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千万别做这些事,否则后果更严重!很多人却不知道

2022-07-20   健康160

原标题:中暑千万别做这些事,否则后果更严重!很多人却不知道

一到夏天,"热死人"这句话成为许多人的口头禅。

原本以为这只是个玩笑话,但放在最近全国很多城市的高温天气,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连续多日的红色与橙色预警信号,看着都令人一阵“燥热”!

不仅如此,#全国多地因热而死亡#的相关话题也冲上热搜,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7月10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连续收治了3名热射病转诊病人,其中一人因病情严重,多器官衰竭,虽经全力抢救,但最终不幸去世。

7月6日,一名49岁的男性患者被送往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他在车间工作时突然昏倒,入院时体温40.7℃……

热是如何致人死亡的?中暑如何急救?有没有什么防备的方法?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

古人是如何应对高温的?

从古至今,人类就一直在和“热”这个字作斗争!

神话故事记载中,很久以前天上是有十个太阳,炎热的天气,导致家园被烧毁,庄稼也被焚坏,还有许多人都被热死了。

后来有个叫后羿的小伙子,他的射箭技术天下无双,于是他就用弓,一支接一支地把箭射向太阳,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从此天气不再炎热!

当然,现实肯定不可能有人把太阳射下来,那古代人是如何抵抗高温天气的呢?

首先是比较玄学的心态,在没有空调、风扇这些的年代,古代人也是又热又燥。

于是他们留下了“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的消夏“佛系”心态。

接着是穿,不管是居家还是出门,衣着打扮轻薄透气是王道。

两宋时期,散热透气、轻薄舒适的纱衣,成了最流行的夏装。“越纱裙染郁金黄,薄罗依约见明妆。”宋代词人贺铸的描写,道出了当时追求轻薄舒适的夏装风尚。

而男性则比较直接,宋代名画《槐荫消夏图》中,一高士在绿槐浓阴下,坦胸赤足而卧,闭目养神,正在悠闲地掏耳朵,“满屏”都写着:看我多凉快!

《槐荫消夏图》

还有吃的、用的,古人在物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早在周代,人们就开始用冰窖储存冬天的冰块,以备天热的时候使用。

当下热播剧《梦华录》里,也有赵娘子开店因为天气炎热要买冰消暑,却被商行刁难的剧情。

有了冰,古代吃货们也爆发了无穷的创造力。

唐代宫廷里有一种名叫“酥山”的夏日特饮,在唐章怀太子墓《仕女图》和唐代壁画《野宴图》中就有记载。

这种叫“酥山”的冰饮,最底层放着冰,上面覆盖着奶油、酥油,还要插上花朵、彩树等装饰品,一点也不逊色于现代的网红冷饮。

衣食都解决了,也该对住“下手”了。

为了凉快,古人可谓脑洞大开,自制了降温与颜值双在线的“空调房”。

唐玄宗时期修造了著名的“含凉殿”,殿内外设置了许多水车,流水激起扇叶转动,冰凉的水汽和冷风就被送入殿内,堪比当代的“中央空调”。

如此看来,我们为了“降温”,也是费尽了心思。

二、

为什么人会被热死?

当今社会,发生活人被热死的事情,真的有点匪夷所思。

实际上,不仅是国内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全世界各地,热死人的情况不胜枚举!

央视网曾经发过一个消息,某年的时候,印度多地持续遭受热浪袭击,有些地方气温甚至突破了50摄氏度,结果导致至少36人死亡。

还有在欧洲,地理书上一直都是这样介绍那边的气候: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受海洋影响,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寒暑变化小……

但是哪怕温度刚过30度,欧洲人似乎也受不了,总会出点事!

比如英国,几乎每年都会有人因为炎热而死亡。

历年报道英国高温死亡的新闻

那么,人为什么会被热死呢?现在就听小编好好说一说!

通常情况下,30℃左右是人体感觉最佳的环境温度,一旦温度向上浮动,人体就会发出相应警报。

比如口干舌燥、皮肤热辣辣的、流汗等等。

中国气象局医院副院长董仓荣被采访时曾说:“根据现有的研究数据表示,不同阶段的温度,人体会有不同的预警!”

