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到三年级,孩子为什么容易出现成绩下滑?认识到这3点提分快

2019-10-17     小公主变形计

孩子一二年级各科考试从来没有下过98分,可这一上三年级怎么就不行了?

数学和英语考过两次了,都是刚过90,语文前两天刚考完第一单元,你猜怎么着?给我拿回来一张82分的试卷!照这个趋势下去,下回考试不得考出个70来分啊?

怎么会这样?姐,你说我该怎么办?

这是表妹刚刚给我发来的消息。这都快11点了,还没睡,估计是辅导完孩子学习,把孩子伺候睡了,自己这颗焦虑的心无处安放,来我这个过来人外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这里来寻求“解药”来了。

的确,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当妈的晴雨表。

而一二年级成绩相当不错的孩子,有研究表明,到了三年级以后,有不少都会出现表妹口中所说的成绩滑坡。因为这种现象太普遍,甚至被人称为可怕的“三年级现象”。

三年级现象的典型表现是,成绩不拔尖了。考试换了个数、换了种题型,孩子就理解不了,做不对,丢分严重。一来二去,对学习的热情也会打折扣。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课程本身的要求变高了。

这一点,从小学阶段的划分就能看出来。一二年级被称为“小低阶段”,三四年级被称为“小中阶段”,五六年级被称为“小高阶段”。

你以为孩子只是年级升了一级,但其实是跨越了一个阶段。我孩子的班主任就曾在一次家长会上着重强调了这种难度变化,“从二年级到三年级的课业难度,不亚于孩子从幼儿园刚刚升入一年级”。

这种对难度本身的认识不足,让很多家长对孩子的陪伴和引导不管从时间还是方式上都存在不足。

另一方面,孩子大了,想法越来越多,可能会抵触,甚至反抗。

以前的孩子可能到三年级还“傻傻”的,但现在家长可能都有感触,八九岁的孩子已经越来越有主见了。懂事起来是真懂事,可要是较起劲来,那是真拧。八头牛都拉不回来。能把父母气到吐血的那种。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教育改革在不断推进。

对孩子们的考察方式和侧重要求都在不断变化,如果家长不了解教改的最新要求,考试的最新趋势和能力发展的最新目标,辅导孩子的效果也好不了。

家长到底该如何帮助孩子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不再出现“三年级现象”呢?

(一) 跟老师统一思路,高度配合。

各位老师长期奋战在教学第一线,没有人比她们更了解教委的最新要求和考试的最新动态;除了对教育和学科的洞察,他们长期指导孩子学习,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算起来比做家长的都要久;而且,他们面对的不是单个孩子,而是整个班,整个年级,乃至全区、全市甚至是全国。

孩子在哪些知识点上最容易卡壳?多大的孩子容易在什么阶段犯什么毛病?老师们最清楚,最有经验。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比自己瞎摸索,强多了,也准多了。

如果做家长的是一个小个体,那老师们手里的就是关乎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大数据”,而且最厉害的是,这大数据还在不断实时更新。

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把老师要求的重点、步骤的任务,落实到位,这个是做家长的必备素养。

(二) 关注孩子的思维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明确流程规范。

如果一二年级靠做题就可以得高分,那么到了三年级以后,考察的就是孩子对做题流程的遵照执行程度。

为什么有些孩子得分不高?有个学霸是这样描述原因的:“很多同学不是不会,而是读题太快,漏掉了一些关键字,或者压根没有听清题目的要求就开始作答了。”

你看,这就是做题流程的问题。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先收集完信息,搞清楚是什么,再来回答题目的“要什么”。很多家长不重视这个,而孩子也从来没有从流程化的角度去想过到底该如何进行“学习”和“考试”这些事。

家长能怎么帮孩子?生活是最好的练习场。

核心就是帮孩子建立“先理解别人,再争取被别人理解”的习惯。

先理解别人,那就要求先仔细倾听,仔细阅读,最大程度地弄清楚别人的背景,说明,和意图。

在争取自己被别人理解,就意味着如果是做题,就要好好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是沟通,就要尽量准确地做出回应。

不急不慌,不抢不跳。这是规则,也是必杀技,更是成绩好坏之间的分水岭。更广义一点,是与人相处能不能让别人舒服的分水岭。而让别人舒服,基本上就能听见胜利的召唤了。

(三) 多教孩子问“为什么”,让孩子认识到底层规律。

三年级往上,孩子会明显感觉到学习的灵活性加大了。题量变大,题型变多,应对起来有难度。课堂是老师讲的是一类,练习册上的又变一类,等到考试又出一类……

如果只做题,不认识底层规律,那孩子的灵活性就会大大折扣,准确度也会受影响。所以,必须教孩子识别:这道题到底在考察什么?

以数学为例,很多题目都可以总结归纳。是求和还是求差?求倍数要注意哪些问题?排列组合时,如何有序进行以防止遗漏?这些都有规律可循。一眼能识别出这些,不管题目如何变化,都只是“换汤不换药”,孩子才能火眼金睛,信手拈来。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学习的道路上也是曲折上升的。

面对孩子成绩的暂时不理想,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焦虑,更重要的是,不要把这种焦虑放大、转移回孩子身上。

因为,我们家长都曾经是孩子,可孩子还从没当过大人。

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多一点陪伴,用爱和信任,尊重和鼓励,帮助他们慢慢从“学会”到“会学”。这可能需要时间,但真的很值得。

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妈妈,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关注孩子的心智成长。我相信,做父母是需要终身学习和不断修炼的。欢迎您关注我,谢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aTZ2G0BMH2_cNUgfUK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