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电影是指中国的传统戏曲与电影艺术手段相结合的产物。它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一个电影类型。
影片《定军山》
在电影发展初期,电影刚进入中国市场,导演们看到了电影的特性,为了能更好的发展,他们把目光投射到当时很繁荣的戏曲中,他们似乎看到了电影与戏曲的契机,开始了中国戏曲电影的拍摄。而且这个时候电影技术不成熟,实力经验不足,只有像戏曲这样现成的作品拍起来比较简单方便。
1905年,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历史长卷,也开了中国戏曲电影的先河。《定军山》由“伶界大王”谭鑫培演的一出唱,念,做,打俱全的长靠老生戏。后来还陆续拍了谭鑫培的《长坂坡》,俞振庭的《金钱豹》,许德义的《收关胜》等片段。虽然这时期的电影只具有记录性质,谈不上有什么美学价值,但是不可否认的传统文化与电影的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为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管是说到戏曲还是戏曲电影,都不得不提到戏曲大师梅兰芳的名字,他为早期的戏曲电影做了很多的探索与实践。
1917年商务印书馆拍摄了由梅兰芳主演的两个戏曲短片昆曲《春香闹学》和京剧《天女散花》。
《春香闹学》
1902年一家美国公司拍摄了梅兰芳的京剧《上元夫人》中的拂尘舞,与中国人一气呵成的拍摄,外国人更倾向于分镜头的把握,这对梅兰芳对电影的拍摄有了新的认识。
1923年由民新公司拍摄的梅兰芳的《西施》的羽舞,《霸王别姬》的剑舞,《上元夫人》的拂尘舞,《木兰从军》的走边和《黛玉葬花》等五个片段。
1924年一家日本电影公司拍摄了《虹霓关》里的对枪和《廉锦枫》的刺蚌。
这些电影的拍摄,一方面可以看出梅兰芳对戏曲电影的大力支持,通过拍摄不同的电影,努力的去实践和探索电影的题材和拍摄技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他对舞台艺术进一步认识。在梅兰芳的电影里面我们既看到了京剧固有的程式性表演,又看到了新的舞台动作,它不再是简单的记录,镜头开始有了变化,这已经可以看出戏曲电影有了很大的进步了。
《天女散花》
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戏曲电影探索阶段,自1930年,中国电影进入了有声电影时代。电影在叙事容量上有了明显提高,在戏曲表现上也更加全面,导演费穆把方向转向传统文化,试图在戏曲中找某些风格和艺术手段,来提升自己的艺术作品。1937年拍摄了由周信芳和袁美云共同主演的《斩经堂》来反映传统文化中大义灭亲和忠孝不能两全的思想。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费穆对戏曲电影手段的追求与探索。
《古中国之歌》
1941年费穆拍摄了他的第二部戏曲电影《古中国之歌》,1948年费穆邀请京剧大师梅兰芳演出他的彩色电影《生死恨》。
《生死恨》讲述的是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一对被掳青年生离死别的悲剧故事。程鹏举和韩玉娘先后被金兵俘搙,并给做家奴给予张万户,张万户强行把他们两人强配为夫妻,韩玉娘鼓励程鹏举找机会逃回故乡,投军抗敌,并将一双绣花鞋一分为二,以为日后相见。程鹏举逃走玉娘却在此受着磨难,后流落于尼痷后重归故土,而程鹏举做了太守,后他们以鞋作证而重逢,可是玉娘却生病死去。
梅兰芳的表演通过眼神和脸部表情来传达内心的活动与感情,优美的唱腔与身段来加剧舞台效果,采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舞台布景来为影片做铺垫。在这里可以看出导演费穆在拍摄戏曲电影中对中国的戏曲,文化,电影有很强的探索,希望可以创造出电影的新领域。
《生死恨》
1948年启明公司把鲁迅小说《祝福》改编成越剧搬上了银幕,这是越剧第一次搬上银幕,也是鲁迅的作品第一次搬上银幕。而梅兰芳的出国演出把中国戏曲艺术进一步的推向了世界, 让外国电影学术研究者看出了戏曲与电影的可接性。
《刺虎》
1930年一月出访美国,在纽约演出期间,派拉蒙公司为梅兰芳拍摄了一段有声戏曲新闻片《刺虎》,短片是以梅兰芳的唱进行,镜头做了很好切换,电影大师爱森斯坦为梅兰芳拍摄了一段有声的戏曲短片电影 《虹霓关》 拍摄时先录音再拍摄,爱森斯坦对镜头角度的选举很是讲究,极力把这个修饰成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梅兰芳与国外电影大师合作交流拍摄,给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借鉴。
1949年,文华公司拍摄了一部由桑弧导演,黄绍芬拍摄的《越剧精华》的影片,这是两个时代交替的最后一部电影。其实这时期的中国电影拍摄相对是比较少的,因为当时中国正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侵略,争取解放和民族独立成为了文艺工作者关注的一个主题,于是电影拍摄主要是表现现实生活和民族存亡,号召群众投入革命中,后来受到了帝国主义的控制,以至于电影工作者投入地下或者保持沉默,很少再去对戏曲电影进行探索研究。
另一方面是在中国电影史上,30年代经历了电影的变革,从无声到有声,使得电影的大众娱乐有所提升,这对当时独占鳌头的戏曲艺术有所冲击,而且此时电影进入利润商业化的操作模式,而戏曲不能满足大规模的商业操作,直到抗战时期,停止了很多戏曲表演,京剧大师梅兰芳也不屈服于为敌军演出,以须明志,退出了戏曲艺术的舞台,戏曲艺术陷入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