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
耒阳市之西,在青山崇岭环抱之中,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的村庄——石枧,聚居着黄帝子孙欧阳氏的后裔,至今已有五百三十年的历史。
元朝成宗大德年间(1298)第十八世欧阳景渊由江西下院来到湖南长沙,后携妻谢氏来到耒阳南乡清水塘,居住在塘上,故叫阳塘。为耒阳开基之祖。安家创业,繁衍后人,分布全县四境,邻近的衡、桂、常、永几个县亦流迁欧阳公的后裔。
到明朝成化年间(1485、1487),二十一世子道公与堂兄子先公从淸水塘迁徙到西乡石枧拓荒创业。从那时算起,经历了明朝、清朝、民国、新中国四个历史时代,至今到四十一世了,共繁衍了十九代。
石枧由来
传说开始不叫石枧,南面叫松山里,住的是子道公一派;北头叫魁土湾,住的是子先公一派。因住房背靠后龙山,是一片原始松林。后因人口发展了,日子过得美好了,改叫万乐村。再进一步发展,南面叫上村,北面是中村和下村。因为村人的饮水是从南面的石头凸上,由一天然的石涧把江水引入村里。石涧像水槽,村人把这种现象叫“枧” ,这就是“石枧” 的由来。
可是这条“石枧” 早已消失了。传说有一年久旱不雨,洞场下首有个姓黄的托福村,我们的水田在上游,他们的水田在下游,水必须通过上游的水田才能流到下游,为争水灌溉常发生纠纷。这一年他们急了,暗地里纠集一邦人,将石枧砸断。这对我村来说,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但石枧村的名字己远近闻名,早已载入地图册上。
人才辈出
我们的先祖,在一片荒无人烟,寂静的原始丛林中,用勤劳旳双手,一代又一代开垦着自已的家园。在不断发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崇向文明,非常注重提高后裔的文化素质,培养为国家服务的有用人材。在清咸丰至光绪年间,村里陆续获郡文庠生、邑文庠生及国学、贡土等高级文化人才达34人之多。其中三十三世钟佐,号辅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邑文庠生,咸丰癸丑三年,为湘勇赞助军饷克服武汉有功,经曾文正公保奏,奉上谕同治丙寅五年特授永州府零陵县训导兼理教谕,钦加同知衔,诰封奉直大夫。他素以排难解纷,扶贫济困为已任,乡间颂他为化事福星。其长子奇芹,号釆初,直隶同加二级,请封覃恩,诰封五品衔。其次子奇藻,号鉴堂,得文襄公左宗棠擢拔,分发广东巡检,频得战功,保奏荣升五品衔。其长孙显达,号允皆,优附贡生,知州衔,候选知县,历任本区团练。再有孙顺达,号和皆,郡文庠生。他曾投王船山门下深造,学贯中西。废科举,兴新学时,在本县杜陵书院高等小学任教习。清庭立宪,举办自治,民众推举他为省谘议局议员。民国成立,改省谘议局为省议会,他又被推选为省议员。
他们常训诫儿孙,要以朴诚笃实,博爱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立身之本。他们疏财重义,为乡里兴义学、办学堂、建字炉、修道路、造桥梁、设茶亭、置义渡种种善事,不胜枚举。他们为国为民、向上向善的高尚道德情操,是我们后裔的宝贵精神财富。
古建筑群
过去,从北沿着石板路进入石枧的中湾,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用方石砌的大池塘,池塘之北和东是青砖汉瓦的房舍建筑。从北往东排去,每所房舍的门楣上方,分别用遒劲的楷书写的“文忠第”、“ 真学士家”、“ 八大家之一”、“ 天下师尊之第”、“ 龙虎榜第”、“ 博士名家”。 他处还有“庐陵第”、“ 传经著史之家”、“ 冀方右族”、“ 千乘之家”, 整个村里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欧阳修是后裔的精神力量,勉励传承者去奋发图强。
