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其实有“六大名著”,为何只剩四本?

2020-03-10   耒阳生活圈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中国也一直把文化做成自己民族一个重要的象征。并且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里面把为文人看得异常重要的,也就让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的文人骚客。他们下笔如有神随便写几句也能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佳句。而且中国历史上出名的著作更是有很多,但是就在中国这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为什么在建国之后只评选出了四大名著?难道真的只有这四本书才代表了中国历史长河中所有著作的最高水平吗?

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从建国之后评选出的四大名著来说,一开始他们也并不是只有四本书而是六大名著。其中儿童最喜欢的《西游记》女生最喜欢的《红楼梦》。男生最喜欢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最脍炙人口的,这些人物传记大多都符合了人们喜欢的故事特点和人物形象,并且有着正能量的东西能够给人带来一些反思和深入的思考,所以他们才能够久经不衰一直传承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一直在研究这四本书。而其余的两部则是《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这两本书其实我们也非常熟悉,在初中,高中的课本中我们都有学习到,但是这两本书为什么就被剔除在外呢?

其实不难理解这两本书有着非常浓烈的讽刺意味。而在中国刚刚建国的时候这种具有讽刺意味的书很容易引导人们的心理,也是经过了许多专家的商讨决定先将这两本书剔除在外。更重要的一个现实原因则是当时的印刷是没有那么多的能力去印刷那么多的书,只是把自己现有的财力和物力都投入到了其余的四本名著身上,而剩余的这两本名著就被理所当然地给耽搁下来了,以至于现在人们谈起对两本书来也有很多的误解,就比如说《聊斋志异》。大部分人都认为它和影视剧中演的差不多,其实影视剧中的情节之于蒲松龄所书写的《聊斋志异》中的内容有着太多的不同。

接下来就带大家一起看一下这两本书到底他们是好在了哪里?

首先是我们特别熟悉的《聊斋志异》。这本书一开始被剔除在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原因就是它的内容大多数关于妖神鬼怪的,这种东西很容易带跑偏人们的思想,也为了不给当时的儿童青少年带来思想上的困惑也就被剔除在外了。

《聊斋志异》不仅是专门写一些虚幻的鬼神之说,他更多的是侧重于人们现实生活,依据人们现实生活的口述而写出来的一本书,他也有着浓烈的讽刺意味,讽刺当时的封建统治,也讽刺当时严厉的科举制度。

有不少的没学名人都称赞过他,比如说老舍就说他是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又或者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等等这样的赞美之词,可见他的文学成就也是不低的。

另一个则就是《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没有什么鬼怪妖狐之类的,但是他的讽刺意味更重。在明代和清代中国的民间已经开始有资产阶级萌芽,人们的封建意识开始被突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厌封建统治,而《儒林外史》的作者则就是抨击这种封建统治而造成的问题。在《儒林外史》中他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人生非常悲苦,大多数人一生都过得非常凄惨,没有几个人有好的结局,虽然看起来非常的戏剧性,但是不得不说这是当时社会的反应,是作者对社会的不满,是对社会的讽刺,更是对统治者的讽刺。

《儒林外史》应该算得上是一个长篇小说,但是在这个长篇小说里面又有一个一个的小短篇故事组成了这篇长小说。在中小学的课本中,其实都有截取到儒林外史中的一部分。但是这部小说虽然通篇都是比较白话的语言,但是理解起来是比较难的,很少有人能够深入地理解到他要表达的意思,只是觉得这里面的人物非常的有性格特点和人物特征而已。所以这部小说也是因为讽刺意味太重,并且加上不好理解被剔除在了四大名著之外,与四大名着相比的话它确实是太难理解,四大名著也因此就显得通俗易懂,并且具有侠肝义胆的气质更加受人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