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世纪和16世纪早期,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的一个小岛太阳岛(Isla del Sol)被尊为太阳、月亮和印加王朝的诞生地。
在安第斯山脉山脉,梯田随处可见,一般都是沿着山坡一路蜿蜒。
这些梯田被当地人称为“andenes”(西班牙语的意思是“平台”),散布在安第斯山脉中部。大约4500年前,古文明就开始修建梯田,开始这项浩大的农业工程,12世纪出现的印加人将其完善。印加人很好的借鉴并改造其他社会的技术、策略和信仰体系。
它们使安第斯社区能够克服艰难的环境,包括陡峭的山坡、稀薄的土壤、极端和急剧变化的温度,以及稀少或季节性的降雨。通过人工水池和复杂的灌溉系统,梯田显著扩大了可耕地的面积。它们还能保持水分,减少土壤侵蚀。并且,多亏石墙能够白天吸收热量,晚上释放热量,植物才能免受严重霜冻。
这使农民能够种植几十种不同的作物,包括玉米、土豆、藜麦和古柯。没有梯田,这些作物可能无法在该地区生存。结果是,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
在印加帝国的鼎盛时期,印加帝国的疆域包括现在的秘鲁、玻利维亚西部、厄瓜多尔西南部、哥伦比亚西南部、阿根廷西北部和智利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在印加帝国的扩张过程中,梯田等尖端农业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印加人在占领新领土后,会派熟练的技术人员来扩大耕种用地。
梯田分布在安第斯山脉中部陡峭的山坡上,凡是土力肥沃的好地,都被改造成了梯田,这样,整个山丘逐渐被开垦出来,平台被铲平,就像楼梯中的楼梯,所有可耕种和灌溉的土地都得到了利用。
新扩张的土地随后被分割成三部分:一部分属于印加皇帝;一个出于宗教目的;还有一份给社区。这种农业的组织方法,使印加人能够获得巨量的剩余粮食,在干旱、洪水、冲突和其他贫瘠时期心里不慌。
有了梯田灌溉,手里有了粮食,印加帝国才可以开疆辟土,最终统治了南美洲的大片土地,拥有1200万人口,并建造了像马丘比丘(Machu Picchu)这样宏伟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