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西乡华丽转身背后,见证新农村变化的美好生活

2020-03-19   耒阳生活圈

走进春天的耒阳市西乡,曾经贫瘠中的一方山水,如今被一栋栋崭新的房屋所取代。一条条水泥马路,一条条新修的水渠,一片片草籽花飘香的田野,一个个忙碌中劳作的农民。构成西乡一幅春潮涌动的画卷。耒阳西乡的华丽转身,纪录着耒阳扶贫工作的坚实步伐,纪录着勤劳肯干的西乡人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厚积薄发

耒阳市的西乡,包含今天的南京、仁义、余庆、长坪、太平圩等一些乡镇。是一方古老的山水,曾经也是贫瘠的代名词,由于山多石多,加上水资源匮乏和地理位置僻壤,这片土地历来是耒阳市最落后、最不发达的地域,没有之一。太平圩乡群建村一位姓贺的老农告诉记者,旧时西乡有一首民谣,叫作:“山岭尽石头,田土冒一头,过年吃红薯,挑担往外走。”这个民谣如果用西乡话读起来,那就更加形象和妥切了。西乡人的贫困,西乡人的苦难程度,对上了年岁的人来讲,可以说是记忆深刻不堪回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带领翻身农民和贫困作斗争,兴修水利、改善土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困扰西乡人的“饿肚子”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但是,西乡各乡镇和耒阳其它乡镇比起来,发展步伐仍然迟缓一些,贫困户所占总人口的比例,仍是耒阳最高的。

耒阳市西乡真正的华丽转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扶贫工作让西乡人真正认识到落后两个字的概念,也认识到脱贫两个字的重要意义。市经信局驻太平圩乡一位姓文的扶贫工作队长和记者说:“以前这里的贫困户总有地域比较,认为生活在西乡,就是无法和人家发达地方相比,落后一点应该。自从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贫困户标准统一起来了,脱贫户脱贫标准也是一致的,在我们扶贫工作队的引导下,这些贫困再不好拿地域说事了。”太平圩乡一位负责同志说:“千条线,万条线,脱贫才是一条线。”西乡脱贫攻坚,首从志气和气势上,就不能输到了起跑线。这是扶贫工作队坚定的目标,也是乡村干部追求的目标。


扶贫工作,潜移默化,让西乡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这是比脱贫本身更让人欣喜的事情。西乡的华丽转身,西乡的脱贫攻坚,不是一朝一夕,但却是在贫困户思想观念的转变中不断前行。长坪乡一位李姓农民,依托种植生姜脱贫致富,他对记者说:“西乡土质种植的作物,富含人体所需的硒,是真正绿色无污染食品,以前我们怕说自己是西乡人,现在要打西乡品牌,这就是我们西乡人如今最自豪的地方。”


厚积而薄发,曾经落后的西乡,在扶贫攻坚战中,迈开了比其他地方更急迫、更努力、更具实效的发展步履。


传统产业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西乡厚重的历史文化,衍生着很多传统产业和产品。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西乡各乡镇有的放矢,开发适合本地脱贫户可以大力发展的种养殖业,让传统产业重新焕发活力,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支撑点。“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传统产业的闸门一旦打开,就像长坪乡的红豆杉一样,价值连城,潜力巨大。


油茶树,是耒阳沿袭了千年历史的经济林,也是西乡人赖以生存的主要作物。然而前些年,由于诸多原因,西乡老油茶树却是烧的烧、砍的砍,被毁现象严重,已形成不了单一产业。要让油茶树重新成为西乡人的“宝贝”,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仁义,南京、太平圩等乡镇,在林业部门的支持下,采取公司加农户等多种开发办法,将油茶产业当作扶持贫困户走出困境的支撑产业。

疫情下的春天,在一个晴朗天气,记者站在西乡龙归山巅,放眼望去,油茶林如波涛一般,绿油油一片,高高矮矮,错落有致,一望无垠。这些油茶树,大部分是近些年新栽的油茶林,按照三年挂果,五年收获的规律,这一片片油茶林,就是西乡人脱贫致富的“聚宝盆”,潜力巨大,后劲十足。余庆街道办事处余冲村一位姓邓的农民告诉记者,他们村贫困户的责任山,都种植了油茶树,有的几亩,有的上十亩,以后到丰产期了,一年收入几千上万元,且年年有收获,这才叫后劲。

