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理清“想要”与“需要”的关系,做习惯的主人

2019-05-26     卓越学习力

看到一个某方面做到自律的人,比如一个坚持健身的人、坚持学习某项知识的人、坚持业余练习书法的人,我们的第一反应经常是:哇,意志力太强大了。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我们觉得坚持做一件事情太痛苦了,所以需要用意志力去克服懒惰,才能坚持下来。其实,用痛苦和享受来看待人们已经形成的习惯,是很片面的

没有哪个形成习惯的行为,是一直痛苦的,每次健身运动不会只有疲惫,还会有运动后的舒畅。

也没有哪个习惯行为,是只有享受的,即便是玩游戏,也不是每次都能过关,也会遇到“猪队友”,着急、气愤是常有的事。更不用提要顶着黑眼圈,腰酸背痛,有的还要面对家人的唠叨和指责。

甚至有的习惯能坚持下来,可能无关痛苦和享受。比如,在路上开车的时候遇到前方有测速装置,你一定会查看车速表,必要的时候踩下刹车以避免超速。也许你曾经为吃过罚单而痛苦过,但形成习惯之后,这个过程只是一个下意识的反应,“内心毫无波澜”。

是否形成习惯,要看是否已经建立和维持一个相关的习惯回路。

习惯回路:习惯形成的关键

习惯是高等动物的大脑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对事物规律掌控的需要。小白鼠偶然按下按钮得到食物,它会继续尝试,如果几次都得到食物,这就成为刻在小白鼠大脑里的规律,成为一个包含反馈的习惯回路。以后每次想吃东西就会去按按钮,这个动作继续得到食物就会继续强化这个习惯回路。其它高等动物,猫、狗、狮子、老虎、鹦鹉、乌鸦等这些动物都有类似的学习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习惯是比本能高一级的能力,是和环境互动中形成和维持的习惯回路。习惯的形成,基于你的经历和感受,而不是你怎样“认为”。你认为每天背诵一篇短文能提高外语能力,并不能让你拥有这个习惯,你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这个经历中体会到方法有效、感受到每天的进步,才能逐渐养成这个习惯。习惯行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逻辑、有道理,是有模式可循的、可重复的,也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习惯回路包括四个节点:证据、关联、推论、行动

掉落的食物就是证据,按动按钮就是有关联的动作,推论就是按动按钮就能得到食物,于是就有了每次想吃就按按钮的行动。

对应到人类身上,超速摄像头就是证据,车速和限速标志就是关联,推论就是超过限速就会吃罚单,于是就有了遇到摄像头就控制车速的习惯动作。

习惯回路的形成的关键,是及时反馈。

能够提供及时反馈的环境因素,才能成为影响习惯的诱因,否则不会被大脑识别为有关联的影响因素,形成潜意识内的推论。

如果按动按钮不是马上掉落食物,而是一个小时之后才掉落食物,基本上没有哪个小白鼠会学会按按钮获得食物。如果路上只有限速标志,而没有摄像头,或者极少的概率遇到检查超速的交警,那么会有几个司机能遵守限速标准?正因为摄像头这个存在才能够给超速行为一个及时的反馈“超速罚单”,让证据和关联得出一个不容置疑的推论,从而影响行动。

减肥的人,需要体重秤、皮尺,能够得到需要的及时反馈,有利于减肥目标的实现。如果减肥所做的运动、节食等努力,三个月后才能看到结果,那么减肥成功的人会更少。

孩子需要在学习中,细致的目标、指标和证据,比如计算题的准确率、做题速度、练习题题的分数等等,都是取得进步的及时反馈,让孩子与自己的努力关联起来。如果告诉孩子只要努力,期末就能取得好成绩,而不是依据知识特点制定小目标、及时衡量和提供反馈,那么孩子很难有努力的动力。

诱因的分类

触碰按钮能掉落食物,超过某个速度要吃罚单,这是环境提供的无数反馈中的一小部分,环境中有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各种有关联的反馈机制。那些和我们切身相关的反馈机制,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行为习惯。

精心设计的反馈机制能够诱发理想行为,而我们所处的环境却常常诱发不良行为,它在不经意间颠覆了我们的意愿和判断,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它改变了。

