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明.《平妖传》
古语有云: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意思是人们最终都要回归自己的故乡,最终都要在自己出生的地方实现魂归故里,入土为安。尽管叶落归根是人们对于思乡情怀和回乡目标的一种叙述,但其实更像是入土为安的前奏。很多在外面奋斗了一辈子的人,到了自己六七十岁的时候,都会选择回到家乡,觉得即便是要死也要死在自己个老家,这才算是真正的叶落归根。然而列宁却并没有得到入土为安的待遇,没有实现叶落归根的理想。
列宁是苏联时期非常伟大的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造诣非常之高深,影响着全球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他死后苏联高层决意留下他的遗体,让人观瞻,以表尊敬。然而由于当时的防腐技术并不发达,所以到现在为止,列宁的遗体只保存了原来的10%,现在俄罗斯仍然在花巨资来保证这10%的尸体的留存。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因为列宁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主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俄罗斯的代表伟人之一,所以迄今为止,俄罗斯仍然愿意花巨款保住这10%的尸体。
一、列宁催生社会主义国家
众所周知,列宁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他是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的无产阶级导师与精神领袖,同时他也是20世纪最为有影响力的一个人物。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了俄国的十月革命,世界上首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成功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也因此而登上了国际舞台,后来列宁还起草了告俄国公民书,宣布政权转入了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意义十分重大。
1918年2月,德国的军队向俄国进行攻击,苏维埃政权面临结题的风险,为了能够巩固危在旦夕的苏维埃政权,列宁选择同俄国签订合约并起草了相关的文件。
该文件的签订使得苏联在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没有特别被动,列宁在其中起了相当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他死后,他便成为了前苏联乃至后来的俄罗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虽说很多人譬如丘吉尔对他有一定的偏见,可是仍然无法改变他在俄国人心中的神圣地位。
二、影响巨大遗体得以重视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列宁的诞生虽然拯救了俄国人民,但是也让俄国人民在泥潭当中挣扎的时间更久,然而列宁的死亡对于俄国民众来说更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可见他对于列宁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既说出了正面也说出了反面。斯大林对于列宁本人是相当认同的,认为列宁无论是在演说当中的逻辑还是他的精神都是万能的。他甚至将列宁与彼得大帝进行对比,认为彼得大帝仅为沧海一粟,而列宁则是整片大海。
一个人能够得到全国人民乃至其他国家的首相的议论,就足以见得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否则是不可能被世界的人都知道,列宁由于自己贡献突出,拥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所以他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重视。在他死后遗体的处理方式也比较特别。在1924年54岁的列宁因病去世,
对苏联来说他们的主心骨险些坍塌,所以在他去世的那一天,列宁的追随者们为了能够再一次看到列宁的遗容,直接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去哀悼他。
三、遗体处理方式与众不同
由于列宁得到了国民乃至世界的认可,所以当时苏联的高层觉得列宁是代表整个国家的一个象征,所以他的尸体不应该下葬,而应该保存下来让苏联人民能够一直见证列宁的伟大容颜,同时也能够让列宁亲眼看着苏联的发展。虽说他们的本意非常好,可是当时的保存技术并不是特别高超导致到现在为止列宁的遗体在经过百年时光的摧残之后,只剩下了10%左右。
尽管遗体所剩不多,可是俄罗斯现在的政府仍然会坚持每年花费上百万美元来保证残存下来的遗体的完好,说到底就是俄罗斯人民一直认同列宁的地位和存在,所以才会不惜重金去维持这残存的尸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这种行为其实是不够理智的,毕竟一个肉体终究会腐烂,只要后世能够铭记他的丰功伟绩即可,无需保留残存的尸体来表达敬仰。可是俄罗斯政府却仍然在坚持,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事实上列宁如果出生的时间稍微晚一些,苏联的防腐技术相信就会得到提升,他的遗体也就能够得到更加完好的保存了。
列宁的遗体之所以会只剩10%,除了由于当年苏联的防腐技术不到位以外,还有另外两个原因,第一是当时二战爆发,使唤列宁的遗体保存成为了被迫停止的一个项目,在此期间他的尸体大面积腐烂,再一次进行保护时,便需要将腐烂的部分切除掉。第2个原因是由于当时对于腐烂区域的处理和蔓延,没有太好的方法只能用手术刀切除。但无论怎么样,这都是俄罗斯政府和民众的一番心意,是对列宁的敬仰和怀念。
结语:
如今人们所看到的列宁的遗体其实已经不是列宁本人了,因为他的尸体经过了太久的腐蚀和处理,现在已经有些变质,可是尽管很多国家对俄罗斯的这种举措持有怀疑态度,俄罗斯仍然在坚持着自己的做法。
他们其实是对前苏联有着特殊的情怀,而列宁又恰好是苏联一个比较具有象征性意义的人物,再加之列宁的精神本来就对世界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俄罗斯到现在为止都不愿意放弃对列宁尸体的保养。
然而在我国人民的传统观念之中,入土为安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精神只要能够代代相传,影响全球就已经非常伟大了,无需留着遗体供人们瞻仰了,毕竟精神上的财富才是真正的不会腐朽的财富。
参考文献:《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