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1942年6月22日最终下令进攻苏联有几个原因,其中有一个就是德国依赖的石油资源不能被侵扰,而苏联却触碰了这个红线。因为希特勒知道要想实现他的第三帝国的梦想,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的石油是必不可少,所以保障石油的供给和安全是必须的。
苏联在二战爆发前为了回应西方国家绥靖政策以及自身安全考虑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及秘密协定,划分了苏德欧洲的势力范围。
所以在标志着1939年9月1日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德国进攻波兰的战争中,苏联同时也心照不宣从背后攻入波兰,和德国一起瓜分了波兰;随后苏联又在1939年11月30日发动了苏芬战争。苏联虽然最终惨胜也没有达到吞并芬兰目的,但也迫使芬兰割让了几万平方公里的战略要地给苏联;接着苏联又于1940年6月14日,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苏联如此在二战初期接二连三地进行扩大版图和战略纵深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并不让德国出乎意料,因为这些都在苏德各自默许划定的势力范围内的秘密协定内。
但是1940年6月26日苏联要求罗马尼亚归还一战丢失的比萨拉比亚,并割让乌克兰人居住北部的布科维纳给苏联却触碰了希特勒的红线,让他怒不可遏。
因为德国很大部分石油来自于罗马尼亚,而被肢解领土后的罗马尼亚油田和苏联近在咫尺,“北极熊”随便一垮尽在囊中。这让对石油敏感的希特勒切实感受到了苏联如鲠在喉的威胁。
虽然苏联和德国早已认识到双方的战争不可避免,但双方首先顾及眼前的棘手事情,没到万不得已双方还是尽量克制。尤其苏联的军事力量还没有准备好,尽量推迟开战的时间是斯大林的构想,而希特勒专注于西欧的战争也不想过早招惹苏联,所以苏德暂时各有所求相安无事。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纳粹德国经过了10个月的战争横扫了西欧。法国1940年6月18日停战投降,并于6月22日和德国签署了停战协议。现在德国的目标除了要征服英国,还有一个就是要击败苏联。
而且希特勒认为,英国之所以还在负隅顽抗也是觊觎苏联必然参战的信念。如果德国能够打败苏联,英国没有了指望也就束手就擒了。
现在的希特勒自信心和在德国的信誉空前高涨。因为德军进攻波兰时,希特勒还自以为英法等西方大国还会像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一样最终妥协退让。
但是这次希特勒错了。英法在德国侵略波兰后随即向德国宣战。听到这个消息后,包括希特勒在内的德国高层都如被打了一闷棍。一战失败的阴影和凡尔赛和约的耻辱瞬间涌上心头。他们都想到德国面对强大的英法等同盟国而且旁边还有个庞大的虎视眈眈的苏联,真是胜负难料。是否会重蹈一战覆辙的担心一直悬在他们的心头。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既然德国的战车已经被希特勒驱赶上阵,就没有回头的可能,只能拼死一搏赌一把国运。第三帝国的兴衰存亡在此一举!
事实证明希特勒这次战争赌博赢了。德军成功地运用闪电战,在西欧战场上所向披靡,显示了德国军队在军事装备上的强大,官兵素质过硬以及军事思想上的先进。
西欧战场如此顺利超出了希特勒的想象,也让德军高层保守的军官对自己在战争初期悲观的心态感到惭愧。
这为希特勒以后发动对苏联战争和动辄肆意撤换高级指挥官打下基础。因为希特勒的大部分将军们已经被迷惑和洗脑。他们认为元首的主张和建议都是正确和有道理的,即便有时看起来没有逻辑和天方夜谭,但只要执行就可以排除万难走向胜利。
现在的军事形势对于希特勒来说一片大好,欧洲除了英国由于海峡不能迅速占领以及苏联外,其余不是被降服就是归顺。而且轴心国意大利和一大帮仆从国(罗马尼亚、芬兰、保加利亚、匈牙利以及一些国家的志愿兵团)必要时可以协助德军一起作战。并且德国控制了被占领国的工厂,它们生产德军需要的军事装备和物资,因此德国的军事能力达到了鼎盛阶段。
此时希特勒认为德国已有能力消灭苏联,稳住苏联已经没有了意义。
恰在此时苏联又迫使罗马尼亚割让土地逼近了德国的命脉—石油资源。这使得没有了两线作战之忧的希特勒下定决心,必须打败苏联,彻底消除对德国的威胁,并且还可以开拓既定的德国日耳曼人生存空间。
苏联切割了罗马尼亚的领土,触碰了希特勒的石油倒计时爆燃按钮,苏德战争的熊熊大火不久就要爆发了。
只是这一次希特勒疯狂的战争赌博行为却没有往常那么幸运。他带领第三帝国走向了覆灭,同时给世界带来了更大的灾难。自己也罪恶深重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