这段时间里,无一例外的看起了杂志,而另一组却大多继续拼图的工作。
由此可见,这种通过给予对方一定的奖励去促使他们完成工作的方法,会给对方造成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那就是他们的目标仅仅是完成“任务”,获得“报酬”。
这也说明为什么奖励对孩子越来越“没用”,因为一旦停止奖励或者我们达不到他们对奖励的期望,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所做不值得,从而失去了探索对学习本身的热情。
将孩子的学习行为与物质奖励等外在动机联系在一起,这种坑你跳的还不够多吗?
3
制定比登天还难的目标?
难怪你的奖励不吸引孩子
我有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小松,课上愣神瞌睡,但一到课间掏出手机玩“我的世界”时却精神焕发。
我好奇道,“这个游戏不就是一直在盖房子?也不是打仗赛车的,你为什么这么爱玩啊?”
他点醒了我,“这个游戏需要不断地收集资源才能盖房子,不断地打猎、收集食物才能生存,每做一件事都特别有成就感,因为会给我奖励箱,我就能发掘更大的世界了。”
我这才意识到,相比游戏里2天就能拿到的成就。我们平时承诺孩子的,“这次期末考进年级前30,妈妈就带你去迪士尼”,“语数外都达到95,期末就给你买个手机”,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多么不切实际的遥远目标啊!
孩子自然希望自己能考出水平,好拿到诱人的奖励,可是没有清晰引导的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在半年后的考试中超越自我啊?
制定遥不可及的奖励,难以引导孩子达成目标,因此效果近似于无。
想通了这个道理,我修改了班级内按照期末成绩兑换积分的规定,转而用“认真完成一篇读后感”、“做阅读理解时在重点段落下划线”、“一周默写全对”等小目标激励孩子们。
推行一个月后,我发现孩子们忽然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了。相比摸不着边际的“好好学习”的指令,这些目标更实际,也就是简化为只要你背诵、只要你认真做题,你就能获得奖励。
目标跳一跳就够得到,孩子们开心极了,一个个变着法地在铅笔盒上贴提示条、在作业本上打钩,生怕自己错失了兑换积分的机会,而在这样的内驱力的指引下,他们的月考成绩也真的有了喜人的变化。
孩子们天生就有聚焦能力实现想做事情的天赋,所以奖励真的可以有。
但只有在作为当下努力的诱因、指引孩子逐步前行时,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4
想把奖励的作用最大化,
这样做更好
一是奖励有仪式感,孩子更重视。
很多家长常常随意地把礼物给了孩子,孩子意识不到正向行为和奖励之间的关联,也感受不到这是来之不易的肯定,觉得收奖励品是很正常的事情,自然也就难有重视。
相反,每个孩子的铅笔盒里都会收藏学校发放的小徽章甚至是小红花,它们是老师在集体面前宣布、给予的肯定,背后的精神意义更浓,所以他们才会像珍宝一样供着,谁都不许碰。
家庭教育中同样也可以定期举办小型的颁奖仪式,不仅让孩子感受到重视,更让孩子感悟到仪式背后蕴藏的肯定和期望,从而自觉尽好自己的本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二是及时肯定过程中的努力。
古人提倡“赏不逾时”,意思是奖赏不能错过时机,激励也只有及时送到才能使人感受到动力。
当孩子在某方面取得了小小的进步时,切记赶快实现承诺,而不是借机拿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横向对比,唠唠叨叨又开起了批判会。
每个孩子的起跑线和能力、个性都是不同的,而只有速度稳中有升的孩子才能坚持到最后。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一书中这样说过,尊重和接受自己的独特性是奠定自尊的基础,不这样就会违背人的本质,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来认识自己的价值。
只要孩子有所付出,便要尊重孩子的努力,即使他步伐慢了一点,还走了些弯路。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永远不要期待一两个月就看到一个焕然一新的孩子。
三是注意物质奖励最好兼具精神鼓励的作用。
重庆某中学在考试后将奖学金换成为贴着“分享成功”字样的猪肉发给学生,校长表示,“我们的出发点是让全家人都能够一起来分享学生的喜悦。”
该学校的做法在网络上广受好评,因为这样的奖励不仅是一种物质肯定,还是引领学生和家长共同分享荣光的精神肯定。
物质奖励并非越贵重越好,随着孩子不愿服从要求而不断增加奖励数额时,反而产生了“贿赂”孩子的反作用力。同样,精神奖励也不是越多越好,口头奖励多了不值钱,孩子只入耳不入心,也是白搭。
金钱奖励孩子,从来就只是哄孩子的手段,而不是世界的运行方式。
我们与其花很多心思在挑选昂贵礼物上,不如多用点心思,想想什么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粉丝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赋究竟是什么,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在对话框输入“测试”,答案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