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解读丨香港大学优秀课设:曾出现在“古惑仔”系列电影里的社区,现在怎么样了?

2022-10-17   UniDesignLab

原标题:作品解读丨香港大学优秀课设:曾出现在“古惑仔”系列电影里的社区,现在怎么样了?

- 繁荣的表象&冰冷的现实 -

这座城市可能看起来很繁荣,但里面已经死了。

—— Bryan Bvyn Wong

图片来源 GZphotos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压力增大,不由得开始对自己的未来生活产生担忧。当现状如地震般限制了我们对自由的未来的想象力时,许多人将悲观的失去了继续生活的动力。这也逐渐导致社区人口固化问题,更高的迁移率和更低的出生率让社区老龄化的问题日渐显露

图片来源 flickr

我们不难发现资本给社区带来的不是希望而是绝望。每日繁忙的生活、工作,固定且无聊的行动路线,让人们很难乐于建立新的社交关系。连最基本的邻里关系,也因为不常见面变成了沉默的对视。每日行走在路上、乘坐交通工具的人,都在麻木的快速向前,每日的城市也只是在规律的开灯、关灯。城市的冷漠在逐渐腐蚀着城市内部,繁华的表象终有一天会被打碎

图片来源 flickr

我们的城市迫切需要活力没有活力的城市终将是一个“空城”,我们要去思考什么样的公共空间、建筑景观设计可以去激活保持社区活力。单纯的“美化表面”已经不能解决问题,现在社区更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爱心和行动

有什么比拥有一个新的地标重新激活社区活力更好的了?这样新定义的空间将会由人主导,而不是被反射玻璃的塔楼所支配。

—— Bryan Bvyn Wong

- 香港石硖尾公屋社区设计-

“探索城市问题的钥匙,重新激活社区活力”

效果图

图片来源 koozarch 官网

香港大学园境文学专业课程以香港的石硖尾地区为研究对象,学习社区设计的核心概念。

石硖尾地区是香港第一个公屋社区。自1953年石硖尾大火后,石硖尾邨首次作为安置房出现,并在多年来经历了数次重建。该地区由两座山丘界定,总体地形向北倾斜,许多公屋夹杂于深水埗和九龙塘的私人楼房之间。

-Chapter1-

//公屋社区 //

基地分析图

图片来源 koozarch 官网

//香港人的公屋记忆

公屋是怎么来的呢?香港“古惑仔”系列电影的片首有这样一段话:“应为1953年,石硖尾大火,港英政府为安置贫民,大量兴建徙置区。随着战后一代迅速成长,数以万计家庭生活在狭小单位中,加上父母为口奔驰,填鸭式制度又不完善,很多少年因此走上歧途。” 这段话里提到了一个地名——石硖尾,位于香港九龙半岛西部的石硖尾有属于一代香港人的共同记忆,同时,这里也是香港公屋政策的起源

现在,香港仍有一半市民居住在公屋包括由公屋衍生出来的各种资助型房屋内,其中超过200万人即约全港1/3的人口居于房委会提供的大约73万套公屋中,另外超过100万人居住于政府以各种方式资助的自置居所中。

Photo by ChenMin 图片来源 百度

//公屋社区老龄化问题

需要我们更多关注的社区之一是石硖尾公屋社区。2005年,SKM Factory Estate(硖尾公屋社区) 更名为 JCCAC(称为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由香港赛马会资助),邀请本地创意人和艺术家加入社区,它才开始带来在更多的社区活动和活动中为周围的租户提供服务。但JCCAC社区还是存在着管理不善,基础设施封闭以及缺乏对老年人和儿童的关注。由于艺术家在社区内扩展他们的项目的空间、机会和资金有限,石硖尾仍然面临着一个没有适当关怀的老龄化社区

-Chapter2-

//城市理论//

《建筑与住宅:城市理论》 (Richard Sennett)书籍封面

图片来源 wamc.org官网

石硖尾公屋社区改造设计受 Richard Senett的《建筑与住宅:城市理论》和 Simone AbdouMaliq 的论文的启发,通过重新洗牌的节点焦点、分层地标、更多和暂停空间、非地点重新定义和下沉中心,来更好的帮助塑造当地社区。

