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这座地宫里,五百多件藏品来之不易‖老家许昌
文·图‖菅伟民
这是2003年从浙江湖州收的民国黄花梨笔筒。
这是2004年从广西柳州收的明中期小青花熏。
这是2004年靳氏老宅留的清粉彩人物独柱盖罐。
这是2005年从商丘收的宋斗青六人瓶……
我问:“咱这博物馆有啥看点?”
接待我的那个十几岁的小女孩说:“有一百多年的老房子,房里有明清时的黄花梨家具、老织布机。地宫里有五百多件藏品,有瓷器、玉器、唐三彩、铜镜、编钟及铜马车,不过看地宫里的东西是要收费的。”
我付了十元钱,女孩先领着我去看老房子里的藏品。路过影壁墙时看了墙中间窗口挂的三个编钟,靳氏祖宗靳尚的文字介绍及靳氏家训。沿南边一条由一块块磨盘铺就的小路来到西面年代不是多久远的两层瓦房前。开门就看到老式桌子前有一比较大的铜香炉,靠墙的老式条几上一对青花葫芦中间放着一个青花弥勒佛。东面墙角是风箱、木耧等农具。
东面的老房子,据说始建于1821年。
开门,扑入眼帘的是老式桌,黄花梨圈椅,灰色哥窑香炉,观音菩萨、弥勒佛、财神像,檀木镶边的四扇屏等。佛像左面是一雕有十八罗汉的大酒坛,小女孩说你靠近点儿还能闻到酒香呢。可不还真有!
西间是一组老式黄花梨大衣柜。因为房子低,上面的矮柜放在旁边的地上。小女孩说:“据专家鉴定,这组黄花梨衣柜值一百多万呢。”
东面墙上挂着一幅明代吴门画派陆治的花鸟画,右下角是唐代诗人薛能的一首七绝《又和留山鸡》:“五色文胜百鸟王,相思兼绝寄芸香。由来不是池中物,鸡树归来即取将。”右下角落款包山子陆治,即陆治的篆书钦印。
墙上有副对联是:
深思日月两沦天地眼
点复诗书万卷圣贤心
之后来到地宫,掀开门帘还有一丝热气扑来,往下走几步就感到丝丝凉意。
小女孩说:“俺姥姥年轻时就喜爱收藏,俺爸受影响也喜欢收藏。这些东西很多是俺爸俺妈多年来从全国各地收来的,一些是扩建地宫时发掘的,还有一些是俺老宅留下的。”
与小女孩闲聊中得知她才十三岁,在十六中上学,我问她:“贾老师教你那班了没有?”
“你说的是贾继业老师吧,他没教俺。”
“我和他是同学。”
与小女孩一同走在脚下的玻璃栈道上时,还真有些胆怯。栈道下疏松的黄土上有青铜器,瓷器等。
我与小女孩一起观赏着墙洞里他父母的藏品:
这是2006年从洛宁县收的汉代博山炉。
这是2007年从西安收的宋吉州窑黑釉黄线梅瓶。
这是2009年从靳氏老宅发掘的清黄白釉碗。
这是2009年从信阳光山收的宋磁州窑四喜瓶。
这是2011年从湖南怀化收的青花香象枕。
看着这一件件得之不易的藏品,我仿佛感受到了小女孩家人当年的奔波和与藏品主人讨价还价的场景,每件藏品都饱含着他们深深的喜爱之情以及旅途的劳累(因为灯光的原因,拍摄效果不是很好)。
地宫里两边的玻璃栈道之间是一东西向的小屋。门的左边是一件铜车马,右边靠北墙是一组上下两层的编钟,地上有可以敲打的工具。小女孩说:“如果精通乐律,还可用工具敲出一些动听的乐曲。”
我问:“来这里参观的人多吗?”
小女孩说:“来这儿的大多是组团来的,个人单独来的也有但不多。你是来这儿参观时间最长的。”
博物馆里很多东西我都不懂,关于青铜器,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说,新做的青铜器经X光照射一次,年代就会提前一百多年。不知是否如此。
虽然地宫四个角都有通风设施,但还是没有外面的空气自然新鲜。从地宫出来,我做了个深呼吸。
影壁墙东面木质长廊下绿叶之间的一个个葫芦,给小院增添了许多生机,也深深吸引了我。
看完大门南面矮墙上的博物馆简介后,我与小女孩的奶奶作别,踏上了归途。
哦,对了,这里是靳氏博物馆,位于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韩庄村,是农民靳志军自费建的集明清家具、瓷器、玉器、青铜器等于一体的民间博物馆。
2019.8.1
【作者简介】菅伟民,网名“憧憬”,笔名“明月松间照”,许昌人,生于1966年10月,许昌市诗词学会会员。1987年开始诗歌创作,1988年毕业于许昌师专中文系。2010年10月起在网易、新浪等网站发表诗歌散文。2015年开始在江山文学网、散文网、散文在线等纯文学网站发表作品。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