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流行这样一段非主流唱词:“我害怕鬼,鬼未伤我分毫;我不害怕人,但人却将我伤得遍体鳞伤”,往往人心即鬼域。虽是一段脍炙人口的网络歌曲,但却也从某种角度上反映一些道理。
虽说人心难测,但我们一生中却缺不了几个可以诉诸心事的人,少不了一处安居之所。可有位老人却远离人群是非,不与人有过多接触,一直居住在人们谈之便避而远之的墓地。而那首网络歌曲,好像也是为他专门谱写的一样,完全在他身上印证了一遍。
这位老人是我国湖北武汉的新洲道观河油麻岭村人,名叫陶少堂,现在他已经八十多岁,可他一直无儿无女,即使高龄也居住在荒无人烟的墓地。
陶少堂,可以说自他来到人间,这世间从未善待过他。从小父母便去世了,当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呵护下健康快乐成长。而陶少堂已经和爷爷摸爬滚打许久了。从小就未收到过父母教导,在同龄孩子中他总是显得自卑,内向。时间一久,便越来越孤僻了。
常言:“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我们总在电视剧中看到没有爸妈的孩子总被其他小孩儿欺负,陶少堂也不例外。爷爷年龄大,哪能一直护他周全,一天到晚地奔波,能将爷孙俩的温饱解决便是万幸。
这正是因为陶少堂没有人庇护,他的亲戚家的兄弟姐妹常常肆无忌惮地欺辱他。时间波澜不惊地流逝着,却带不走陶少堂从小添加的伤痕。
村里好像一直容不下他。“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陶少堂想着,既然村里过得憋屈,何不去城里谋生。本是怀揣着改变生活的向往,可现实往往不尽人意,他本就内向自卑,再加上他从小没有走出过他们那个村子,见到繁华城市,他不知所措,城市的节奏也远远不是他能承受的。
城市千家万户灯火通明,却唯独没有他的容身之所。他在外也随便找了工作,每天上班下班。时间一久,他始终觉得这里的生活并不适合他。他甚至不了解城里人为何匆匆忙忙,麻木不仁,过着机械般的生活。
辗转几处,发现他和这个世界真的格格不入。无奈他之下又起了心思再次回家。回去后,他发现哪还有家,当年的老房子因意外而烧得一干二净。此时此刻,他突然意识到,世界万千,他何其渺小,却真的没有容身之处了。之后,风餐露宿,风雨里飘摇是常态。
人只有尝过甜头便不再愿意吃苦了。而陶少堂从小不知何为甜头,苦日子过久了,也便不再期盼仙人掌开出花。后来,他在山上寻了处墓穴,在此安家立命。对于饱受人情冷暖摧残的陶少堂来说,这处能遮风避雨之地的出现,好像是上天的恩赐。
生活固定,不必风餐露宿。陶少堂慢慢静下心来,活在当下,再也不去奢侈城市繁华,不去纠结苦涩过往。慢慢地将这处墓穴当成自己的家。桌子椅子样样不落下,自己挖井吃水,自己制作煤油灯照明。自己养蜜蜂产蜂蜜换钱,自己挖池塘养鱼,他的生活收入对他绰绰有余。
布置过的墓穴越来越像一个家,外人看来这如何能住人,可对于陶少堂来说,这可能是属于他一个人的“桃花源”。竟在此一住便是几十年。许多人奋斗一生,追求的不就是有处庇护之所,有三两好友。陶少堂经过自己的奋斗有了自己的家,之后也会下山去看看热闹,因为卖蜂蜜,鱼,果实等自产产品。
他也结识了一些朋友,很多人也知道了他的现状。随即当地政府为他提供物资,让他下山居住。可他依旧不肯,他认为人心难测,他说:“相比鬼,我更害怕人。”他觉得世界上只有自己才是最值得相信的,对他来说,这世外桃源才是绝好去处。再说三十多年的“家”,怎能说丢就丢,他只想在此安享晚年。
结语:或许在其他人看来,陶少堂的一辈子,好似“毫无意义”。对于有的人来说,光活着就要用很大的力气,何谈有无意义。更何况陶少堂最终选择墓地安身,是一种心灵上的释然,是一种属于他自己的追求。这对他来说,就是意义非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