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两天刚闭幕的两会上,很多代表们也提了不少民生健康的提案,其中有一个就是#建议把洁牙纳入医保#。
关于牙科进医保的话题,民众、政府都一直在提,但洗牙又不是人人都洗,这种小事有什么入医保的必要呢?
其实这一次的出发点是助力大家迈出“护牙”第一步,做好预防,减轻后续牙齿治疗压力。
可洗一次牙又怎么能预防龋齿、掉牙等牙病呢?牙齿看起来不脏不疼不痒,为什么一定要专门去洗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能写进人大代表提案的牙齿的那些事。
一、
天天刷牙,为什么还要洗牙?
我们天天刷牙还不够么?为什么要专门去洗牙呢?
其实牙齿上的脏东西没你看起来那么简单,一般饭后2个小时不清洁牙齿,就会形成牙菌斑。
过了12小时还没清洁,牙菌斑就会继续繁殖、发酵,唾液中富含的钙、磷就会在此钙化,变厚变硬,成为牙结石。日积月累越来越厚,附着在牙齿表面、牙缝、牙龈上。
牙龈红肿、出血、口臭等,很多时候都是牙结石引起的。
而刷牙是无法清除这些顽固结石的。所以一旦形成牙结石,只能由专业医生用专门器械去除。
洗牙能用超声波产生的高频振动把牙结石击碎,再通过水雾把碎石冲下来,达到“大扫除”的效果。
那刷牙勤快点,是不是就不用担心会长牙结石了呢?
多刷牙的确可以缓解,但也不能避免。因为一些部位如牙缝,很难刷到;牙齿内侧尤其是下牙内侧又很容易被忽略。
很多人也没有用牙线、漱口水、一天刷两次牙的习惯,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牙结石,抽烟的话情况会更严重。
2017年卫计委发布的《全国第四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的牙周健康率仅为9.1%;35—44岁的居民中,口腔内牙石检出率达到了96.7%。
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每个人都有牙结石,医生也建议每年都去洗牙的原因。
不仅如此,洗牙的同时也相当于找专业医生看了一次牙,这时候有机会发现一些平时感觉不到的牙齿问题。
牙齿问题一开始是非常隐蔽的,就算已经有龋齿了,也不会感觉到疼。因为牙齿最外面那层坚硬的壳是没有神经的,只有龋齿蔓延到内部牙髓(牙神经),才会感觉到疼。
但这时候再去治疗就有些晚了,只能采取根管杀神经治疗了。
所以洗牙时医生不仅能帮助提前发现病灶,还能在洗掉牙齿表面的结石后,把问题看得更清楚。
二、
洗牙有很多坏处?是真的吗?
而关于洗牙,不管洗没洗过的人,都听过很多种说法。这些说法,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呢?
健康的牙齿本身是很牢固的,洗牙的功力根本达不到让牙缝变大、松动牙齿的程度,能洗掉的只是牙结石。
如果牙缝变大了,只是说明牙结石太多,之前都堵住了,幸亏现在来洗了。
洗完牙松动,很可能是因为之前牙就松动了,只是靠牙结石这层“水泥”撑着,牙齿稳固只是假象。
小编可以用亲身体验保证,洗牙真的没啥感觉!
不过这也看每个人的口腔情况,如果牙结石、牙病太多,清理起来的确会更费劲一点,也会感觉到疼,但这是隐藏牙病的反映,而不是洗牙本身带来的。
这些更不是逃避洗牙的理由,毕竟牙病可是会越拖越严重的啊!
牙齿一直被牙结石包裹着,很久没有接受外界的刺激,所以刚洗完会有一些敏感,但这种症状在洗牙后1周左右会消失,对牙齿本身也没有危害。
洗牙后注意暂时少吃过冷、过热、刺激性的食物,配合使用抗过敏的牙膏,可以降低这种敏感。
老一辈的确很少洗牙,但到最后基本上都会遭遇“老掉牙”,这跟没好好保护有很大关系。
实际上,年纪大功能退化并不是掉牙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没有保护好它、长时间累积的后果。
这也是世卫组织把80岁拥有20颗健康牙齿作为“牙齿健康标准”的原因之一。
如果问题严重,洗掉牙结石和色素后,牙齿看起来的确会没那么黄。
但洗牙不能让牙齿真正变白,因为健康的牙齿本身就是微黄色,明星那么白的牙基本都是做了冷光美白或者瓷贴面。
虽然两者都用到水,但是洗牙是靠超声波震掉牙齿上顽固的结石,冲牙器只能用水柱把牙缝里的脏东西呲出来。
深入了解之后,你对洗牙的很多疑问是不是也解开了呢?如果你终于下定决心想给口腔做一次大扫除,可以去洗牙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