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史中,中央政权长期受外来因素侵扰已成常态,而这其中最致命的威胁就是来自于边疆的侵袭。长期处于中原地带的政权,容易在飞速发展的经济中沉沦,而马背上征战四方的汉子却是愈加骁勇善战。在中国古代,对待边疆的政策五花八门,强势的如汉武帝寸土不让,懦弱的如宋高宗避而不争皆属常见。当然,几千年来还有一种对待外来侵扰的方式——“和亲”,看上去是退而求其次的为了片刻安宁,但很多人却玩到了一定的新高度,比如说唐太宗。
与突厥人结下了梁子归顺大唐
薛延陀对自己的实力清楚,他们并没有反抗东突厥的能力与勇气,但是同样受困扰的大唐却是天赐良机。薛延陀可汗夷男与唐朝取得联系,归顺大唐,希望能够在双方努力之下共同对抗强大的突厥。为表诚意,唐太宗将夷男册封为珍珠毗伽可汗。得到了册封意味着有了强大的后盾,夷男欢喜的同时,对草原内部宣布成立了薛延陀汗国。鉴于大唐威严,各部落纷纷归顺,短时间内竟然做到了与颉利可汗分庭抗礼。
想和唐朝扳手腕的薛延陀国
东突厥灭亡,划归唐朝部分仍需管辖。强迁并不实际,但怀柔政策恰到好处。630年,李世民在漠南设置都护府加强管理,而任用的人员就是东突厥旧部首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李思摩(阿史那思摩)。在639年,李世民遣李思摩降部渡过黄河,返回曾经的旧土,这一行为直接引发了唐朝与薛延陀的矛盾。李世民对薛延陀宣称战争已过去多年,东突厥地区生活水平有所改善,理应恢复部分首领加以管理。但薛延陀对这样的诏书只能看到“牵制”二字,而唐朝在薛延陀的行为中只能看到“反抗”二字。
一场宏大的“骗婚”行动
唐薛双方的关系建立在共同的利益之上,而这种关系在失去共同敌人的那一刻已经破裂。大唐助力李思摩时,薛延陀损失惨重,为了避免步入东突厥的后尘,竟想到了“和亲”的方式。642年,可汗夷男向大唐敬献了一封信函,希望能够通过和亲的方式迎娶唐朝公主。此时的夷男在权威的压力下自然是真情实意,但百废待兴的大唐又何曾不想平息战火。所以双方得出一致结论——和亲可行。
杀一儆百,十一国归顺
薛延陀在失去大唐的扶持之下变得岌岌可危,内部矛盾重重。645年,夷男去世,争夺汗位兄弟相残的事情再度发生,拔灼以兄弟突利之死为代价登顶,自立为多弥可汗。多弥可汗为人暴虐,对前朝功之臣进行清洗,恐惧氛围弥漫整个部落。646年,在唐朝的支持下,回纥、同罗部杀死了多弥可汗,薛延陀迅速寻找接班人。唐朝并未给他喘息的机会,7月时李勣帅兵亲往,新即位可汗咄摩支投降,薛延陀彻底灭亡。
在薛延陀崛起时,唐朝加大扶持,形成围攻之势对抗突厥。部落间矛盾被合理利用,效果显著,增加了唐朝边境的安宁。只可惜,突厥覆灭的结果并没能使薛延陀看清形势,三番五次试图挑战唐朝权威,扩大版图,最终的结果以灭亡告终。唐太宗的一次“骗婚”,换来了北方及东北地区11个部落归顺,从此边境安宁数十年。
结语
李世民顺应天时地利,在部落臣服后,并没有强制推行汉文化,而是十分尊重民族风俗,加大民族间交流,同时也使少数民族地区迎来了上千年文化的巅峰期,这对边疆长久稳固意义重大。时势造英雄,除了稳固边疆,李世民在政治、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将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顶峰,建立了大唐的盛世——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