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美军气喘吁吁地逃命,实在跑不动了,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2022-10-18     这才是战争

原标题:9个美军气喘吁吁地逃命,实在跑不动了,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1951年1月25日,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中将在西线发起“霹雳行动”,同时,李奇微命令东线的美军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配合西线的美军第1军、第9军展开攻势。

美军第10军的情报人员向阿尔蒙德报告,迄今为止,美军尚未找到中国人的42军在什么位置,该军肯定在汉城和原州之间,但到底在哪,没有哪个美军情报军官能说清楚。为防止该军从侧翼威胁原州,美军必须占领砥平里。于是阿尔蒙德命令美军第2师向砥平里方向展开积极巡逻。

1月28日,美军第23团1营B连1排排长芬德森中尉率领的巡逻队在砥平里东南10公里处远远看见志愿军125师侦察人员,互相开了几枪后都退出了战斗。

当晚,得到报告的阿尔蒙德命令新任美军第2师师长拉夫纳少将,第二天继续向砥平里方向派出战斗巡逻队,并与美军第9军第24师第21团的巡逻队在砥平里南方会合。得到师长命令的美军第23团团长弗里曼再次把任务交给了1营,新任1营营长罗素少校叫来了C连连长米切尔中尉,命令他在1月29日继续向砥平里方向巡逻。营作战参谋拉多少校告诉米切尔,10点30分在茂村南方20公里处先与第21团穆勒中尉率领的巡逻队会合,然后一起行动,要避免和中国人的大部队交战。

1月29日8时,米切尔得到D连1门75毫米无坐力炮、1门57毫米无坐力炮、2挺重机枪的加强后,率领巡逻队44名官兵分别乘坐2辆3/4吨卡车和9辆吉普车出发了。在最后一刻,美军第23团助理作战参谋斯塔伊上尉加入巡逻队,他负责与第21团巡逻队的联系事宜。

13时,两支美军巡逻队会合,开始向茂村前进。此时美军共有60人,2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8支勃朗宁自动步枪、1具火箭筒、1门60毫米迫击炮、1门75毫米无坐力炮、1门57毫米无坐力炮及若干加兰德步枪,天上还有一架全程陪同的炮兵联络飞机。从一个加强排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火力绝对恐怖。

美军的目的地是砥平里东南5公里的一处山谷,山谷中有汉城经杨平至原州的铁路通过,铁轨在山脊线中通过隧道后向东南方向偏转,一条乡间公路穿过铁路直通西北方的砥平里。山谷东南侧是453高地,西南侧比453高地直线距离稍远一点是鲸山(542.5高地),两座山上都没有高大树林,只有矮小灌木和几棵稀疏的松树,山谷北侧是一个小村庄——茂村。具体地形见下图。

美国人给这个地方取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双联隧道。

当美军抵达双联隧道后,第23团C连连长米切尔把车辆停在山谷南端,这时团助理作战参谋斯塔伊上尉却兴致勃勃得很,他本来的任务就是对接美军第21团的巡逻队,没有战斗巡逻任务,与第21团巡逻队对接后,斯塔伊却没有回去,跟着巡逻队一起行动。抵达隧道所在的山谷后,斯塔伊提出,让部队在南端等候,他自己去北侧的茂村侦察情况,然后就自说自话走了。美军说:“他再也没回来。”

原来,斯塔伊来到茂村后,他让司机把吉普车停在村外,自己一个人向村里走去。

这时,志愿军375团9连3排排长张德发看到了吉普车和斯塔伊,他先扬起冲锋枪一梭子打死了美军司机,然后健步向斯塔伊飞奔而去,边跑边美滋滋地想“这下能抓活的了”。没想到才跑了几步,张德发就被石头绊了个大跟头,一头摔倒在地。张德发心想:这下坏了,自己要反过来挨枪子了。没想到等张德发爬起来一看,那个美军上尉呈大字形趴在地上,举着双手,老实得很呢。

后来押送斯塔伊去营部的路上,押送的战士示意他把手放下来正常走路,这哥们刚放下来就立马又举得高高的,动作既熟练又规范,一副乖巧可爱的样子。不过这哥们小白兔的表情后面却是一肚子坏水,斯塔伊见志愿军对他和颜悦色,胆子立马壮起来了,当志愿军审问他时,斯塔伊开始胡编乱造、谎话连篇,导致125师遭受了重大损失。这是后话,下一篇文章再说。

第三次战役结束的时候,志愿军在战线最东端留下125师在南汉江以东地区,离茂村远着呢,茂村这边怎么会有志愿军的呢?

在38军汉江南岸阻击战那篇文章中我跟大家说过,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战局的棋眼其实是杨平,李奇微只要敢于突击杨平,志愿军败面极大,可李奇微不敢。

李奇微不敢,不代表彭德怀会不考虑杨平的重要性,彭德怀在布局时要防美军突击杨平这一手。早在1月27日之前,彭德怀就命令42军军长吴瑞林,42军立即停止休整,开赴龙头里地区展开阻击,掩护全军主力向东集结。

吴瑞林则命令125师师长黄经耀,125师立即开赴龙头里以南地区展开阻击。彭德怀这样部署的原因,一是杨平是西线志愿军主力东移横城、砥平里的必经之路,二是杨平是志愿军38军身后最关键的退路。如果杨平被美军占领,不但志愿军只有全军撤退,提前展开机动防御,等待第3、19兵团到位一条路可走;在汉江南岸的38军很可能会全军覆灭。

杨平必须死守。而125师则承担防止美军第10军沿南汉江从侧面突击杨平的重任。

可是李奇微不敢突击杨平,战局才会发展为后来的横城反击战和砥平里战斗。

那为什么李奇微不敢突击杨平呢?

