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吃葡萄不吐葡萄皮”成为热梗,不仅如此,由此衍生的“吃西瓜不扔西瓜皮”也被人们熟知。其实,对于吃葡萄要不要吐葡萄皮,这个事情需要辩证地看,虽然葡萄皮的营养很丰富,但是它的口感以及卫生方面,值得深思。而吃西瓜要不要扔西瓜皮,也同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西瓜皮与葡萄皮可不是一个概念,无论是口感上还是卫生上,西瓜皮都有优势,不仅如此,西瓜皮在中医的概念里,还是一味养生治病的良药。
要提到西瓜皮,还得说到西瓜。对于西瓜的入药记载,我们从《本草纲目》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从《本草纲目》中得知,西瓜的药用记载始于元代医学家吴瑞的《日用本草》。对于西瓜瓤的药用功效,《本草纲目》中分别记载了元代医学家吴瑞所说的“消烦止渴,解暑热”;元代医学家朱丹溪所说的“含汁,治口疮”;明代医学家汪颖所说的“疗喉痹”;明代医学家宁原所说的“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但是李时珍本人对于西瓜瓤的作用并没有给出意见。
对于西瓜瓤的药用功效,《本草纲目》中引用了明代医家汪颖的话说,“西瓜性寒解热,有天生白虎汤之号”,但是“不宜多食”。对于明代医家汪颖所说的西瓜瓤“不宜多食”的表述,李时珍指出,“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不难看出,李时珍认为,西瓜瓤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是也不能过量食用。
对于西瓜入药,其实在清代的《疡医大全》中,记载了西瓜霜,可以用来治疗“咽喉口齿双蛾喉痹”。而西瓜霜的制备,是用大黄泥钵一个,选一个跟钵大小差不多的西瓜,将西瓜切开一个盖子,把芒硝装入瓜内,然后用切开的西瓜盖盖上,再用竹签把切口扦定,再用一个与西瓜大小的黄泥钵合上,外面用皮纸条和泥巴将切口的缝封固,放到阴凉的地方几天,过一段时间之后,西瓜外就会出现一些白色的霜,把这个霜刮下来收好,就是西瓜霜。自此之后,西瓜霜治疗咽喉疾病就正式拉开了帷幕。不过西瓜霜是整个西瓜的衍生品,这也是西瓜在入药使用的一个新路径。
在《本草纲目》中对于西瓜的药用记载,除了西瓜瓤,还有西瓜皮和西瓜子,对于西瓜子,《本草纲目》没有太多描述,不过对于西瓜皮,却是引用了元代医学家朱丹溪的治验,“口、舌、唇内生疮,烧研噙之”。同时还收录了两个有关西瓜皮的附方,一个是《摄生众妙方》中的,用西瓜青皮阴干为末,盐酒调服三钱,用于治疗“闪挫腰痛”;另一个是《事林广记》中的,用西瓜皮煎汤,可缓解“食瓜过伤”。不过从这个记载来看,西瓜皮在当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明代四大本草中,《本草蒙筌》和《本草经疏》中都没有西瓜的记载,除了《本草纲目》之外,《本草汇言》也有记载,不过大部分是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唯独记载了两个治病方,是《本草纲目》没有记载的,一个是治疗“阳明热甚,舌燥烦渴”,或“神情昏冒不寐,语言懒出”,“用好红瓤西瓜,剖开取汁一碗,徐徐饮之即安”;另一个是治疗“牙疼”的方子,用“经霜西瓜皮,烧灰敷患处牙缝内”。综合《本草纲目》《本草汇言》和《疡医大全》,西瓜可以入药的部分主要有西瓜瓤、西瓜皮、西瓜子和西瓜霜,堪称浑身是宝。
通过对西瓜与西瓜皮的本草考证,不难发现,西瓜与西瓜皮都可以入药,而且从本草文献的角度来看,似乎对西瓜的论述更多一些,然而,从浩如烟海的中医方剂里来看的话,反而西瓜翠衣的入药更为知名一些。比如清代名医吴鞠通的清络饮(鲜荷叶边,鲜银花,西瓜翠衣等),清代名医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石斛、麦冬、西瓜翠衣等),以及清代叶天士的治暑瘵重证方(西瓜翠衣、竹叶心、青荷叶汁等)。而清代医家薛生白治疗湿热致呕病症时,用到了“西瓜汁、金汁、鲜生地汁、甘蔗汁等”,但却没有用到西瓜翠衣。
从明代医家汪颖说西瓜“有天生白虎汤之号”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瓜在临床运用中也不是特别普遍,但是随着温病学说的兴起,尤其是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症指南医案》中,记载了多个使用西瓜翠衣的病案,再加上继叶天士之后的吴鞠通、王孟英,所创的清络饮和清暑益气汤让西瓜翠衣的地位水涨船高。这也充分说明西瓜皮,的确不是毫无用处的“废物”,而且能够被温病四大家的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三位医家运用,可见其必有可行之处。
对于西瓜翠衣来说,药典和中药学对它没有一直收录,这也使得西瓜翠衣在现代临床中的使用频率不高。对于西瓜翠衣的临床作用,也不能完全靠着《本草纲目》的记载。西瓜翠衣别名西瓜青、西瓜翠,可以入药,中医认为,西瓜翠衣性凉,味甘,无毒,入脾胃二经,可治疗暑热烦渴、小便短少、水肿、口舌生疮等病症,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良药[1]。
虽然西瓜翠衣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频率不高,但是并不代表对西瓜翠衣就没有进行过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认为,西瓜皮是理想的利尿剂,对肾炎水肿、糖尿病、黄疸的治疗有效,同时还有解酒毒的作用[2]。另外,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西瓜翠衣具有降血糖、防治糖尿病,抗衰老、抗氧化,修复皮肤屏障,抗炎、止痛等药理作用[3]。不难看出,西瓜翠衣的确有着不俗的药用功效,但仍有更多空间尚待开启。
结合古代本草文献和现代药理研究,不难发现,西瓜翠衣的确有着良好的临床用途,而且在中医经典名方清络饮和王氏清暑益气汤中有占有一席之地。只不过在现代临床中,西瓜翠衣的研究和应用太少了,对它潜藏的更多作用,没有得到合理的发挥。由于西瓜翠衣的历代本草记载的比较单薄,对于西瓜翠衣更多临床妙用,亟待现代药理和实验研究去探索和发现。也希望在未来,西瓜翠衣在中医临床的应用中,有更多的空间。
总体来说,虽然“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可能存在诸多不可取的地方,但是对于“吃西瓜不扔西瓜皮”的说法值得重视。当然,西瓜翠衣除了具有药用价值之外,其实还有养生价值和食用价值,比如脆炒西瓜翠衣、凉拌西瓜翠衣、西瓜皮肉馅、西瓜皮肉汤、腌蒸西瓜翠衣、西瓜皮蜜饯[4]等。如此说来,一块小小的西瓜皮,却有着这么多奇妙的用途,要是把它当垃圾丢掉了,还真是有些浪费了。
参考文献
[1]李心平,刘帅.西瓜翠衣也入药[J].中老年保健,2010,(7):27-28.
[2]温长路.废物不废的西瓜皮[J].家庭中医药,2021,(7):6-7.
[3]周艺璇.西瓜翠衣的营养保健成分及药用价值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2022,28(8):51-53+57.
[4]梁秋湄.西瓜翠衣食法六例[J].农村新技术,1994,(6):56.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