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热美式和中药这两种看似毫无关系的东西,登上了同一个热搜:热美式和中药的区别。
很多人当成段子开玩笑了一波,表示“中药可以刷医保,但热美式不行”。
也有“老实人”在认认真真回答:
热美式就是凉了的中药;
区别不知道,共同点是提神,累了困了喝口中药就清醒了;
热美式糊苦,中药酸苦,反正在我这儿都是一口闷,没啥区别;
......
不得不说,大家对中药都有着同样的“控诉”——真的很苦!
只不过苦归苦,还是有很多人掐着鼻子也要把它给喝完。毕竟作为在中国已经有超过两千年历史的“中药文化”,其地位和所带来的功效是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中药会那么苦呢?怎么吃中药效果最佳?速来,关于中药,你想知道的都在这了~
一、
为什么中药那么苦?
古时候,人们都喜欢用冯梦龙先生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去激励自己,不惧吃苦,努力成为受人敬重的人。
然而,冯梦龙先生怎么也不会想到,600多年后的今天,“吃得苦中苦”居然成为大家激励自己勇敢喝下中药的“佳句”!
不过话说回来,那么多人都在吐槽中药是苦的,难道所有中药都是苦的吗?
还真不是。其实中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不同的口味也有着不同的药效。
总之就是,中药五味,各有本领。
知道中药的厉害了
那为啥每次喝中药好像都是苦的?
首先,肯定不是所有中药都是苦的,只是我们的味蕾不太喜欢它,所以容易放大对这种味道的“不良印象”。
其次就是,中药大多数都是植物,而中草药植物中很多都含有生物碱这种成分。生物碱多具苦味,甚至有些味极苦而辛辣,即使经过炮制,苦味也很难祛除。
加上我们喝中药的时候基本都不是单药,而是很多味中药一起煎煮,因此很容易就碰上味苦的中药。如果用量有些大,可谓是苦不堪言。
美式苦可以加糖
中药也加糖行不行?
当然不行!
中药再苦,也是在发挥它的药效。
而在中医里糖也是有药性的,白糖性凉,红糖性温。有些中药加了糖在减少苦味的同时,其药效也会被减弱。
如果你实在是“吃不了苦”,可以试试下面几个方法:
二、
中药没有副作用,多喝也没事?
实不相瞒,我爸很喜欢研究中药功效,我从小到大也没少被他自己开的中药方子折磨。
在他看来,中药重调理,安全没有副作用,甚至能“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看到别人有好的方子,他也喜欢记下来,以防下次出现差不多症状的时候,自己也能“照葫芦”抓一剂中药回来煎。
我爸前两天开的“治牙痛”中药
苦不堪言......
其实,是药三分毒这种说法不仅指西药,中药也是同理。只不过两者解释“毒性”的方式不同。
西医的角度看,毒性就是毒性,会对身体器官造成功能或器质性的损伤;而在中医看来,中药的毒性是需要根据具体的人、具体的病,去具体分析的。
举个例子,中医认为“附子”这味中药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功效,但同时它也是味有毒性的中药。
对于一个大辛大热的人而言,也许3克的附子就会导致中毒;但对一个大寒的人来说,可能10克、20克、50克附子,都不会产生毒性,反而是在救命。
所以说,中药(中医)更讲究“辨证开方”,强调的是个体的差异,患病者的患病处、时节、表现不一样,都会影响到医生斟酌处方。
而中药发展至今,早已有了几千年的“临床经验”。中医从业者对中药的药物毒性,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安全用药范围。所以对于中药,最好是在中医的诊疗指导下使用,最为安全。
那些认为中药重调理,没有副作用,或者盲目沿用药方的人,小心吃亏的还是自己。
三、
中药这些“热知识”,你知道多少?
1
守好3个“中药原则”
当然啦,要想最大限度避免中药可能会产生的“副作用”,除了要遵医嘱之外,我们在平时服用的时候,还需要守好以下3个原则:
无论是生病需要用中药治疗,还是单纯想要调理身体,都应该听从医生的话,按照药量服用。好了就该停下,不要长期过量服用。
不要随便沿用别人的方子,中医看病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好的方子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如果不小心用错,分分钟适得其反,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很多中药和西药不适宜同时服用,如果搭配不好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反害健康。
如果需要中西药联合用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而且最好间隔30-60分钟,分开服用。
2
中药煎药“必学手法”
明代医家李时珍说过:“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这足以说明煎药时用的器皿,煎药的时间、手法等等,对于最终的药效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李时珍还说过:“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
现在一般用有盖的砂罐或者陶罐是最好的,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更稳定,不易和中药发生反应。而且其受热均匀缓慢,煎药时水分就不容易蒸发,煎出来的药汁更浓。
如果没有,退而求其次可以用搪瓷器皿、不锈钢锅。不过要注意煎药时经常搅拌,防止糊锅。
煎药前用冷水浸泡30分钟,可以使中药材温润变软,细胞膨胀,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溶解率,煎出的药汁会更浓。
而且冷水浸泡可以避免药材直接加热煎煮时,组织中含有的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等因素导致有效成分流失。
加水量一般根据药量的多少、吸水程度及煎煮时间的长短而定。
一般第一煎加水量高出药面 2~3 cm,第二煎加水量与药面齐平即可。小儿内服的汤剂可适当减少用水量。
火候指火力的大小、温度的高低,可以分为“文火”、“中火”、“武火”三种。
轻煎(解表药)用武火速煎。头煎煮沸10-20分钟,二煎煮沸5-10分钟。;
中煎(一般药)用武火,煮沸后改用中火。头煎煮沸20-25分钟,二煎煮沸15-20分钟;
重煎(滋补剂)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头煎煮沸30-40分钟,二煎煮沸20-30分钟。
说了那么多,大家对中药的认识应该更深了一些吧?
总而言之,要记住中药是药,并不是“人畜无害”,谁都能凭着自己的经验随意服用。只有在身体有需要调理、治疗的情况下,根据医生的诊疗建议,对症下药,才不会损伤身体,同时发挥中药的最大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