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峥、俞泉:当代性景观中的安仁坊遗址展示馆

2023-10-07   UniDesignLab

原标题:谭峥、俞泉:当代性景观中的安仁坊遗址展示馆

转自:城市环境设计UED

复述与回望

当代性景观中的安仁坊遗址展示馆

文 / 谭峥、俞泉

摘要

因其特殊的城市中心地理位置,小雁塔历史街区承载了城市日常生活、历史遗址与历史地标的共生,这种层积式的复合城市结构是西安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重要特征。安仁坊遗址展示馆的落成不仅有助于传播安仁坊遗址的类型价值,同时也与荐福寺小雁塔联动激发城市活力。它既传达遗址本体的“历史价值”和“情感价值”,且融入当代城市的集体记忆与公共空间,实现与城市生活的融合,最终形成一种属于公众与当代的原真性。

01

遗址如何自处于当代空间?

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大部分掩埋在当代西安城市建成区之下。一度沉睡的遗址在轰鸣的城市化进程中被唤醒,并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当代城市景观中。建于早唐的小雁塔(荐福寺塔)坐落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博物院内,这座千年密檐式佛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构成了西安绵长的历史记忆。除去以小雁塔和荐福寺塔院等地上历史遗存,小雁塔片区中已发掘的遗址包括唐长安城安仁坊、第七横街及唐长安朱雀大街的部分遗存,这种历史层积式的复合城市结构体现了西安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特征。

安仁坊遗址区位图 DDB秉仁设计

小雁塔因其特殊的城市中心地理位置,承载了大量的城市生活信息和发展印记。2018年12月,西安启动了“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工程,其中包含了小雁塔古建筑群、唐文化风貌展示区、生态遗址公园和商业服务设施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综合改造工程应对了当前西安城市更新与遗址保护的关键议题,即遗址如何自处于当代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展示结构不可扰动遗址的原真与完整性,并令后者以持续被发掘的状态呈现;另一方面,遗址的发掘与展示状态需融入当代城市的公共空间系统,“明确地接近日常生活”[1]并改善片区环境,创造文化特色,实现与城市生活的融合,最终并入城市的烟火与日常。

在建成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实践中,“原真性”常常被理解为一种经过严谨考据的、由纪念物构成的绝对物理状态,被固化的“原真状态”变成了在鲜活城市生活中进行遗址展示与保护的困境。与之相对的是,城市社会学家沙拉·佐金在《裸城:原真性城市场所的生与死》中将“原真”的城市场所描述为一个社会空间,它不仅代表一种物理状态,更代表一种真实依附其上的日常生活与集体记忆。

小雁塔片区的整体氛围 是然建筑摄影

在可追忆的历史中,小雁塔已经成为生动且世俗的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今天的小雁塔区域仍然保留着当代人对周边氛围的期待,并遵循了小雁塔在西安人“集体记忆”里的存在形式,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创造出新的文化体验空间。经历综合改造后的小雁塔在西安人心中仍然是那个静谧,素雅,被众多大树包裹,隐藏在市井氛围里的城市历史地标。这种“熟悉与陌生”之间的张力给人们带来新与旧的审美拉扯。安仁坊遗址展示馆是在西安人的记忆力的拼图之上“拼贴”的新的体验,用历史的遗址为城市增添了“新的记忆”,擘画出了完整的历史图像,并丰富了小雁塔片区集体记忆的内涵。

02

遗址展示的文化生产挑战

安仁坊遗址区位图小雁塔保护规划范围图[2] DDB秉仁设计

2017年的一次考古发掘令与小雁塔一墙之隔的安仁坊遗址重现于世。本次出土的遗址包括安仁坊西南墙、宅邸、光福坊北墙、第八横街与朱雀大街街道及水沟等,是隋唐长安城宅邸遗址的首次发现。史载安仁坊院落“甲第并列、京城美之”,现世的遗址基础完整,格局与要素齐全,遗址迹象丰富,对于了解唐代宅邸遗址布局结构以及功能有重要的意义。

