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敢:我与王季思先生

2023-04-09   古代小说网

原标题:吴敢:我与王季思先生

1982年7月,我从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今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毕业。8月,国家决定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吴奔星师要我着手准备报考。

中山大学研招办信函

我收到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的研招办5份招生简章,专业比较接近的是中山大学和扬州师范学院。

中山大学的导师为王起(王季思)先生,招收专业为中国各体文学,研究方向为中国戏曲史;扬州师范学院的导师为任中敏(任二北)先生,招收专业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为隋唐燕乐。这是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王季思先生、任中敏先生为中山大学、扬州师范学院文科挣得了荣誉。

遗憾的是,这两个学校都要求外语考英语或日语,我外语学的是俄语,因此没能报考。虽然我没有忝列其门下,对后来号称吴梅学派的中国古代戏曲研究派系脉络却有了一番了解。

中山大学招生简章

接着我到徐州市文化局工作,就没能再做努力争取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没有在职学位制度)。

1985年4月12—17日,“中国古代戏曲学术讨论会”在郑州市召开,与会人员150多人,提交论文92篇,会议围绕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和作家作品、古代戏曲理论、古代戏曲古为今用与推陈出新、古代戏曲研究方法等议题展开。

4月12日下午,会议开幕,邓绍基主持,胡世厚(河南省社科院副主席)介绍筹备情况,王季思、张庚等先后讲话,吴小如、李修生作大会发言。在开幕式上还宣读了孙楷第、钱南扬、任中敏的贺信。赵景深原本与会,但于1985年1月7日逝世,开幕式给予默悼。

1985年4月16日全国首届古典戏曲学术讨论会合影于郑州

4月16日上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成立大会召开,王季思、赵景深当选为会长,因赵景深先生已经辞世,王季思先生便是唯一的会长。学会顾问是王昆仑、任中敏、钱南扬、孙楷第、吴晓铃、张庚、郭汉城。副会长是徐朔方、邓绍基、章培恒、胡世厚。

可以看出,吴梅学派与前海学派占有重要位置,起到关键作用。

1984年4月在河南省洛阳市召开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时,与会相关人员动议筹备古代戏曲会议并同期成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中文系、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联合成立了筹备组。

一年以后,会议如期召开。那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学界领头人捷足先登的时代,王季思、张庚、胡世厚等就是这样的领导人。

王季思先生

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与稍后成立的以张庚先生为会长的中国戏曲学会是中国戏剧界最主要的两个群众团体,它们在古代戏曲研究领域和当代文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其开创意义,已由延续至今的学会年会、名目繁多的戏剧活动以及数以万计的研究成果、数以千计的各类汇演所证实。

我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刘辉兄住紫荆山宾馆一个标准间,刘辉当选为理事,又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的责编,而王季思先生是该书副主编,他们过从甚密,也算是有师生之谊。

会间,刘辉兄带我拜访了一次王季思先生。王先生很平易近人,对后生寄予希望,勉励我们助力戏曲研究。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面对面见到王季思先生,述说了没有投其门下的遗憾,王先生说刚才刘辉不是介绍了你在小说戏曲方面的起步吗,只要刻苦实干,在哪里都能做出成绩。

王季思校注本《西厢记》

中国戏曲学会1985年10月经文化部批准,1987年4月28日在北京成立,会长:张庚,副会长:郭汉城、刘厚生、赵寻、冯其庸、袁雪芬、徐朔方、薛若琳、俞琳、马少波、徐晓钟、陈恭敏,王季思、任中敏、王朝闻、阿甲、张君秋、英若诚、俞振飞、曹禺等为顾问。一个任会长,另一个就任顾问,王季思和张庚可为现当代戏曲界的代表。

1988年6月14—17日中国戏曲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扩大会在徐州召开。会议由徐州市文化局承办,我时任徐州市文化局局长,很希望能为戏曲界名流和前辈服务,张庚、郭汉城先生等出席(参见附件4),遗憾的是王季思先生没有与会。

1988年6月14日中国戏曲学会首次常务理事会专场演出合影于徐州

1999年9月13—16日,“世纪之交中国古代戏曲与古代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广州市中山大学与东莞市常平镇召开,时王季思先生已经仙游三年。

王季思主编、中山大学戏曲学科全员辑校的《全元戏曲》1999年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会实为其首发式。我发言的题目是《全元戏曲·赵氏孤儿记辑校商榷》,《赵氏孤儿剧目研究》是我的硕士论文,自认有实力,有点不合时宜,遭到黄仕忠等师友再商榷。

1999年9月15日与吴新雷、齐森华、黄天骥、卜键、黄仕忠、杨胜生于广州虎门

徐朔方先生在《论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的创作年代》(载《说戏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一版)“后记”中说:

王季思老师逝世已久,我虽还视息人间,但也垂垂老矣。王老师生前对我奖掖有加,而这篇文章不得不一再批评他的《西厢记》作者的时代说。这也许可以说是学习他对业师陈中凡先生的批评。现在虽然已经不可能向他请教了,我想他的在天之灵,如同他生前一样包容广大,一定不会认为我是忤逆。……研究古代戏曲,要跳出王国维的框框,同样需要跳出《录鬼簿》的框框。

徐先生以学问为生,以读书为乐,不囿于前贤,不困于师长,深得王季思先生真传,我的发言也是效法徐先生,追仿王先生云耳。

2006年3月24—27日,“纪念王季思、董每戡百年诞辰暨中国传统戏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2006年3月26日广州古代戏曲会与邓绍基、胡世厚合影

25日上午,开幕、合影后举行分会场会议,第一分会场为戏曲学术史与戏曲文献专题,郑元祉、黄仕忠主持;第二分会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戏专题,曾永义、康保成主持;第三分会场为王季思、董每戡教授追思会,苏寰中、吴国钦主持。我发言的题目是《说尾声》,系康保成兄用意安排,盖我发言为会议最后一个也。

吴敢

2022年12月10日于彭城敏宝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