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四大秧歌艺术(国家级)

2019-08-10   丹枫飞云

为了翻身别显丑,

走一步来扭一扭,

好像仙女风摆柳,

你也扭来我也扭。

......

吃饭吃窝窝,

看戏看秧歌,

扶犁锄地哼丝弦,

纺花织布唱秧歌

.........

北方汉族人爱扭秧歌、爱唱秧歌,河北人也不例外 ,以下是河北省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四大秧歌,其中有的唱、有的舞,尽显河北风情,堪称北方汉族秧歌的代表。

1、隆尧秧歌—邢台市

非遗编号:Ⅳ-70

非遗类别:传统戏剧

非遗等级:国家级非遗

公布时间:2006年(第一批)

隆尧秧歌被命名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隆尧秧歌是河北省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大约诞生于明末清初,成型组班登台巡演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年历史。她根植于邢襄沃土,盛行于冀中南大地,曾流行于冀南、冀中、鲁西、豫北及太行山等地。解放前后,邢台境内秧歌科班星罗密布,以数百计,从业人员数千人,尤其以隆尧为最,巨鹿、任县、柏乡、宁晋、内邱、赵县、元氏、南和、曲周等县,也有科班成立或人员从艺。“吃饭吃窝窝,看戏看秧歌”、“扶犁锄地哼丝弦,纺花织布唱秧歌”等佳话民谣,足以展现出人民群众对秧歌的厚爱。

隆尧秧歌唱腔古朴原始,不是其他任何剧种的编译、分支或从属,从其产生到现在基本保持原有风格,是河北省土生土长地方戏曲剧种,可以说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隆尧秧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南、北、中三路秧歌戏。 南路秧歌戏以邢台县、任县为中心,代表人物吴秋贵。 北路秧歌戏以柏乡、宁晋、赵县、元氏一带为活动基地。名角当数隆尧籍的安平淑,有“十里音”的美誉。中路秧歌戏以隆尧、巨鹿为中心,影响最大,名角有段三桃、孙金梅、段胜月等。

2、定州秧歌—定州市

非遗编号:Ⅳ-70

非遗类别:传统戏剧

非遗等级:国家级非遗

公布时间:2006年(第一批)

定州大秧歌是河北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定州黑龙泉一带。定州大秧歌是一个在冀中有影响的剧种。除定州外,保定地区的唐县、曲阳、望都、完县、满城、安国等县的很多农村有业余秧歌剧团。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定州秧歌已有一批剧目上演,并成立了秧歌班。民国十五年后秧歌艺人大批崛起,定州秧歌风靡一时。1952年正式成立了定县秧歌剧团,最兴盛时能演出五十余出戏。定州秧歌传统剧目很多,这些剧目都是劳动人民的创作,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戏文浅显,明白如话,有大量的方言俚语,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最受百姓喜爱,寄托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3、蔚县秧歌—张家口

非遗编号:Ⅳ-70

非遗类别:传统戏剧

非遗等级:国家级非遗

公布时间:2008年(第二批)

蔚县秧歌亦称蔚州梆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产生于旧之蔚州(即河北蔚县和山西广灵、灵丘县一带),流行于河北张家口地区和山西省雁北、晋北地区,并远及内蒙古自治区一些旗县。蔚县秧歌的产生年代不详。早期的蔚县秧歌是用“训调”(民歌)演唱,以“两小”(小生、小旦)或“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常在农村的“社火”中演出。代表剧目为《卖豆腐》、《借冠子》等。山西梆子流入河北,蔚州是主要通道之一,因之蔚县秧歌深受其影响,不仅吸收了梆子的袍带大戏,并借鉴了梆子的音乐体制。

4、昌黎地秧—秦皇岛

非遗等级:国家级非遗

非遗类别:传统舞蹈

非遗代号:Ⅲ-2

公布时间:2006 (第一批)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滦南等地。它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至今。昌黎地秧歌以在地面上轻快自如、自由灵活地扭动,做出比较细腻、风趣的戏剧性表演见长。

以上为河北省列入国家级非遗的四大秧歌,其中隆尧秧歌、定州秧歌、蔚县秧歌均为传统戏剧,昌黎秧歌则为传统舞蹈。

除了这四大国家级非遗秧歌之外,河北省北列入省级非遗的秧歌还有:

伦派地秧歌—民间舞蹈—秦皇岛卢龙县

滦南秧歌——民间舞蹈——唐山滦县

滦州地秧歌——民间舞蹈——唐山滦县

地秧歌——民间舞蹈——唐山乐亭县

满族寸子秧歌—民间舞蹈—秦皇岛青龙

万全秧歌戏—传统戏剧—张家口万全县

杨村秧歌—传统戏剧—石家庄行唐县

西调秧歌—传统戏剧—石家庄平山县

北纪城秧歌戏—传统戏剧—石家庄灵寿县

安乐秧歌——民间舞蹈——衡水桃城区

由此可见秧歌舞蹈和秧歌戏在河北省主要流行于冀中南的邢台市、石家庄、衡水市、定州市和冀东的秦皇岛市、唐山市和冀北的张家口市,其中冀东的秧歌以舞蹈为主,冀西太行山沿线的秧歌以唱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