//五种开放形式

在《建筑与住宅:城市理论》中Richard Senett谈到了规划社区中心(或任何开放公共空间)时的五个关键点

  • 露天广场和集会场所 要意识到去创造同步和秩序空间
  • 纪念性和世俗性的标记
  • 多孔性 为不同的社会阶层、文化和年龄组的互动创造像 "边界 "一样的城市膜,但不是封闭的边界。
  • 艺术形式 为租户定制一个没有完成、可以变化的结构,符合他们的需求。
  • 种子规划 设计一个像村庄一样的城市,或者说不是通过总体规划,而是在小块的混合中设计,亲切地创造一个开放的系统。

这五种意识形态都已经适应了设计环境:

比如同步与秩序空间,表现在开放市场活动,以及开放的讨论论坛与其上层住宅综合体之间。

比如城市结构是多孔的,由“城市膜”(不封闭的边界)构成就像尽管城市经常被道路交通隔开,但人们可以通过跨越街道的交互方式进入它的空间。

就像Senett的“街道智能”理论中提到的当地人(意思是那些生活习惯于一个地区或区域的人总是可以获得本能的知识或即时的危险感);商店的布置,虽然是随机的(或自由地根据每个供应商的意愿)定位;街道的形式,被铺成和设计成来限制人和商店以及城市空间的边界。

所以,只要游客习惯了街道的布局,他们可以慢慢地了解“街道智慧”的语言(熟悉环境,安排不同的旅行时间来进行日常或空闲时间的游览。

概念生成图

图片来源 koozarch 官网

//人类基础设施

Simone AbdouMaliq 一篇关于的人类基础设施的论文中提到:

“国家行政部门和民间机构缺乏政治和经济权力,无法将城市内发生的各种活动(购买、销售、居住等)分配到有限的部署空间、表达规范或指定对象的权限。[...] 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灵活配置的景观所带来和精心设计的各类活动的结合而存在的

“一个特定的感知和合作实践的经济是通过个体行动者的能力来组成的,他们在空间、居住、经济和交易位置的广泛范围内流通并变得熟悉。[…] 社会领域的潜在层级变成了由各种易读性管理机构和决策中心设计的定义和分类而决定的

这些是对将城市控制重新回归人和当地环境的建议的一些重要理论基础。

-Chapter3-

//对社区的想象//

项目旨在振兴石硖尾公屋社区,

使其成为一个更吸引人、更受欢迎的空间,

供当地人甚至游客探索。

总平面图

图片来源 koozarch 官网

鸟瞰石硖尾,其规划不受深水埗网格结构的限制,花园山和主教山环绕的特殊景观使其在规划上呈现不规则排列。

因此,与其提出一个高度结构化且对空间有太多限制、边界和定义的新总体规划, 为什么不采取相反的方式呢?

//建筑与景观的自主性

该项目主要探索再创造“建筑自主性”,甚至是“景观自主性”的可能性。

通过仔细观察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和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提案时会发现,他们都在空间内共享自主元素,但在设计语言上有所不同。

屈米选择以显眼红色为主要元素来设计分散的线性建筑,希望用充满活力的景观来提供方向和进行区域划分。库哈斯的建议提供了一个更全面和算法驱动的景观(即反乌托邦元素分层)作为设计规划的基础。

这两种设计都挑战了建筑自主性的极限。

Bernard Tschumi 关于 Parc de la Villette 的设计方案

图片来源 f3arquitectura 官网

Rem Koolhaas 关于 Parc de la Villette 的分层策略

图片来源 Pinterest

//场所营造

如何实现城市空间的自主性?该设计通过“场所营造”的几个层来对无秩序的空间进行解读,这些层是: 现有层(保留现状的一部分)、促进层(基本设施)、中和层和对抗层(空间以积极和消极的方式邀请或停止社交互动)

下面是具体的解释:

现有层:由阿克巴·阿巴斯 (Ackbar Abbas) 定义。他提出了“记忆消失”这种现象:事物的交替更新速度太快,在人们刚接受时就开始消失,留给人们的记忆永远是模糊的或者是一堆从未有过的事物。就好像我们的感受无法与当前事件变化的速度同步。

