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鹏军:国际汉语学论纲

2024-05-15   古代小说网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形成与发展、成长和进步,甚至冷落与低回、停滞和倒退,都往往与一定时期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冷热起伏、兴衰隆替、阴雨晦明密切相关。或者准确地说,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情况,实际上就是一定时期国家状况与处境、文化格局与气象的一种反映或表现。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

一般所说的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或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学科领域,自然也不能例外。而且,由于该学科领域的独特内涵、特殊性质和特殊地位,使之具有了某种更加敏感、颇为微妙、不易说清道明的神秘色彩。

随着近四十多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教育学术的建设,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领域也迎来了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由一个迫于急需而匆促起步、由其他专业临时转换而来的教师及其他人员组成的教学部门或领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学科性质的新兴学科、综合学科,后来甚至被誉为“朝阳学科”,在本领域及相关领域产生了日益广泛的海内外影响。

与此同时,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壮大、稳步提升,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变化、优化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本学科领域及相关领域发生的多种明显变化、产生的频繁调整和转换,都对本学科领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也提出了更加高远的期待。

一、学科名称与学术定位的尴尬

虽然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后期开始的来华西方传教士的汉语学习、教学与中国经典翻译活动,也可以说渊源有自、源远流长;也有的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早期中国留学生、学者及其他知识人士在外国的汉语教学、研究活动纳入对外汉语教学的范围,也不能说是生搬硬套、强人所难,但是必须承认,严格意义上的对外汉语教学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走上了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迅速变革、高速发展道路之后才正式开始的,它仍然是一个幼稚、年轻、亟待建设发展、走向成熟的后起学科领域,是一个弱小、单薄、急需丰富内涵、自我完善的新兴学术领域。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

非常明显,假如没有教育振兴、文化复兴、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时代主题,对外汉语教学是不可能得到正式建设和持续发展的,也不可能走上一条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自立到自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建设发展道路。同样,新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建设发展目标,必然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更加高远的要求和期待。

与历史长久、基础雄厚、比较成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相比,对外汉语教学的确是一个后起、新兴、薄弱、边缘的学科领域,这是必须直接面对、清醒认识的现实,也是回顾反思、寻求建设发展的基点。

该学科领域的种种不准确、不明晰、不确定、不稳定现状,从其名称或命名的几度变化、至今莫衷一是的现实状况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因此,从近四十年间直到目前对外汉语学科领域的几个主要名称或命名及其变化中,可以看到其产生、存在与发展的种种内部与外部情状,尤其是可以由此认识其中存在的某些困境、问题和尴尬。

《国际汉语教育史研究》

其一,从对外汉语到汉语国际教育。

随着新时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恢复,特别是对外教育文化交流的复归,教育结构、教育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是愈来愈多的中国学生出国留学,遂有“外语热”的兴起并多年持续不减,一方面是愈来愈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过语言关”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于是便有了对外汉语的兴起。

从20世纪80年代起,最初一批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人士大多是高等院校中文学科语言学专业、尤其是现代汉语专业的教师,少部分也有相关专业的教学人员。于是形成了第一批严格意义上的对外汉语教学队伍。

起初,这批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是没有什么经验、也没有什么样版可资借鉴和参考的,经常从自己教授中国学生的经验出发,运用教授中国学生的方式、方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往往是一边摸索、一边教学,一边实践、一边总结,其间的艰难与困难不难想见。

这批大多出身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教师,大体上属于偏重语言教学特别是现代汉语教学的教学型教师,在学科归属上多属于现代汉语教研室或相近的古代汉教研室[1],应用性、实践性是其显著特色。

这一方面与20世纪80年代正处于恢复期、起步期的中国语言文学特别是汉语研究水平、当时的学术条件和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紧迫需求、工作内涵、师资队伍的具体情况直接相关。

一个相当明显的事实是,最早从汉语语言学教学与研究转向对外汉语教学、比较专门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通常不是以理论研究、基础研究见长,加之以“对外汉语教学”称呼或命名这种情况,就不能不使这批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外国留学生身上,当然也没有能力和精力进行精深的基础研究和理论探索,不得不把实践应用、实用实效置于首要位置。

《国际汉语语言学文献索引》

即便后来有的采用“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表述方式,似乎强调了“研究”的内涵,但由于学科性质、建设基础、学术水平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往往将其理解为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大体不出于教学法、课程论的范围和水平,该领域的研究水平也并未得到实质性提高。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应当引起注意并值得反思的,就是第一批对外汉语教师的外语(如英语)水平对教学活动的限制与影响。