安仁坊宅邸遗址分布图 DDB秉仁设计

安仁坊遗址展示馆是“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工程的一部分。该项目为历史街区的现代化更新提供了一种示范:从整体规划到空间设计,系统地运用场地、建筑、结构、景观等层面的低干预手段,以重构地下遗址与地标纪念物、公共景观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安仁坊遗址展示馆的建设有助于凸显安仁坊遗址的类型价值,它与荐福寺小雁塔联动激发城市活力,赋予遗址地段新的生命力。对荐福寺及安仁坊整体环境区域的昂扬勃发、礼乐相生、兼收并蓄的文化气象的传达,将生动体现隋大兴城与唐长安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与民族气脉。

小雁塔区域及安仁坊遗址区鸟瞰分析图(左右滑动) DDB秉仁设计

安仁坊遗址展示馆首层参访流线图 DDB秉仁设计

安仁坊遗址展示馆 首层平面图 DDB秉仁设计

安仁坊遗址展示馆 二层平面图 DDB秉仁设计

安仁坊遗址展示馆 二层参访流线图 DDB秉仁设计

安仁坊遗址展示馆周边高度分析图 DDB秉仁设计

遗址天然的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欲重塑遗址的当代性与日常性,需从“遗址博物馆”这一建筑类型的原型意义去审辩。遗址展示馆既传达遗址本体的“历史价值”和“情感价值”,也是公共化遗址的观看与体验的容器。一般而言,遗址博物馆的设计应以遗址展示规划与大纲为依据,分析遗址展示馆的室内以及室外的相关展示,并综合参观顺序、观者的驻留位置、观看角度、集散空间、纪念品购物体验等多种需求,结合多样化的展示手段和方法,从总平面布局,室内外空间过度,室内空间转换、所参观流线的组织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实现令观众在参观、交流、休闲的过程中获得综合的审美与认知“遗址”的目的。我们从安仁坊遗址展示馆的独特的城市环境以及历史地位与身份出发,设计更需主动回应大众对一个公共空间的期待,研判当代文化产业的趋势,以融入网络时代的文化生产图景。

03

复述与回望——安仁坊遗址展示馆的时代性

安仁坊遗址保护展示馆与小雁塔实景图 是然建筑摄影

遗址展示馆设计的成败有赖于诉说与传达这一对行为,展示者对遗址所附着的历史的“复述”与观者对历史景象的“回望”决定了遗址展示馆空间体系与叙事场景[3]。由此,关注内容传播的有效性,是本方案尝试解决的核心问题。随着公众的文化需求格调与品味的提升,遗址博物馆由“收藏导向”逐渐转向“教育导向”以及“体验导向”,以讲故事的方式将观众的情感体验唤醒,在体验中呈现遗址的历史景象,并传达相关的价值认知。

“显-隐”空间

安仁坊遗址展示馆室外空间实景 是然建筑摄影

安仁坊遗址展示馆及所附属的安仁﹒驿馆是在安仁坊宅邸院落遗址上建立的、并对该遗址进行发掘保护研究的专门性博物馆。它包括第八横街北侧的安仁坊遗址保护展示厅与南侧的游客服务中心(安仁﹒驿馆),地上建筑高度不超过2层,总建筑面积近2万平米。安仁坊遗址展示馆需要参照“大遗址保护”、“干燥土遗址保护加固”与“博物馆建筑设计”等多项设计依据,是一个兼具复杂性与矛盾性的工程实践。

安仁·驿馆建筑实景 是然建筑摄影

安仁坊遗址展示馆与小雁塔及西安博物院分别构成对望的关系,是观看两座既有地标的绝佳处所。作为当代遗址展示空间,安仁坊遗址展示馆更是以荐福寺为中心的公共空间体系之一部分。安仁坊在城市中轴线——朱雀大街的南段,又是延续荐福寺景观序列的要素。因此,在场地设计中,设计者根据里坊棋盘式的地理坐标限定了宅邸两端的尺度,将古代坊墙、坊沟、坊院转译成当代的物质空间,尤其以错落有致但视线可及的景观墙来标识“坊墙”的历史标志物功能。遗址博物馆的屋脊线落于西安博物院檐口与小雁塔基座面的12米控制线之下,为这两座地标纪念物预留了观景通廊,又因自身的介入形成了三角形的对视关系。舒缓上升的台阶将来访者从朱雀大街通过一段坊院引入主入口,以节奏上的空白预留想象空间,将访客引入潜隐的唐代里坊空间的实境。