这些古建筑都是明、淸时建的。“天下师尊之第” 比较早,他是下湾、中湾的正堂屋,安放祖先灵位的殿堂。其次是“文忠第”、“ 庐陵第” 等房屋。“真学士家” 和“八大家之一” 建造比较晚,都是三十五世允皆建造的。“真学士家” 从正厅墙角丁字石刻记载,建造的时间是光绪十五年(1889)。“八大家之一” 从外墙丁字石刻记载,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造的,至今也有117年了。
这些房舍具有江南荆楚建筑风格。一进是门厅,两边是住房,上下两层。二进是过堂,两边是天井。三进是正厅,两边是住房。天井与住房之间有一条走廊,走廊两侧设有耳门,可与其他房舍连通。因此,国民党抓壮丁,往往扑空。天井的作用有二:一是采光,二是排水。下雨吋,通过天井的排水口流入地沟,再通过地沟排入池塘。在建造房屋时,就设计好了一个很科学的排水系统,不管下多大的雨,屋内都不会积水。大门前是禾坪,全是用青石板铺的,凉晒谷子有较好的效果。曾在禾坪边上,立有拴马石和立旗杆的夹石,这是清官员住宅的象征。
“真学士家”、“ 八大家之一” 的建筑面积都在一、二千平米,房架高大,宽敞明亮。“真学士家” 屋后,修建一读书楼,名曰 :“鹤隐楼”, 是和皆潜心于诗文著述之处。“八大家之一” 的后堂,建有戏台和南北两厢楼。唱戏时,把钟鼓门卸开,上、中、下三厅连在一起,可摆二十席,容160人赴宴。曾请衡阴春兰湘剧团来唱过戏,一时轰动。北边的厢楼是藏书的地方,藏的古籍达万余册,有二十四史,四库全书,御览书等,可惜毁于一旦。
再有“冀方右族” 的东侧,造了一处花园,旁边建了一座别致的花园楼。花园里种有桂花树、石榴树、无花果树、黄连木等奇珍花木。楼堂宽大,用以讲经授课,也可筵宴宾客,曾在这里办过私塾。天花板是篾编的,上面书有福、禄、寿、喜四个大字,毎字周边都圈以锁铜图案,精致美观;楼堂南面洞开三敞大窗,窗棂全属穿榫制作;面花园一方,下半截,全用木板围装;上半截,为漏空窗棂,中间四片窗上,各安装不同颜色的玻璃,分别为风、雨、晴、阴。如果从第一个观园景,好象刮风一样;从第二个看,好象在下雨;从第三个看,是明媚的阳光;从第四个看,则是阴晦天气。可见精心的设计和制作,都是一流的。
石枧的建筑群,有过历史的辉煌。曾流传过一首赞歌:“石枧姓欧阳,大门对大塘,白天太阳升,门前稻花香,晚上出月亮,塘中有月光”。
优良风尚
石枧村有传统的家训条规,要求遵循祖训,奋发图强,为族争光。要求为官者,清政廉明,光明磊落;从戎者,保家卫国,争立奇功;任教者,为人师表,培育英才;务农者,克勤克俭,发家致富;求学者,发奋攻读,一举成名;经商者,取财有道,公平交易;为工者,殷勤劳作,创造财富。他们重视人伦礼教,敬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孔孟之道,是行为准则。 兄弟妯娌,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每到春节那天,大人带着孩子,挨家埃户地互相拜年祝福,整个村子洋溢在一片和谐美好的欢快气氛之中。正月里,组织舞龙灯、耍狮子、打拳弄棍,和皆的南拳打得十分精彩,博得不断喝彩。他平时传授武术,注重青年人锻炼强健的身体。平时村里文化生活也很丰富,农闲时,经常听到激越的锣演奏声,海靑就是很好的鼓手。有些戏曲爱好者,教唱花鼓戏,塔台演出,我最早看的一出戏就是村里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上湾在达岸、怡人等带头组织下,成立了一个花鼓戏班子,除在村里演出外,还经常到外地演出,远近闻名。除自已唱戏外,在秋收之后,请唱皮影戏的,在月眀星稀的夜晚在禾坪中央搭台唱皮影戏,小孩最爱看,多是连续剧,一演就是十天半月。从中受到传统的优秀的民族文化故事的教育。喻教于乐,提高了村民素质。石枧民风纯朴,和谐相处,安居乐业,经济发展,闻名遐迩。
在祖训的教诲下,现在的石枧人,发场了优良传统。从政者廉洁奉公有之;参军者立功授奖者有之;为教者模范教师有之;经商者诚信交易有之;上学者刻苦攻读有之;做工者艰苦创业有之;为农者勤劳致富有之。优良的风尚已代代传承。
石枧这个古老的村庄,己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们远离故乡的游子,总是难忘“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