保护建筑类型将有助于保持对过去的记忆特别是对于在社区生活了五年以上的老年人来说,熟悉的建筑环境可以驱散他们的害怕不被城市接受的不安全感如果这种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被破坏,那么恢复一个人的舒适区将十分艰难。

促进层:在市场上获得许可的商铺可以选择拥有任何空间,这些空间几乎是自由的,可以被支配形成满足经营和客户需求的基础设施单元比如卸货区和存储单元等供应和服务允许商铺暂时安全地保存他们的产品,回收单元和食品处理机还提供了多种控制垃圾和浪费的方法。以达到吸引客户、满足客户的目的

中和层:在 "对抗层 "与其他层之间起到了中和贯通的作用。一组隔断(或边界)被暂时放置在场所,比如通过添加倾斜的坡道山和拱廊护卫器等设计,这样的"边界"基本上可以防止摊贩和摊位过度延伸,对空间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边界是多孔的,它们的功能就像细胞膜,在多孔性和阻力之间有一种动态的张力。这种“边界”是可“跨越”的,人们可以自由的跨越“边界”来到不同的空间。

对抗层:也就是“对抗性空间”最早由尚塔尔·墨菲(Chantal Mouffee)提出:公共空间从来不是 "平稳的"(没有线性或具体的分类),社会霸权是 "错误的"——即没有人能够声称一个公共空间为他所有。对抗性空间(公共空间)内的人们会产生冲突和争斗,但也会因此而建立平衡

大多数市场空间都经过精心设计,通过上述方案,来以适应不同场景。

基地分析图

图片来源 koozarch 官网

//社区干预

只要社区能够保持它的欢快和活力,这个空间将永远在庆祝。我们都知道菜市场和杂货店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我们期望通过干预让社区每天不断涌入游客,也期望这项活动可以作为成为这些游客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不要忽视空间内每周或特殊活动和事件的重要性,以跟上社区对外界的影响和外界对社区的关注。因此,节日干预是必要手段,举办户外音乐会或比赛活动肯定会为社区新添风采

-Chapter4-

//实现手段//

通过扩大和重新设计石硖尾市场,

挑战了分散营销空间的想法,

在这种空间中,

不需要实际管理来维持供应商的订单

规划节点分析图

图片来源 koozarch 官网

该项目选择将现有菜市场框架,上层公租房保留。虽然在空间中添加了慢跑铺路或扩展阳台,但大部分建筑形状和功能都保留了过去的相似特征,同时针对过去存在问题进行了一些“升级”和解决方案

同时在当地的商业中心通过添加场所营造元素(包括品牌标识、标志和入口广播或铺面视觉)来支持商品和服务的叙述,以提升市场吸引力。

该项目正在通过“隐性设计”来寻找这种自由形状的建筑与景观的形式。将下沉空间以及一些“边界膜”加入到这个场所(如下图所示),这很容易人们想象到,坐在这些斜坡上,或者图绘列侬墙(涂鸦墙),在拱廊的阴影下玩耍的感觉。同时,小贩们可以利用这些空间,把自己定位在附近,作为迷你的焦点。

效果图

图片来源 koozarch 官网

建筑想象力的力量

// 这个设计通过提出一个由人而不是建筑定义的地标来探索软城市的长寿。一种开放的民主主义都市,让市民能够在欢乐和安全的环境中生活,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间和社会互动。在社区中“对抗性”是无法避免的:只有当人们开始讨论和争论,逐渐建立信任并在此基础上开始相互妥协和理解时,社区才会变得更好。真正的“自由市场”是由人民而不是经济资本来定义的。/ /

香港公屋社区 彩虹邨

图片来源 jetsoiou的Instagram

社区设计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对于更美好的未来更好的期望。这可能是重新考虑市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的起点,以及为相关社区进行更多社交互动而保留大量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 Bryan Bvyn Wong

