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明
有一群和新中国同龄的人
他们在时代浪潮中成长
其中,既有相濡以沫,陪伴走过50年的夫妇
也有一辈子只做好了一件事的饼点师傅
快来看看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你愿意跟我在一起吗?”在高明历史影像馆,当70岁老人李安荣回忆起当时求爱的一幕时,同为70岁的妻子严玉莲仍然一副甜蜜的模样。
两位同在1949年出生的老人缘分开始于少年。从小学起,他们已是同班同学。毕业后,经亲戚再次“牵线搭桥”,两位终于定情成家。
虽然生活艰难、家庭穷困潦倒,一家人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20世纪80年代,受分田到户政策的影响,李叔一家分到约22亩地,其中3亩地用作鱼塘,4亩半地种植甘蔗,其余土地用作插秧,生活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好转。
1991年前后,国家倡导农业生产,对糖的需求较大,严姨子因种植的甘蔗地中有三亩地的产量均达到8吨以上的显著成绩,于佛山市1991年农业生产女能手竞赛活动中荣获种蔗女能手称号,并前往佛山开会领受奖项。
女儿李惠清想起幼年经历,至今仍觉得印象深刻。“我们家有5个小孩,经济压力很大。尽管家里连饭都吃不饱,但是我妈妈一直教育我们,幸福要靠自己争取!所以我们从未放弃过对学业、对理想的追求。”
1996年,严姨因耕田过度劳累,突发中风。生病后,严姨仍然坚持劳作。不幸的是,前后十多年,严姨再次经历了5次中风。在2012年的第4次中风后,严姨的身体半边瘫痪,生活再也无法自理。
“我妈妈曾经想过放弃,她觉得这种病会拖累家人。”据李惠清介绍,严姨在得重病后一度想放弃治疗。在得知妻子有这个想法后,李叔却更耐心地照顾她。清理褥疮、按摩身体、日常洗漱、剪肉喂饭……每件小事亲力亲为,让妻子得到最全方位的照顾,这就是李叔最日常的生活状态。
“玉莲……”李叔一回到家,首先会喊上一句妻子的名字。熟悉又温暖的叫唤,是习惯,是责任,更是感情。“听到他喊我名字,我就安心。”李姨憨笑着说。
时光飞逝,感情如初。40年相爱相知的平凡生活让两位更珍惜彼此。未来,他们还会互相陪伴,慢慢变老。
祝福:希望身体健康,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一辈子就喜欢“做饼”这件事
出生于1949年12月5日的冯汉华是高明杨梅田心村人。1968年,冯叔在初中毕业后,毅然选择外出打工赚钱,供养年老的母亲。
炸糠油、散工……在生活的压力下,冯叔做遍了各类工种。1981年,冯叔得到一个学习学饼的机会。在当时的人和镇,他潜心学习饼点的制作技术。苦学2年后,冯叔正式出师。
与此同时,冯叔与其他朋友合作,建立起第一家饼厂。“当时我们主要做的是光酥饼,每天都能做一千多个,每个卖8分钱。在厂里制作完成后,我就骑着单车,将饼送去市场、小卖铺里卖。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赚几十块呢!”冯叔介绍,当时的光酥饼是农民辛苦劳作后的最佳选择,既充饥又美味。
人们常说,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这句话在冯叔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直到现在,冯叔仍在坚持做饼。每年中秋节,不少老顾客都会开车到田心村,当面向冯叔下饼单,最高的月饼销量甚至达到5万个。
虽已踏入古稀之年,冯叔仍然精神矍铄。冯叔认为,改革开放给他们这代人带来的是无穷的机遇。奋斗了大半辈子,他仍然没有停下脚步。出国旅游、种菜耕田,冯叔的退休生活虽然被各种事情填满,但他仍然在坚持着自己最热爱的事情——做饼。
冯叔说,正是因为祖国强大,才给了每个人追求自己梦想的机会。现在,他仍是追梦人。
祝福:祝祖国繁荣富强,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高明就是我第二个家!”
出生于1949年4月24日的石玲是湖南长沙人,1991年,她随丈夫工作调动,来到高明工作、生活,成为一个新高明人。
石奶奶回忆起刚到高明的那天,甚是感慨。“那天是11月18日,高明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当时,高明很多老百姓都迫不及待想去体验一下。”石奶奶认为,高明大桥的建成通车是高明交通业蓬勃发展的开端。
在她的记忆中,以前从广州到高明的路程需要4个小时,一路颠簸。现在,随着多条高速公路的建起,高明正式开启了“四通八达”的时代,也让老年人出游更加便捷。“我经常跟我的朋友出国旅游!在我们这个年纪,活得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一转眼,石奶奶已在高明生活了20多年。心态极好的她也有一番别致的老年生活。“我每天都往老干中心跑,跟朋友们跳舞唱歌,天天如此。在高明的生活,我过得多姿多彩。这里就是我第二个家!”
祝福:祖国万岁!祝福祖国繁荣富强,高明越来越好!
两全其美 生活自在
出生于1949年4月21日的何湛权是明城塘际村人。回忆起少年时代的生活,他坦言——艰难。
20世纪60年代,社会经济倒退严重。在最困难的时候,以耕田谋生的何叔只能和家里的兄弟姐妹一起上山吃野果、啃树叶,甚至偷吃猪糠。“那时候不讲究味道,觉得有猪糠吃都算不错了。”何叔笑着说。
转折出现在1966年。当时,何叔主动前往生产队工作。刻苦的他认真钻研各项农业技术, 也乐意尝试每样新鲜事物。在之后的时间里,他终于靠建筑工程闯出了一片天。
对于高明的变化,何叔最深的印象就是环境。在他记忆中,从前来到河江工作,目光所及之处,大多都是荒地杂草。现在,河江基本都建起了新式的高楼商铺,人流量越来越多。
早早搬到河江居住的何叔已习惯了城市生活。但在他心里,农村才是最适合他生活的土地。“周末会经常带孙辈回村,种种瓜菜,空气也挺舒服。”何叔说,既能在平时带带孙子,也能在周末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退休生活也很幸福。
祝福:希望年轻人继续努力,为祖国发展添砖加瓦。
更多故事可点击回顾同舟共济70年!高明这群生于1949年的人有故事
平凡愿望,小小梦想
都承载着共同的时代愿景!
撰文 | 高明发布微信编辑部严婉明
图片 | 郭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