油茶树成了西乡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的希望所在。在南京镇白马、车头,央田等村,昔日光秃秃荆棘丛生的山岭,如今变成了一片片油茶产业基地,扶贫产业基地。层层叠叠的山岭,一株株油茶林,在春天阳光的照耀下,嫩芽闪亮;在舂陵江碧波浩淼映衬下,泛着翠柳般的色彩,流光溢彩,生机勃勃。一位姓欧阳去年刚刚脱贫的贫困户,指着他“渤海堂”正厅屋对面的一片油茶山林,高兴地说:“等到我这片油茶大丰收了,我就是小康人家了。”

红薯,是西乡人刻骨铭心的记忆,红薯曾经是西乡人的主食。因为山多田少,西乡人种植红薯就成为一种非常久远的传统,而黄土坡、石头岭,这些贫瘠土地,最适宜种植的作物,也是就是红薯。吃红薯当主食的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但西乡人对红薯的种植,仍然情有独钟。在太平圩乡皂田村,年过六旬的老贺正趁着早春季节,利用一堆猪粪,在禾场上抚育红薯种子。这种最原始的育苗法,是需要技术的,猪粪要发酵成不高不低的温度,然后将红薯种子放进去,待红薯发芽后,再植入土中,育成红薯苗。老贺对记者说,他现在一年要种红薯五六亩,主要酿酒和制红薯粉丝,他家上两年还是贫困户,后来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将他手工制作的红薯粉丝销往城里,剩下的红薯原料再卖给盛洋粉皮厂,一年下来,一两万元收入轻轻松松。类似老贺这种种植传统红薯产品,再精加工制成红薯粉皮销售后脱贫致富的群众,在太平圩、长坪等乡镇还有不少人。


西乡人传统种植的农作物还有黄花菜、生姜、蔬菜等产品,如今在扶贫攻坚战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余庆街道办事处荣创黄花菜食品有限公司,就充分利用了西乡优质传统的黄花菜,他们通过市场调研,改粗加工为深加工,进行绿色黄花菜食品开发。该公司老板谭财荣介绍,他们生产经销的产品,大部分来自长坪乡高远山区,属于典型的绿色无污染产品,种植这些黄花菜的农民,大多是脱贫或正在脱贫路上的贫困户。谭老板说,如果遇上风调雨顺年份,一般农民种植三五亩,就可以达到脱贫标准。

西乡传统产业在扶贫攻坚中脱颖而出,发挥着主导作用。而一些不被人熟知的产品,在扶贫工作推动下,近年来也突然走销市场,名声越来越响。例如仁义面条,就是近几年火爆的一个西乡特色产品。其实,仁义面条做工最久的师傅,也就四十多年,谈不上祖传产品,但是,通过这些年各个方面的不懈努力,如今仁义面条早已在耒阳是家喻户晓,产品供不应求。一位姓谢的师傅告诉记者,要说仁义面条好吃的内幕,大概就是水质问题,其他地方没有这种山泉水和面;当然,仁义面条受欢迎不愁销,还要感谢政府引导,是政府部门大力推广,特别是当作扶贫产业在推广,才有我们仁义面条火爆的今天。


产业扶贫,才是长久扶贫。耒阳西乡各乡镇正是深谙这一理念,用百倍的努力,在扶贫攻坚战中,闯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捷径。阳光与风雨同在,耒阳西乡的扶贫攻坚,何尝不是如此。