安仁坊遗址展示馆与小雁塔及西安博物院互相对望的关系 是然建筑摄影

安仁坊遗址展示馆里坊式参观实景 郑焰

安仁坊遗址展示馆不仅是时间的容器,而且其物质本体也是空间的主角。它将历史场景凝固于某种状态,让人们在这个空间状态里体验遗址本体与展陈空间的适配、错位与冲突。当代展陈空间的结构与场景要求难免与千年坊院的原真性保护与持续发掘相抵触,为此,设计者以人的身体维度来感知遗址的空间信息,并以唐代宅邸的体量意象组合的方式将遗址包容在大跨度空间中,构成作为遗址与作为展示厅的两种“宅邸”空间的错置。并在这“错置”的夹缝中以借景的手法与小雁塔产生空间的对话关系在具体的展陈方案中,设计者对遗址采取覆罩方式,利用可上人玻璃,对遗址进行可视性保护覆盖,人可以通过透明的步道来观察遗址。通过从不同角度的凝望,理解唐代府邸的形制与构架。

安仁坊遗址展示馆里坊式参观实景 郑焰

安仁坊遗址展示馆可上人透明步道 是然建筑摄影

为了协调大遗址保护与屋顶的完整肌理的矛盾,设计者利用大跨度的井格结构法避开遗址坑范围,在遗址上方形成良好的保护空间,并将展厅隐藏于坊院屋顶所围合的内院中。主要展厅挑高通透、采光良好,让游客能有舒适观展体验,另结合各种新技术,如扩增实境、虚拟实境、空间投影等方式,进行多元的展示活动,提高历史文化沉浸感。展示方案从唐代建筑的美学出发提取文化语素,多维度展示了唐长安城的市井生活,并引导观者从沉浸体验转向对唐文化价值与传承的深入思考,从而提升遗址展示空间的整体教育功能。

安仁坊遗址展示馆展示空间实景 郑焰

在空间序列上,安仁坊遗址展示馆将观众的体验感知的递进与观展路线紧密关联,将展览空间作为叙事的单元并承载着一定的空间功能与意义表征,设计者通过建筑空间节奏序列的变化,将诸多空间编排成一种动态的,以推动“叙事情节”的为逻辑的叙事节奏,这样的空间体验能够有效的激发遗址博物馆的空间叙事感染力,为观众展示了空间化的叙事语言。

“轻-重”构造

当代展陈空间对新构造技术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也赋予了遗址博物馆了新的衡量标准。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的应用,令遗址展示馆重获一种“未完成”的当代性。并为空间跨度、高度和品质提供更可负担的保证。

安仁坊遗址本体处于半地下的基坑中,地下空间具有对地面景观影响小、防灾能力高、室内湿热稳定性优越等优点,并对遗址环境产生的干扰较小。地下空间事实上构成了遗址博物馆的厚重基底。

小雁塔片区总平面图 DDB秉仁设计

本项目对安仁坊遗址进行整体保护,并遵循国际及国家有关遗产遗址保护的要求,在安仁坊遗址上设置保护和展示设施,保护遗址的真实和完整性。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工程主体结构采用钢结构,最大满足了遗址保护工程大跨度结构要求,通过钢框架体系的运用,不仅实现柱网布置灵活性,还可减轻结构自重,以便施工安装。结构设计也是在实现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实现工程的可逆性。

