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 | 告诉你一个秘密:人类诞生于一个故事
▋灯下漫笔
若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定要在庸常现实之外构建另一个自己,勇敢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坚定地培育那颗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出另一半。
原文:人类诞生于一个故事
编译 | 甘肃省地矿局 刘 虎
图片 |网络
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人类诞生于一个故事。
恐龙是怎么诞生的?鸟是怎么诞生的?鱼是怎么诞生的?花草树木源自何方?飞禽走兽来自哪里?花岗岩如何形成?石墨怎么就变成了金刚石?沧海桑田如何变迁?一粒粒尘埃堆积如何孕育了生机勃勃的草原?
这是人类才会思考的问题,因为人类诞生之初便被这样几个问题所困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是否想过,我们正因为这个问题才实现了从动物到人的脱胎换骨?今天,我要给你一个正确答案:人类诞生于一个故事。
古代中国人说女娲抟土造人;古希伯来人说上帝造人;古希腊人说神用泥土和地心之火创造了人;有人说人是某种动物的后裔;有人说人是某种植物的嫡传……哪怕我们采信所有的传说,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衍生出更多疑问。
必然有人追问,那么神从哪里来?那些变成人的动物和植物从哪里来?那些制造了人类的泥土、石头、火从哪里来?那些创造了这些故事的人从哪里来?所有传说和随之而来的问题蜂聚在一起,瞬间指向了另一个故事: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
为了彻底弄清这个问题,永久摆脱那车轱辘辩解,今天我要让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见证那个天然存在的答案。
以两种形式存活
每个人都以两种形式存活。
一种形式中我们和动物、植物没有区别,当我们去世,会化成泥土、归于尘埃;另一种形式是在故事里。故事里的人类是一种符号,可以是中文、英文,可以是世界上所有的文字符号或图形。这些文字符号和图形诞生的瞬间,人类就诞生了。
人类用符号认识万物,让恐龙回到恐龙,鸟回到鸟,鱼成为鱼,花草树木只是花草树木,岩石和泥土在地质轮回中相克相生,让人类成为人类。人类用符号定义日月星辰、天地万物,用符号推算宇宙的起点、地球的板块的演化,生命起源物种灭绝、恒星塌缩超星崛起,最后用这些文字符号或图形定义了人类。
我们用文字图形和符号交流思想、表达情感,把它们汇总到一块形成文章、书籍、音乐或美术作品供更多人阅读、聆听、欣赏。我们无需见面,写作和阅读帮我们实现了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鼓励、相互温暖、相互指正、相互帮扶,让我们看到没有去过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知道已经灭失的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情,预判未来即将产生的奇迹。
这些符号巧妙转换,让不同种族、语系的我们相互融通,帮助我们清醒地知道成为人类后的我们和天地万物依然血脉相连。我们依靠这些被我们创造的符号的力量从动植物中脱颖而出、从尘埃和泥土中鲜活萌芽、茁壮成长、蔚然成林,源于自然,归于自然。
没有翅膀的我们因此飞得比鸟更快、更高;没有腮的我们因此比鱼游得更远、潜得更深;我们因此抵达别的星球,隔着渺远的太空掌控黑暗中发生的一切,精确获知某一颗流星何时从天际划过,抓准时机许下一个无人知晓的心愿。
那些充斥在神话和幻想小说里的各种神秘咒语,只在想象中产生作用,唯一能在现实中发力的,恰恰是我们眼前这些文字符号和图案,赋予肉体凡胎的我们神性。读懂、研究并发展这些文字符号和图案,你会明白,那颗消失在黑暗里的流星其实落在了你的心底,变成了一粒种子。
以故事区分你和别人
故事总是虚构的。诞生于故事的人类自然也是虚构的。
人类出生时只出生了一半,有些人一辈子只活了这一半。若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定要在庸常现实之外构建另一个自己,勇敢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坚定地培育那颗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出另一半。
那是一个讲卫生、爱美、懂礼貌、好开玩笑、沉默机警、自尊自谦自强自信、热心融入人群又敢于保持独立,喜欢歌唱、热爱舞蹈,痴迷于未知世界、科学探索,向往高山大海、迷恋山川湖泊,喜欢运动、敢于挑战极限、立志成为世界冠军的人,衣食住行之外驰骋着一颗自由的心灵。
虚构中的形象是一盏明灯,雕塑家完成了设计草图,此后有限的岁月,愿你风雨兼程、无怨无悔,执着地遵循内心的驱动,一笔一画地描绘,一锤子一斧头地雕琢,一处处精心修正,让脑海里孕育的那个形象血肉丰满、跃然纸上。
从草图到雕塑,每一步都离不开阅读,离不开那些科学符号,音乐符号和美术图案的慰藉、启迪、引导和烛照,积累到一定程度,融入独立思考,开启宁可失败也绝不重复他人的卓绝跋涉,做自己人生的编剧、导演和主角,把自己塑造成自己,而不是随波逐流,把自己活成别人。
当你如愿成为一个有灵魂的科学家、工程师、作家、记者、医生、航天员、巧克力大师、旅行家、卡车司机,你会惊喜地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人们以这个故事区分你和别人,更多人因而确信存在这样一个真理:
人类诞生于一个故事。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8期第7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减少城市环境中的夜间光照,能使人类健康和社会受益 | 社会科学报
数据记忆可能重塑人类本质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