我们的大脑有意无意地处理大量来自环境的信息,并在我们的行为之间试图建立因果联系,也就是我们认为的“规律”,这些因果联系和需求关联在一起,成为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习惯。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大脑的习惯行为执行系统是经验主义的,“习惯回路”需要在经历中形成,我们不能指望通过理智“说服”它,只能靠“训练”它来形成习惯。

如果不能有意识地选择和控制环境,那么只能被动在环境影响下改变,被环境“训练”。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和控制环境,让它像一个精心设计的反馈机制一样,诱发我们的理想行为,“训练”我们自己建立想要的习惯,激励我们向着目标不断努力。

为了把和我们切身相关的反馈机制区分出来,我们把它们成为“行为诱因”,用来指所有能够影响我们行为的刺激因素。

行为诱因之所以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是因为它和我们“想要”或者“需要”相关。

激励性/挫退性诱因

激励性诱因有强化作用,能够推动我们坚持或者拓展当前的行动。在长跑比赛中,对手从身边超过,我们会加速赶超;孩子在某个学科上比较自信的孩子,在分数被同水平的同学超越的时候,会加倍努力;在深入学习某块知识后获得成就感,会提升继续学习的动力。这些都是激励性诱因。

挫退性诱因促使我们停止或放缓当前的行动。减肥的人,经过几天运动和节食后,体重没有像预期一样减少,会打消减肥的积极性;孩子的某个行为被小伙伴批评或抗议,会减少此类行为;做作业的时候付出努力,却遇到无论如何也做不对的题目,还被批评“不是这块料”,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强化“能力不足”的推论。这些都是挫退性诱因。

积极/消极诱因

这是诱因最重要的特点。积极诱因能推动我们成为理想的自己。身边一个好的榜样,家长的鼓励,能激发孩子的动力。而消极诱因却会让我们变得糟糕,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说他没那个天分,或者周围都是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会无形中消磨孩子的积极性。

诱因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好坏之分。家长的鼓励可以给一个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另外一个孩子看来,却可能是“令人窒息”的。

同样的辛勤付出和关怀照料,可能诱发一个孩子的感恩,也可能诱发另一个孩子的叛逆。同样的家长,同样的诱因,却产生了不同的反应。

要全面、充分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我们要更深入地观察诱因的这两种分类方式:激励性/挫退性诱因,积极/消极诱因。它们反映了我们“想要”和“需要”之间的冲突和变化。

诱因矩阵

我们想要短时间内得到满足,同时也需要长远利益,这是行为习惯改变中的决定性冲突。

激励性诱因引导我们为“想要”的结果努力,积极诱因引导我们为“需要”而努力。当激励性诱因和积极诱因相一致时,即“想要”和“需要”一致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很多时候往往不是这种理想的状态,要想改变就需要通过诱因矩阵来辅助我们观察和分析这些诱因。

需要,也想要

这是我们最喜欢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激励性诱因和积极诱因像重合,想要的短期满足和需要的长期是一致的。

对孩子来讲,赞扬、鼓励、认同,以及成就感、自我效能感是此类诱因,它们令孩子现在就努力尝试,也强化孩子为实现目标不懈坚持的行为。孩子现在就像得到它们,将来也需要它们。

需要,但不想

矩阵的右下角,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大杂烩,里边都是明知自己需要,却不想要,这样的挫退性诱因。

规则、承诺或者约定,是挫退性的,因为它会限制孩子的行为。规则的存在就是要把某些行为从孩子的选项中删除。

但是孩子需要它们,因为遵守规则让孩子正确行事。及时孩子的第一冲动是朝错误的方向前进,规则也会把他拉回正确的方向。

对羞愧、惩罚、悔恨、责骂的惧怕,是一种巨大的挫退性诱因,在孩子违反规则之后,会尝到被挫退的滋味,让孩子不想再犯同样的错误。

挫退性诱因是一种有利的刺激因素,敦促孩子保持对长期目标的正确追求。

客观地来讲,要实现持续的进步,达到学业上的目标,或者获得某项能力或者特长,挫退性诱因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任何挫退性诱因的“快乐教育”是不切实际的。