安仁坊遗址展示馆遗址展示空间 郑焰

安仁坊遗址展示馆钢结构与钛锌板屋面 是然建筑摄影

安仁坊遗址展示馆在建构的过程中需要尽量避免展陈空间与遗址本体边界的混淆。如果建筑材料与遗址本体过于接近,观看者极易产生对过去建筑形制的“误会”,从而误读了历史。因此,新材料是处理好时代性与弘扬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的媒介。从设计策略上来看,建筑选用钢结构与钛锌板屋面等材料,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保护遗址不受基础的重力挤压破坏,另一方面以一种当代的“泛中国化”建筑形象,拉开与本土历史建筑的距离,符合可识别性以及改造可逆的原则。

“虚-实”展示

在当代遗址博物馆的营造中,展示媒介的形式是保证空间质量的内在要求。安仁坊遗址展示馆的展示系统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结合跨媒介多感官交互设计和虚拟体验技术,探索遗产资源传播形式和符合受众需求的情景体验,与观者“共创”展示与观看方式。设计者利用一系列新型数字技术和叙事语言,对遗址场景的生活事件进行与之相对应的历史语境叙事,灵动逼真地还原了许多不为大众所知的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

以设计思维来整合文化遗产的形式表现与信息传达的最佳的途径是本案的突出特点,本项目将观者、遗址、媒介、空间进行主受动关系的重组,贯穿提升公众情感认知的方法,为遗址的认知制造空间的叙事。空间是建构情景必须的要素,参与者存在中,穿行其间,感知外部环境,个体情感和经验得以加强,这样内外知觉共同印证的方式有着艺术与科技的双重视角。受众在不断深入解析情景主题时,作为空间策划参与主体的策展方所隐含的思想便通过沉浸式的叙事世界得以逐步显现。

04

回响——实境与想象

小雁塔与安仁坊遗址展示馆的实景鸟瞰 是然建筑摄影

遗址展示是去挖掘一种消失的历史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根据古代的物品和遗迹去“日常化”一个神秘的过去。在遗址的发掘与复现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增加对过去的客观认知的同时,也调整着对过去主观的想象。所以,任何一个关于遗址的建筑设计都必然的需要去整理事实和想象的关系。

安仁坊遗址展示博物馆遵循了大遗址保护的三大原则。首先,经过当代城市社会学修正的“原真性”原则——完整保护安仁坊遗址片区的空间肌理与整体风貌,并将遗址展示融入日常生活,在适度开发中延续了小雁塔片区内城市的空间氛围。其次,时代性或当代性原则——保证遗址区具有生命力的重要历史遗迹与当下民众喜闻乐见的公共生活参与相结合。最后,人性化原则——以人的身体感知为出发点,沉浸式地展示和利用空间,并调动人们的全感官体验以实现文化与价值的传递。

安仁坊的遗址保护与城市更新模式为当代历史博物馆的形式语库带来新的语素。当下多数历史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往往以时间主线贯穿展品,以凝视人类文明演进的他者视角铺陈线性逻辑下的展览,注重藏品的收藏和研究,而忽视人们对历史陈迹的此时此刻的实境想象与角色代入。这样的展览难免拒人于千里之外,无法适应数字媒介时代的当代观展者的诉求。信息与智能时代的博物馆的设计评价不再仅仅是以展品数量,文物价值,展览面积,观众数量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而是以价值与情绪传播的效率作为核心目标。具体而言,观众体验的愉悦、驻留时间的长短、重复访问的次数、观众参与的深浅都可作为评价指标。社交媒体上的体验与反馈作为大众的一种声音,也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公众对于遗址博物馆的期待。

小雁塔与安仁坊遗址展示馆的实景鸟瞰 郑焰

遗址保护工程并非树立一个城市纪念物,而必须以大众的喜闻乐见为检验标准,为服务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最终归依。投入运营后,安仁坊遗址展示馆及安仁﹒驿馆在线上线下的热度展示了社会对这一规划设计理念的认可。遗址与公共生活高度的结合是遗址保护事业的终极目标,同时也将为物质历史在当下城市生活中的永续更新设定范式。

