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是一个十分谦虚的作家,然而由于他的低调和自黑,很多人误认为莫言无非是个沽名钓誉的作家,其实不然,是我们理解错误,甚至是没有看太懂莫言。
回到正题,莫言依然是我国当下炙手可热的大作家,他的地位几乎被人当作民国时期的鲁迅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莫言和贾平凹一样是个十分能写的作家,他们一写起来,动辄就是几十万字。截止目前来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一共产出了十一部长篇小说,至于短篇和中篇那更是多如牛毛。不过他的作品尽管很多,他却对一个人十分的敬佩,敬仰到了莫言甚至直接坦言:如果能写出像他那样的一部中篇,自己宁愿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那么这人到底是谁,令莫言如此敬重,他的文章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甚至为了能写出像他那样的一部中篇,莫言就不要自己的所有作品了。
其实这个人一生都未曾写过长篇小说,为此有人讽刺到他根本写不了长篇小说。我们都知道长篇小说不同于短篇,它需要大量的文学沉淀和文学思想的高度凝练,以及对长篇小说所要求的人物和事件有着高度统一的概括能力。
莫言就是这样,他觉得写长篇就像长跑一样,是一种大气力的体现,也是一个作家内心大气象、大悲悯、大起大落的把握。所以莫言不仅写了很多长篇小说,而且他自己也提倡作家写小说就要往长里写。为此莫言在他十一部长篇小说的开篇部分都会撰下《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这样的文章,里面详细讲述了莫言所认为的写长篇小说之妙。
“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种伟大文体小说的尊严。”莫言在《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中这样说过;所谓长度,自然是指小说的篇幅。没有二十万字以上,那就不叫小说(特指长篇),小说它就缺少应有的威严。
就像金钱豹,虽然勇猛,也很剽悍,但终因体形稍逊,耐力不足,难成兽中之王。
我所指的就是那种犹如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却是那些精巧的篇什所不具备的。另外常听到有人把长篇写短的呼吁,我要说:长篇就是要往长里写。当然,把长篇写长,并不是事件和数字上的累加,而是一种胸中的大气象,一种文学艺术的大营造。
也如同战争,有人指挥一个团,可能非常出色,但给他一个军,一个兵团,或许就乱了阵脚。将才就是将才,帅才就是帅才,而帅才大都不一定是从行伍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莫言还时时不忘谦虚地补充道;当然了,也不能简单地把写长篇小说的称作帅才,更不敢把写短篇小说的贬为将才。比喻都是笨拙的,请原谅。
说得很精彩,不过莫言滔滔不绝说了这么多,到了《丰乳肥臀》的时候,这可是莫言一部最引以为傲的长篇之一了,据说他在83天内就完成了这部皇皇巨著的首稿。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部小说有点虎头蛇尾,莫言自己也诚恳地站出来说,结尾有点仓促了,当然评论家和读者和他的意见一致,《丰乳肥臀》好归好,就是结局有些潦草。
好吧,善于和极力提倡写长篇的莫言也没有完全把握好长篇的精粹艺术。也就是在莫言倡导写长篇的时候,无独有偶,鲁迅先生因为没有写过长篇,从而被人质疑不会写长篇。那么莫言是怎么看待鲁迅从来不写长篇这个梗的?
其实评论界包括莫言在内,都认为鲁迅先生不写长篇,是因为他的短篇就足够精妙,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鲁迅先生只想拿匕首、投枪一般的短篇达到鞭刺的地步就足以了,完全没有必要耗费心力和时间长篇大论起来,也有人说,骂骂人就可以了,不必骂得太详细。
而且莫言也是从小读鲁迅长大的,他认为鲁迅先生的短篇短小精悍,自己也曾一度想深入超越,可是莫言将近一生的创作,也没有而且不愿从受鲁迅的影响中走出来。为此他还坦言:
愿意用自己所有的长篇小说“换”鲁迅一个短篇都换不来。莫言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我愿意用我全部作品换鲁迅的一个短篇小说:如果能写出一部类似《阿Q正传》那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会愿意把我所有的小说都不要了。”
当鲁迅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横空出世后,西方人又嗅到先生的不世之作《阿Q正传》。从此发现了中国文学的“密码”,于是瑞典汉学家斯文赫定就开始到上海勘察鲁迅先生,寄希望于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于他,可惜遭到了先生的委婉回绝。
《阿Q正传》不仅是一部让莫言为之倾倒的中篇小说,更是鲁迅先生上位世界十大文豪之列的代表作品,在讽刺人类自我沉浸的精神胜利法同时,鲁迅先生也在警醒世人要敢于正视内心真实的自己,学会勇敢的自我革新,才能不会置身于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世界里还忧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