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重要作用之一,是城市、区域性规划与建筑地块设计的桥梁。这点无疑,亦是几十年的共识。
然而,是其重要功能(指“桥梁”),但不是“充要”功能,即,城市设计,应当具有独立的,宏观、中观、微观考量或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把它从所谓“层面”上讲,还是,有种空间机械主义的惯性。
此外,城市设计虽迟到近七十年,却当正视,而不该把它作为一种“断层”的填补,否则,仍然没有弥补几十年学科缺失的实质意义。
再者。“规划”与“设计”,乃现代西方泊来,经人工造的词(“规划”完全可以用“计划”代替嘛,此且不谈。)。那么,既然延用,就不能以字解学,而要分科研学。哲学或心理学中的惯性效应,是当辩证审视的。
建筑、规划、景观等,同属于以社会学为参照的大建筑学科,需从大学科结合社会进程,再把空间机械式的固化改良,结合本土文化(中哲、社会学与历史学,还有本土习惯等),才能,建立以民为本的“有情感”且符合科学哲学的学科。关键是,这个专业设立后,若成了“规划”的分支,反而,不如不设。
前些年,虽然成立城市设计专业指导专委,这肯定是好事。即,有了学术顶层设计。然而,却没有建立起有明确认知的教育基本层师资。或准确的说,中间传递层的(问学缺项),估计,只能把在大学科内,受到建筑、规划、景观教育的师资挪用,这也可理解。关键是,要是“穿新鞋走老路”,就会产生一些新问题。
— — 沐阳金石,沇河,辛丑四月十六
【作者简介】唐浩,字:金石,号:沐阳,山东济宁兖州人,城市规划与设计工学硕士,济宁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工作。
致力于文理双修,探索儒家哲学融入规划建设领域,传统文化研究与工科融合探索,曾受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正式邀请进行学术访问(2015),现为该校建筑系教学合作学者。住建部建筑业企业资质评审专家,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全国绿色社区产业智库专家,山东省乡村振兴专家库专家,国家注册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