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曾道:“历史在它传统的形式中,不延续的状态即是给定的也是不可想象的。[4]”在这样的条件下往往承载历史的“文本”起到了将现代人与过去建立联系的作用。在这里,遗址博物馆建筑承担了这一职责,它将片段的历史遗址与整体的历史叙事之间建立了联系,让观者可以跟随博物馆的叙事和空间结构在遗址和历史之间转换注意力。通过构建多维度的历史信息和遗址现场的调配,共同编织出来一张故事矩阵。建筑在这里用“文字之外”的方式描述场地内的可能性,将碎片与整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轻松惬意的体现给参观者。

05

文章内容标注

[1]列斐伏尔对剧作家布莱希特关于“史诗剧场”的解读:一个将表演和诗意,快速并且刻意地,拉近日常生活的剧场。

[2] 依据《小雁塔保护规划》对安仁坊宅邸遗址建设。遗址保护展示厅进行保护展示。隋唐大兴长安城安仁坊里坊空间、格局及内涵,第八横街结合游客服务入口,旅游服务等功能、设置游客服务中心与第八横街展示区,占地约12600平方米。参考《唐长安城勘测复原图》,项目用地大致位于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与第八横街交汇处,为隋唐长安城遗址潜在埋藏区,涉及朱雀大街、第八横街、安仁坊西南隅、光福坊西北隅等遗址。

[3]关于叙事的解释在《叙事的虚构性》中说到:关于叙事的答案非常简单;我希望它不至于过于保守。它来自这个词的词源的字面意思,它的词根是gna,出现在拉丁文、希腊文和梵文中,包含“认知、已知、可知”三种含义。

[4]在《知识考古学中》中,福柯分析了考古学需要建立完整的叙事和每一次考古发现都会间接打断完整叙事这一现象。

06

参考文献

【1】隋唐长安里坊荐福寺小雁塔文史宝典编委会. 隋唐长安里坊荐福寺小雁塔文史宝典[M].西安出版社,2016.

【2】ICOMOS.威尼斯宪章1964; ICOMOS: 法国巴黎, 1964.

【3】 Henri Lefebvre. John Moore (translator).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VOLUME I [M]. London. Verso. 1991. 14

【4】ICOMOS.关于真实性的奈良文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法国巴黎,1994年。

【5】(美)莎伦·佐金著;丘兆达,刘蔚译,《裸城:原真性城市场所的生与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WHC.19/01-10 July 2019);UNECO:巴黎, 法国,2019。

【7】何文轩,贺从容.唐长安城安仁坊内建筑格局分析[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8,(1): 175-198

【8】杨盾.唐长安城安仁坊及相关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9】[美] 海登·怀特 著[美] 罗伯特·多兰 编 马丽莉 马云 孙晶妹 译,叙事的虚构性有关历史、文学和理论的论文(1957-2007),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当代文学理论系列从书主编 张一兵副主编 周宪 周晓虹

【10】Boccardi, G. 遗产背景下的真实性:超越奈良文件的反思。Hist.Environ.Polic Pract.2019,10

【11】McGregor, S.L.; Murnane, J.A. 范例、方法和手段:消费者学术研究中的知识完整性.J..2010, 34, 419-427.

【12】张新军,数字时代的叙事学—玛丽-劳尔.瑞安叙述理论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

【13】Michel Foucault. The archeology of knowledge. [M] London. Routledge. 2002: 9.

注:保护规划资料及考古资料出自2018年8月29日《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一期项目考古发掘工作报告》、《小雁塔保护规划》(2020~2035)

作者介绍:

谭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俞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项目信息 PROJECT INFO

/

建筑方案设计:上海秉仁建筑师事务所(普通合伙)

建筑施工图单位:上海颐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WJID维几设计

/

全文刊登于《城市 环境 设计》(UED)145期 JKMM专辑

撰文 | 谭峥 俞泉

编辑 | 胡博雅 袁艺

龚耕:成为澳洲知名事务所DCM合伙人,如何打破建筑师职业“天花板”?