35℃时,人体开始启动散热机制,此时浅静脉扩张,皮肤冒汗,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到了36℃,身体开始发出警报,出现不适的情况。

一旦气温升至38℃,人体汗腺的排汗系统已经难以确保正常体温,不仅肺部急促‘喘气’以呼出热量,就连心脏也会加快速度,输出比平时多60%的血液至体表,参与散热。

到了更高温的时候,我们的人体散热系统就会开始超负荷运转,加重心脏功能负担,若是心脏功能不健全,人体很容易出问题。

散热系统超负荷运转,我们也会容易大量出汗,这样就造成了人体微量元素流失,电解质平衡紊乱,细胞内外压力不均,从而导致细胞水肿,最终危害生命健康。

身体为了散热,还会让毛细血管把大量的血液像海绵一样吸到表层,这时内脏就会出现短暂性缺血,如同打仗的时候,所有的士兵都去城门了,城里却一个人也没有!

现在,大家明白了吗?

三、

“热病”不止热射病,还有……

上文已经说过了,在高温环境下,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很容易出现障碍。

当产热大于散热,就会引起循环系统和器官功能紊乱,使得体内热量蓄积过多,产生一系列中暑症状。

而根据症状的轻重缓急,“热病”也分为很多类型,不仅仅是热射病。

首先是轻症,当高温环境持续一段时间后,室外工作者很容易出现全身疲倦乏力,大汗、口干,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当体温升至38.5℃左右,脉搏加快,血压下降,恶心、呕吐,严重时还会出现高热、昏厥、痉挛,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轻症中暑。

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让患者迅速离开高温环境,移至阴凉通风处;如果有自我意识,则第一时间用凉水湿敷身体,安静休息,喝些含盐清凉饮料;严重时,马上送医院急救。

最近频频上热搜的热射病,是属于中暑严重的一种情况。

这种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然后变得“无汗”,同时还会发生意识障碍、肝肾衰竭、血管内凝血等器官损伤,严重甚至致死,即使存活也有近30%的概率会存在神经方面的后遗症。

发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给病人喝水,喂任何东西,第一时间将病人移动到阴凉地,迅速用凉水擦拭身体,给病人降温,同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得到专业医疗救助。

夏天的时候,也有不少人喜欢运动,例如爬山、夜跑、打球等等,也会因此引发热病,常见的是热痉症。

它通常发生在人进行剧烈运动且大量出汗时,此时身体中的盐分和水分随汗液一同流失,从而导致肌肉中的含盐量低,引发肌肉疼痛或抽搐。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腹部、手臂或腿部,时而发作,且患者意识清醒,体温一般正常。一旦出现,马上停止一切活动,静坐在凉爽的地方休息,饮用稀释,清爽的果汁或运动饮料,痉挛缓解后停止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

还有一种情况,叫做热衰竭,相对另外几种热病相对比较温和,它是经由几天的连续积累发展而来,并非突然发生。

热衰竭的症状包括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大量出汗,脸色苍白,体温稍高或正常,极度虚弱或疲倦,肌肉痉挛,昏厥等。

如果发现以上症状,要多注意补充水分、盐分,停止继续高温环境工作,如果症状持续下去,需要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救助。

最后,不仅要学会应对热病,平时也要注意降暑。

首先就是多喝热水,记得遵循要少量多次的原则,饮料、饮品这些切忌不能多喝,它们是代替不了白开水的。

其次还可以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比如:西瓜、苦瓜、西红柿、黄瓜、绿豆等。

出门的防晒工作也要做好,记得擦好防晒霜,带好太阳伞,避免在12:00-15:00太阳最热烈的时间段出门。

还要注意作息时间,保证睡眠,让自己抵抗力更强,平时带好防中暑药品:藿香正气口服液、十滴水、仁丹等;

有车的朋友,车子暴晒后必须注意通风降温,轮胎需要时刻关注避免爆胎、更不要单独把孩子或者宠物放在车里哦。

最后,喜欢开空调的朋友要注意了,空调的温度最好与室外保持6℃~7℃的温差,一般在24℃~26℃之间为宜,不要贪凉,小心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