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潢川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所保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数不胜数,例如京剧、凤阳花鼓、杨柳青木版年画等。
而在潢川也保留着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潢川皮影戏。据了解,潢川皮影戏也叫"影子戏"、"皮娃子戏"、"皮摔",这是一种古老的艺术门类,源起汉武帝时期,元代后流传到南亚、波斯、埃及、土耳其及欧美,距今近2000年历史了。“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描述的就是咱们的传统皮影戏。距今近2000年历史了。“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描述的就是咱们的传统皮影戏。距今近2000年历史了。“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描述的就是咱们的传统皮影戏。
皮影制作
皮影制作用料有驴皮,牛皮,羊皮。也有用书报纸内衬绸存为垫,高垫纸、青棵纸等雕刻而成。脸谱是千姿百态,各地是随风就俗,皮影的尺寸从6寸到1米以上,区域不同各有选用。一般先做大的,后做小的。
它们由多片牛皮(或驴皮)连缀而成,分身(上身、下身和腿)、帽和头三部分,如一男武身大甲,则需12片影片组成。把头像片插入头帽片里,再连接身片,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一头配三帽,三头护一身”。
潢川皮影戏演出
潢川皮影戏由5至8人组成一个演出团体,俗称"一担箱",在一块白布幕帐后围成一块四方形进行演出。用灯光照射牛皮制作的人物侧面剪影来表演故事,是汇音乐、绘画、雕刻、戏曲、表演等艺术为一体的古老而独特的戏曲栩栩如生的皮影戏人物造型形式。
演出时,一人司鼓,一人敲击大锣和手镲,一人击奏小堂锣,此3人组成乐队进行伴奏,二三人在白布幕帐后,把皮影贴在幕帐上表演兼说唱,靠灯光照射,使观众在幕帐的另一面看到人物表演,操纵皮影,依靠缀在皮影双手及后肩上的三根水竹棍来完成。
潢川皮影戏的唱腔具有本地的语言特色,属江淮调,有古"弋阳腔"的特点:一人独唱,众人帮腔;打击乐伴奏,声腔高亢悠扬、激越嘹亮。唱腔以角色分定,即:旦角、须生、老旦、丑、生、净6种角色,唱腔以征调式为主,其次是羽调式。
由于从事皮影戏的艺人较少,所以皮影艺人要一专多能,技艺全面,至少要七方面俱全:一是记戏;二是编词;三是唱腔;四是敲打;五是打矸子;六是装修皮影;七是搭台点灯,缺一不可。
潢川皮影戏现状
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皮影戏被其他娱乐活动所代替,年轻一辈不愿意学习这门古老的艺术,老一辈的艺人也逐渐凋零,潢川皮影戏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现如今,在潢川依然演唱的著名艺人有:贺德成、刘志迁、陈志中、余承江、李保志、郭怀金、贺志府、龚保玉、刘建伟、徐宏伟、李祥友、喻志海、徐重华等。全县目前仅剩13担箱,80多名皮影艺人。
而随着潢川皮影戏被评为非物质文化引产,相关部门对此保护力度逐渐加大,潢川皮影戏的经济、文化价值被进一步挖掘,潢川皮影戏或许会被更多人进行传承,从而绵延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