编辑丨刘CC

视觉丨刘CC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根据网络资料汇编整理,原始版权属于Koozarch和原作者所有,图片均已标明来源,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方删除。本文系编辑团队原创排版整理,禁止以ZOOdesigner编辑形式随意转载,授权请留言。

·END·

作品解读丨“紫金奖 · 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访谈(一)

作品解读 | 今天你发电(运动)了吗?【东南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游牧计划【南京市第二建筑设计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城市充绿宝【苏州园林设计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蒸腾时光【中国矿业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下个屋顶见!【江苏政泰建筑设计集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为希望做顿好饭——共享厨房幸福的家【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重建边缘:以苏尔莫纳-卡尔皮诺内铁路和吉齐奥河畔的佩托拉诺镇为例

作品解读丨清凉一下,快来冰岛看看洞穴中的瑰丽景象

作品解读丨渔火相传——浙江省大陈岛镇区乡村设计

作品解读丨UCL UD毕设银奖质疑CBD空间使用权?用大数据分析与AI算法实现城市重构和空间平等!

作品解读 | 从前有座煤气罐——气罐社区营造记【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伞林间——城郊地上站区共享绿用【东南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都市“手环”【东南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循级利用—H₂O与CO₂变奏曲【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碳路记【苏州园林设计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万物皆有灵:为小动物而设计

作品解读丨崖壁窑洞映斜阳,朱小地设计团队绘制榆林恢弘图景

作品解读 | 对北荷兰循环农业的可能性进行的深度景观空间探索

作品解读 | “挤”出来的空间【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新园公社——对青年居住模式的探索【昆明理工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微观分形——城中村居住新解【郑州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废弃铁路摇身一变成为绿色走廊!

作品解读丨虚拟与现实的住房平台:INTERWOVEN

作品解读|城市中绿色生产空间的不同方式-公共空间中央景观

作品解读|Isomatic 异构体-充斥着色彩和虚构人物的混乱游乐场

作品解读|AQUAVILLE 应对水平面上升的建筑策略

作品解读|一个不完整的无边界地图集 An Incomplete Atlas of Non-borders

作品解读|“kikai Shien Robotto”生态和能源可再生主题公园

作品解读|Blind Park 盲人公园-把无法看见的变成可感知的

作品解读|City Nomads 城市游牧民族-新的变化,新的时代,新的居民

作品解读 | 为了农业土地更好的未来(构建农业景观与农业定居点)

作品解读|伊斯坦布尔防灾中心 Istanbul disaster prevention centre

作品解读 | 为马德里附近的 Tetuán 建立一个新的维修中心

作品解读|生产环境:“鹿特丹自给自足”(城市农业综合体)

作品解读|“kikai Shien Robotto”生态和能源可再生主题公园

作品解读 | 虚拟与现实的住房平台:INTERWOVEN

作品解读|你知道废弃的电子产品去哪了吗?

作品解读丨探讨婚姻与建筑的适配性-致我即将分离的恋人

作品解读丨跨越20年的思念, 致我挚爱的Mircioiu

作品解读 | 人类回归海洋的日子真的不远了吗?

作品解读丨 台达杯一等奖竞赛作品解读|积木·乐园

作品解读丨第五届天华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三等奖:流动制造

作品解读丨崇礼OOW竞赛获奖作品赏析:西坡·归去来

作品解读丨开封竞赛获奖作品赏析:逸境

作品解读丨开封竞赛获奖作品赏析:清园春韵---“新宋潮“特色文旅体验中心设计

作品解读丨崇礼OOW竞赛获奖作品赏析:不止于居

作品解读丨国际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福建土楼(南靖)保护与活化利用

作品解读丨开封竞赛获奖作品赏析:移动创客营地

作品解读丨开封竞赛获奖作品赏析:游宋

作品解读丨渭南竞赛获奖作品赏析:相见故里

作品解读丨开封竞赛获奖作品:开封时间 TIME ON/OFF

作品解读丨渭南竞赛获奖作品赏析:银色田茂 情动预愈--全龄友好的村落式银发小镇再塑

作品解读丨UIA-霍普杯 2020 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深度解读——衍聚-倚巷折坊

作品解读丨UIA-霍普杯 2020 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三等奖深度解读——迷宫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