想要,但不需要

激励性诱因和消极诱因的交集在矩阵的左上角。这种情况下,会遇到让人分心的愉悦环境,让人偏离目标。

在应当学习或者一项才艺、体育训练任务的时候,却拿起了手边的遥控器,或者窝在沙发上开启了手机游戏。这就是诱惑和消遣,诱发了孩子做出不利于自己的选择,贪图短期满足、牺牲了自己长远的目标。

如果在孩子准备努力做一项练习的时候,得到“你真棒”“已经很不错了”这样的夸奖,从而有了借口放松一点点。这时,这些“积极“的反馈,并没有促使他前进,然而让孩子退步了。

不需要,也不想

矩阵的左下角,这里的诱因既是挫退性,也是消极的。这是让人苦不堪言的绝境,体会不到做出努力能得到好的结果。这样的环境诱发疲劳、紧张、绝望、孤独、愤怒。即便如此痛苦,孩子也常常滞留在这里,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关于“需要”,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在孩子教育上,我们常常把自己想要的,当成是孩子“需要”的,你是“为孩子好”。这两者不是等同,甚至差异很大。我们要从孩子的认知角度,去理解和体会哪些才是孩子的“需要”,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多维度地影响孩子的认知,但是不能强加给孩子。

小练习:应用诱因矩阵,分析如何积极改变

诱因所属的区域可能不止一个,或者还会发生变化。能否把“不需要”变成“需要”,把“需要”的转变成“想要”的,取决于如何引导,来改变对诱因的反应。

一个对将来的学业有向往的孩子,所处的学校、班级学习风气并不好,经常被冷言冷语打击,甚至有的家庭对孩子的学业也不够重视,缺少鼓励和支持。

环境中没有激励性诱因,也没有来自外部的积极诱因,他就会发现自己落入诱因矩阵中最尴尬的左下角。如果他能顶住这种压力,忍受得住别人的排斥,这种孤独会让他更加专注、更加坚决,环境的压力,把同伴压力和家庭压力转变成了所需要的自律。从短期来看,这可能并不愉快,但是只要这样做,他就能从矩阵的左下角转移到右下角。同样的诱因和目标,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这并非不可能,了解一下你周边的同学、朋友,一定有那么几个是从这样的逆境中走出来的。

诱因矩阵是个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它使我们能够了解生活中影响行为习惯的各种诱因,至少能够提高我们对环境的留心程度。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我们是否处在矩阵上的积极位置。我们希望自己能在矩阵的右侧,朝着自己的行为习惯目标不断前进。

我们也可以用矩阵来分析孩子的处境,观察和分析孩子处在矩阵的哪个位置,从而有规划、有步骤地影响孩子,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让孩子拥有自律的能力。

我们可以做下面的小练习,来掌握如何应用诱因矩阵:

1.选择一个正在追求或者想要追求的行为习惯目标

可以是你自己的,比如减肥、健身,提高演讲能力,或者做个更有耐心的家长。

也可以是孩子的,比如按时做作业,背一篇短文,每天练琴、练球,或者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

2.列出影响表现的人和环境因素

不用把一天所遇到的所有诱因都列出来,只需找准集中有关特定目标的诱因,然后判断它是激励性的还是挫退性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3.把这些诱因填入矩阵,看看处在什么位置

如果你或孩子没有实现目标,这个简单的联系可以发现原因:花了太多精力在想要的事物上,对需要的事物却投入不足。

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让我们对某些诱因有更加深刻的洞察,把它们与行为习惯的成败直接联系起来。

你可能在开始的时候并不熟练,没有关系,工具的应用和习惯的养成一样,都需要一定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了解习惯回路的够成,以及哪些诱因与习惯回路相互作用,再通过诱因矩阵这个工具来分析,能够让我们明了,针对一个特定的“需要”的目标,是缺少激励因素,还是抵制“想要”但是妨碍目标的事物的挫退性因素。辨别、定义这些诱因,能够在所处环境不那么顺风顺水的情况下,不被一大堆“不理想”的因素裹挟,而是能够做出理智地选择,有效地达成目标。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_6SLGwBmyVoG_1ZNu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