由于20世纪50—70年代近三十年间我国高等教育中外语教育的逐渐削弱、停滞以至于中断,外语人才培养受到的冲击直接而强烈,绝大多数外语语种的教学研究人员已经到了后继无人的地步。这种情况直到80年代中期也没能得到有效的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批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不仅本身的汉语水平能力相当有限,而且外语水平和能力更加低下。

显然,这种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的存在和延续,不能不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外语运用,对教育教学工作必然带来直接而明显的限制和不利影响。特别是对于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教师外语能力的低下,不能不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实施和其他方面的语言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起步期的对外汉语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和艰难处境。

尽管最早的一批对外汉语教师虽不以学术研究见长,或主要精力、兴趣并不在于理论研究、学术探究,但这批教师在教育发展、对外交流、人才培养的急需之中大胆起步,不断尝试和探索,在逐渐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注意发挥自己的特色与优长,探索和总结教学经验,付出了艰苦而的努力,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为起步期、草创期的对外汉语教学进行了有开创意义的探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理论研究》

其二,从第二语言教学到第二汉语教学。

稍后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另一批教师是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从事对外语言教学的教师,他们从外语教学出发,进行关于汉语语言学及教学的若干学习,对汉语语言学及对外汉语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认识和把握之后,逐渐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来。

由于具有外语学科的知识背景和教学习惯,他们通常将对外汉语教学与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中的第二语言教学进行联系和类比,从中认识其相关性与相似性,寻找其中可能具有共同性和规律性,于是习惯于将对外汉语教学称之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较对外汉语教学后起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种称呼或名称的出现与运用,并不仅仅是这个教学领域名称的变化,而反映了从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角度出发,对于这个正在兴起、成长中的教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理解和学科判断,尤其是反映了外语专业出身的教学研究人员对于对外汉语学科的基本认识和把握。

从教育教学活动实施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化的情况及其反映出来的趋势是值得注意的。

一方面,原来以出身于中文专业为主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中明显存在的外语(主要是英语)基础薄弱、教学活动及其他交流中经常出现的障碍、困难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汉语学习者尤其中初级阶段的外国汉语学习者提供了极大方便、解决了学习和交流的语言工具困难,至少不至于出现缺少语言交流工具的困窘局面。

从这一角度来看,应当认为这是需求导向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一次促进,也是对外汉语教学方式、方法和课程形式的一次调整和丰富。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加入,也带来了以往表现得不突出或未曾意识到的新问题。主要体现在:

《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调查》

第一,这批教师虽然外语(主要是英语)程度较好、水平较高,但是通常没有经受过系统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训练,缺乏汉语言文字的系统知识和教学基础,因而真正的汉语修养和教学能力经常有所不足,不能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明显的局限性甚至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善于借鉴和运用外语教学中的“第二语言”理论和经验,经常性、习惯性地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方式、方法应用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活动当中,不仅教学对象(主要是中国学生、外国学生)、内容(主要是英语、汉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且饥不择食、生搬硬套地运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作法和经验,其中必然产生的差异性、不适用性和排斥性并未得到清醒而及时的认识,必然导致忽略以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为代表的西方语言与汉语的巨大差异性。

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是,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经验往往产生和应用于欧美国家和地区,其适用范围和教学对象也当然是欧美国家和地区的第二语言学习者,而属于印欧语系、拼音文字体系的英语与属于汉藏语系、表意文字体系的汉语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教学活动之间的差别必然被忽略,没有条件、也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关注和清楚的认识。

因此,可以说,假如说第一批以中文专业为主体的教师由于专业修养、语言能力的局限性,使对外汉语教学过多地偏向了汉语的应用性本身,出现了停留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环节而疏于进行基础研究和理论探索,教学活动中汉语因素较强而作为教学语言工具的外语(主要是英语)明显薄弱的状况的话;那么,以外文专业为主体的教师则使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走向了以外语(主要是英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驾驭汉语的另一种偏颇,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如汉语教学的内涵、内容和科学性、完整性都出现了明显被淡化、被削弱的趋势。

从教学探索、课堂实践和经验积累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倾向都显然各有偏颇、各有局限,都不能更好地适应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求,当然也不可能是这个新兴领域的合理局面和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