华丽转身

昔日僻壤的耒阳西乡各乡镇,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和交通状况,相对其他乡镇来讲,是滞后的。这一点,在仁义镇年届九旬的欧阳祖龙老人眼里是最有发言权,他说,“路难行、吃水难,居住差,这是我们西乡长久现状,需然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方面都在不断改善中,例如修建欧阳海灌区,就改变了农田灌溉问题,但那只是一个方面,要说真正全面改善我们西乡落后面貌的,还是近些年来,特别是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老人感概地说,他活了九十年,还没见过任何工作队像扶贫工作队一样住扎乡村,一心一意在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欧阳祖龙老人讲的实际就是老百姓民生问题。而改善民生问题,一直是耒阳市扶贫工作中的一大特点。于细微处见真情。民生改善,那怕是一点一滴,一件小事,都会让老百姓铭记于心。

仁义镇茶丰村通往王屋村中间的一座山岭,以前是羊肠小道,村民走路要绕过几条路才可以到达目的地。如今,一条水泥路弯延上山,越过山腰,直达山巅。欧阳祖龙老人硬要记者开车走一趟这条路上山,体验一下山路的险峻。他说,这样的地方都通车了,而且修的全是水泥面路,这对他来说是做梦也没想到。记者行走在这条盘山公路上,的确感受到了西乡山岭的陡峭,当然,更关键的是从内心深处领悟到欧阳祖龙老人对乡村道路变迁的一种欣喜心情。


西乡长坪乡高山石岭,“缺水”一直困扰着当地不少村民。在高岭村有一个村民小组,每到夏秋季节,烈日炎炎,石岭上的泉水就会干涸,村民要喝水,只有到山下几公里远的地方去挑,很多老人为了挑一担水,往返要耗上几个小时,极为不便。为了节约用水,村民从山下挑来的水,要经几次反复使用,才舍得倒掉,常常一勺水,要通过刷牙洗脸,再用于洗菜,最后到晚上洗完脚后,才会倒进便桶了,而倒进便桶的水,第二天还要用于浇菜什么的,真是水贵如油。水,是当地老百姓的奢望,也是最期切盼望解决的难题。为了解决用水村民曾经集资打过井,也用竹管从高处引水,还建过水池,但都事半功倍,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直到近年来扶贫工作队来到该村后,在水利、卫生等部门支持下,充分利用抽水机,埋设管道,修建蓄水池,终于让村民一年365天,天天可以喝上干净清洁的水。民生无小事,这种为老百姓解决难题的事情,在长坪、太平圩等乡镇的扶贫工作中,几乎是常态,也是最暖民心的举动。打井、修水塘、铺垫水管,让所有老百姓用上干净水,这一直是这些乡镇扶贫工作的重点。

环境改善,也是西乡扶贫工作中的重点,不仅在改厕、垃圾处理上,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落实到位,而且动员广大村民,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让村美、山美、岭美、石头美的西乡,焕发魅力,成为耒阳乡村旅游目的地。余庆街道办事处水口村,距城区50里,这里山峦重叠,风光秀美。但是,在环境没有改善前,这里却充满着乡村的落后面貌,到处是破破烂烂房屋,垃圾成堆,道路狭窄,一派萧瑟风景。近年来,在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该村从村容村貌抓起,从村民环境卫生入手,养成人人爱环境的自觉意识。同时,引入资金,打造旅游乡村风景点,建成了丛苞公园,打造了小桥流水,拓展了流水瀑布,还修宽了进村公路,修缮了原始古宅。如今的水口村,被游人贯上了湖南“小九寨沟”名号,吸引着一大批外地游客。走进这里,环境优美,风光无限,风景迷人,一派绚丽的自然风景。一位村干部自豪地对记者说:“以前我们这里是一年都难得见到一个外人,现在只要是双休日,村口停车场就会车辆满满的,游人如织。疫情低风险后,现在也有很多人来这里,这都是扶贫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其实,类似于水口村这样的乡村美景,西乡各乡镇还有不少,例如长坪乡石枧村的古宅风景,谭湖村的田野风光,都各具特色,吸引着城里来的游人。

“润物细无声”。耒阳西乡各乡镇的扶贫工作,从观念改变到民生改善,从传统产业开发到多种种养业齐头发展,“一枝一叶总关情”。不断进取、不断努力,西乡扶贫攻坚变得一片坦途。


如今,华丽转身的耒阳西乡正书写耒阳扶贫工作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