赖永康:与村民一起,开辟一块乡村社区共建试验田

李卉&高静华:折叠重庆,“盲盒”城市里的“你、我、它”

大院建筑师:老工业城区的理性与浪漫

乡村重建者:在“空间事件堆里”深入真正的文化和生命处境

孟建民:从山海之间到未来之上,秦皇岛将成为渤海湾的一颗璀璨明珠 | CBC大师邀请赛

潘晖:从设计实践到教学,坚持概念先行与空间创新

景轩:有别于部分高周转追求短期效益的效果图团队,我们坚持静下心来去反复雕琢每处细节

杨俊宴:数字化城市设计七问

刘伟 丨热爱前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们如何成为机电设计的口碑标杆

张利:北京2022年冬奥会背后的设计故事

刘可南:在反复试错中,探索“竹建”的可能

张广汉: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水雁飞:透明的切片

杨濛(西安):在形式给赋之外,建筑设计仍有许多重要的工作内容

吕品晶:以系统的思考介入乡村建设,以创新的理念表达乡村迭代 / 霍普杯解题

张之杨:始终保持高度独立性的先锋者

张一戈:设计与运营总打架,打着打着……结婚了!

孙树瓅:“锱铢必较”应是建筑师的工作态度

谷尻诚:从狗窝到大厦都可以

森惠吾 张婕:一场和中日建筑CP的聊天记录-探访“正青年建筑师”陌至建筑

罗鑫:波尔多建筑学院毕业,法国“景观无国界”协会创始人,巴黎ATELIER PHILEAS 建筑事务所项目总监,创办月球漫步建筑

Anna Andronova 孙立东:当XPS 17遇上建筑设计-Dell采访青年建筑师

张子岳 袁烨:一次豆瓣建筑友邻的线下聚会-探访“正青年建筑师”热气建筑

郭骏:艺术是人与自然之间最直接的媒介

Richard Paul:顶级高技派事务所的中国实践 | 专访RSHP合伙人

洪人杰 KulthidaSongkittipakdee:泰国明星建筑师为何走入贫民窟,寻找东方“错”意境?

唐康硕 张淼:聚焦个体觉醒,向多维探索理想居住模式的“无名”侠侣

杜坚:我眼中的建筑师——从甲方角度看建筑师的价值与局限

刘羿: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第一个靠讲故事获奖的中国建筑师

孙树栎:海归独立建筑师单挑大公司,打破传统做商业设计

戴珊:驻场建筑师谈“一专一村”如何打造农村夯土农宅更新

Anna:论一名建筑学大触的自我修养,俄罗斯小姐姐带你走进建筑绘画的世界

刘钰:移动空间,时代科技,新锐建筑师谈建筑产品化的探索

周隽罡:把设计做好,代表中国公司手撕各路鬼子

Amir Idiatulin:幸福古村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得主俄罗斯建筑师

张起意:从蓝天组到gmp,他是如何成为不画图的建筑师的?

白皓文:做一个新兴建筑师的勇气或许是自成一派,探索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ZY:在北欧各大建筑事务所求索,也享受探索生活的乐趣,来听听她的故事吧

刘思雯:读书工作,做一个稳扎稳打的建筑师

吴静霆:工作快四年,26岁的建筑师又想出国深造了

吴建师 孙艺谭:罗德岛的多元化训练,让他们拿下了evolo一等奖重塑中央公园

林女士 费先生:一起读书,一起工作,一起做落地项目,留荷建筑师的浪漫爱情

Rui Li:90后产品设计师诠释乔布斯的“产品皆有灵魂”

赖建安:两万元创业,如今藏品十万余件

马岩松:异类

苏哲维:考过一注,玩过乐队,这位最爱骂建筑师的摄影师,誓要站着把钱赚了

老虫:商业空间设计师,他决定将少女的美梦嫁接到商业体

丛同学:非典型画图狗-她坚持抄绘1年的点点滴滴

楼良军:他学习施工管理,曾在全球顶尖施工单位工作,致力于提升在法华人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罗滨:法国毕业,工作于AREP、包赞巴克,创立Atelier BY Architectes,在法国执业注重设计的可实施性

李书雯:法国DPLG建筑及规划双硕士,负责AS北京分公司,创立尺间建筑,设计并创建中法双语幼儿园

张芃子:保罗·安德鲁前主创,家有两宝,法国独立开业的女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