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1606年出生,原名鸿基,小字黄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榆林米脂县人。童年疾苦,食不果腹,给地主牧羊谋生,曾为银川驿卒。
能载入史册的人物,或多或少,或好或坏都干过一些有影响力的事情,李自成自然不例外,被逼起义,推翻明朝。那么李自成是英雄还是罪人一直争议不断,但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一些资料上,对李自成更多的是鄙夷嘲讽,以江湖草莽、乱世枭雄这样的口吻去评判,去探究的较多。那么,回到今天我们再来看李自成,虽然我们无法亲身感受当时李自成所处的历史现状,但我们也可以从当时大明的历史现状来推测评判。
据史记载,明朝中后期,官吏腐败、战火不断,重商风气日益浓厚,社会形势呼唤变革,人民赋役繁重,社会开始处于剧烈的变动之中,商人势力的崛起成为当时一个显著的时代特征。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秩序及贱商礼制在此时已被商人突破和逾越,整个社会自上而下充斥着重商、重财的风气。皇帝也只顾关注自己的私利和享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没了担当,军国政务的处理完全仰仗大臣,拯救社会,兼济百姓的期望都落到大臣们的身上,对当时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嘉靖至万历初的历史转折关头,内阁的崛起,虽然避免了明代因相权的缺位而造成的政治混乱和不稳定。但此时的大明经济已陷入了僵局,即使后期有张居正这样的大臣在极力挽救,但他面对的是皇室子孙,根本无法破局。所以,张居正无法推行新政,虽身居要职,但也是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眼看着财政困难日趋严重也无计可施。皇室贵族掠夺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土地的兼并使得无数农民无地耕种,成为流民。却养肥了黄宗藩族,而损失了国家的赋役收入。
朝廷国库的亏空,军费的严重不支,只能通过加税的方式来缓解开支压力,然而在国家财政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皇室贵族仍肆意挥霍,毫不收敛。农民负担不起就把目光瞄准城市的工商业者,横征暴敛。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爆发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饿死的人到处都是。人为灾害加上自然灾难,逼得无数人无路可走,于是李自成、张献忠等底层人员开始活跃在明末的历史舞台上。
可以说,李自成的崛起,并非他的能力有多强,而是当时社会阶级矛盾下的必然产物。即便没有李自成,明朝的灭亡也是必然的,是不可逆转的。即使不是李自成,也会有其他人物出现,原因很简单,依当时的形势,反抗还有一丝活路,不反抗只有死路一条。但让李自成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起义反抗对以后的影响前所未有。虽然推翻了明朝政府,然而,没有建立新政权秩序的能力,基本就是走一步算一步的情况,最终给满清铺设了入关基础。关外政权才找到机会介入,给当时汉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导致汉人统治落下神坛,才由满族人建立了清朝。诚然,拿当时的民族情怀来讲,李自成就是地地道道的民族罪人。
所以,李自成是英雄还是历史的罪人要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看待,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笔者认为当李自成奋起反抗时,在起义的这个阶段毫无疑问是人人敬仰的英雄,当他入京继位“闯王”之后,俨然就成了“乱世枭雄”。当清军入关,李自成不站在为汉民族大业而一同与吴三桂阻击清军时就成了民族的罪人。当然,时下来讲过去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也不必纠结他是英雄还是罪人,在历史的车轮中我们需要洞察的是历史告诉我们的利弊得失,而非纠结于谁是谁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