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易》谈

2022-09-06     新讯速递

原标题:三维《易》谈

—— 谈何为《易》

《易》之要有三:简易、变易、不易。

如果不简易,就会在“过度现实”中迷失,亦是儒家讲的“遗内务外”,久之,则将精神依附于人,依附于物,依附于欲,进而迷失本心。如果不适应变易,则是固守着思维的“篱笆”,亦是理解不了儒家讲的“片天即全天,全天即片天”之思想,充满着“不确定”的恐惧,同时,又硬生生的把“不可能”、“绝不会”、“不相信”植入内心以“支撑”,进而成了一个内心冲突体。如果不相信不易,则是不识见到天宇万物生生不息之理,亦是明白不了儒家“惟精惟一”及“一致而百虑”之深义,犹豫狐疑,志向无可立,将一切获得“幸福”功劳归于自己的“理所当然”,将一切遇到“不幸”责任推给了社会和他人。

随缘,在某种意义上,是积极的,它与“三易”相依而生。

—— 谈《经》之解

惟德可解经,这也是当代学者为什么将传统文化与西学中康德哲学互释较多的路经之一,其实,诸古贤与先生们早已论及了。

德,非现在意义之狭,实为古贤之“仁、智、勇”三达德,亦用“得”字。先古圣有言,“思无邪可盖《诗》三百”,古圣阳明子进一步曰,“何止《诗》三百,古今著述无非语此。”(概语,略仿原句)。

非惟一家,古大德之禅解儒经,道、易分解及专解经论,亦惟“思无邪”之得而。

—— 谈易、识与心

早些年收入熊先生《新唯识论》繁体版,学生当时却读来困难,后又购册简版,然只是略过一遍,仍自感学基不足以懂明,便留置于柜了。亦有从它学来溯熊先生之学的,如有册杨国荣先生的《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综观之,实是殊途同归了,无论是《易》与唯识,还是王学与唯识,皆有一“心”字而中,亦本有一“天”之性而融。识,识通心与天地,形上与形下一体之为,则识见观现。恰如,陈明老师于书序中言的“释氏本心,吾儒本天。”,说明了两学之根。恰,先天卦出于天地万物之超然,后世演出后天卦,即《连山》(夏《易》)、《归藏》(商《易》)、《周易》,便是后天万物之心顺先天之性,生生不息,概为理。

学生浅薄无知,随谈。

—— 沐阳金石,沇河,己亥八月十一

【作者简介】唐浩,字:金石,号:沐阳,山东济宁兖州人,城市规划与设计工学硕士,济宁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工作。

致力于文理双修,探索儒家哲学融入规划建设领域,传统文化研究与工科融合探索,曾受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正式邀请进行学术访问(2015),现为该校建筑系教学合作学者。住建部建筑业企业资质评审专家,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全国绿色社区产业智库专家,山东省乡村振兴专家库专家,国家注册规划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9cb2bac91fad34e0dd0812393e3d5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