第一个原因是大家比较容易想到的,李奇微吸取了美军在前两次战役战败的经验教训,采取齐头并进、步步为营的战法,各个部队之间等齐靠拢,不留给志愿军可以穿插的间隙。

第二个原因是李奇微发起反攻的“霹雳行动”其实也是勉强发起反攻,他的兵力不足,参加长津湖战役的美军第10军刚刚从釜山登陆,尚需休整,无法马上投入战斗。这样一来,李奇微不可能在全线攻势中都采取紧凑的阵型,实际上美军第8集团军的攻击重点是汉城以南的汉江南岸,李奇微通过之前的侦察发现,这里没有志愿军的主力部队,是让屡战屡败的美军重新发起攻势,重拾信心的大好机会。虽然因为兵力不足,导致美军第9军和第10军之间的杨平、骊州轴线出现一个巨大的缺口,但李奇微认为,东线美军第10军面对的是战力大损的人民军,虽然东线的美军第10军中的美军部队其实只有一个第2师,其他都是韩军部队,但实力大损的人民军部队不足为惧,不足以对第10军构成威胁。

而最可虑的杨平、骊州轴线,李奇微让美军第9军的第24师(第21团)和美军第10军的第2师(第23团)各派一个团来建立横向联系,保障这一结合部。

第三个原因是李奇微和彭德怀一样,面临着战场迷雾,他不知道杨平方向的志愿军情况,自然不敢轻易突击。往杨平方向突击的美军会自然而然孤立突出,而且是孤军深入腹地,没有绝对准确的情报,李奇微是不敢走这步棋的。

对彭德怀来说,他也一样面临着战场迷雾。而且彭德怀和李奇微获得的情报是同等清晰度的,西线美军第1军和第9军所属部队的番号已经被志愿军判明,而美军也同样判明了当面的志愿军50军和38军

那么对李奇微和彭德怀来说,对方剩余可动用的部队自然一目了然。其实在“霹雳行动”时,美军很多将领都预判彭德怀会在东线发起反攻,但李奇微都没听。李奇微这时犯的错误和麦克阿瑟是一样的,都是部队分散,使得孤立突出的部队遭到了志愿军反攻。麦克阿瑟表现在整个面上都过于分散;而李奇微则是在整体战局上,一个方向孤立突出。麦克阿瑟是因为轻敌,而李奇微是因为惧敌,他惧怕部队分散而被志愿军吃掉从而采取紧凑的阵型,但兵力不足导致李奇微可以在西线紧凑,但无法在整条战线都有足够的部队。如果志愿军第9兵团能够在此战投入战斗,美军再次溃败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如果李奇微此战失利,他会被美国国内贬得一文不值。但李奇微的运气好,志愿军第13兵团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李奇微为什么会在麦克阿瑟已经犯错的情况下,犯下同样的错误呢?兵种部队出身的高级指挥官的一个弊病就是眼界不足,对战场全局的把握差。李奇微这种水平,如果在二战时资历足够指挥集团军以上的部队,会被德军那几个能征惯战的悍将暴揍的。

对彭德怀来说,他虽然不能准确地知道东线会有哪些敌军部队,但可以知道必然是以韩军为主。在美军主力云集西线的情况下,采取“西顶东打”的战法是破局的关键。因此,杨平对于彭德怀来说,是攻和守的关键要点,必须有一支部队防止美军突击杨平。

这支部队就是125师。

1月28日,中美两军的侦察部队在砥平里东南10公里处遭遇,这给了志愿军和美军同样的信号——敌军就在附近了。

美军的做法是继续巡逻侦察,搞清楚情况。而志愿军的做法是设伏。

黄经耀命令375团团长赵立贤,美军很可能在晚上或明天还会来,你立即组织伏击。

收到命令,赵立贤很高兴啊。为什么?375团入朝后,三次战役了,一仗都没打过。赵立贤把任务给了3营,3营把设伏点设在茂村,在28日晚把茂村围了个水泄不通,就等着美军往里钻。可是等了一晚上,美军没来,把自己等得人困马乏。

29日,都到中午了,还是没美军的影子。

这时,埋伏在茂村南山的9连听到了机枪声(这是美军巡逻队的机枪火力侦察),随后张德发俘虏了美军上尉斯塔伊。连长魏思福认为,己方俘虏美军指挥官,在山谷南侧的美军久候不至,必然起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想等美军自行进入预定的茂村伏击圈是绝对不可能了。当前唯有趁美军尚未搞清楚情况,主动出击。既然如此,必须抢占美军东南侧的453高地制高点。于是,命一个排向453高地跑步前进,自己率两个排向山谷南侧美军巡逻队逼近。

斯塔伊被抓的时候,美军巡逻队正闹哄哄地吃饭,没人注意到张德发击毙司机时短促的冲锋枪声。然而,天空中的美军联络机却发现了正在飞奔的志愿军,飞机上的美军第23团1营主任参谋恩根少校(有些国内书籍把美军的营主任参谋翻译为副营长,这是错误的,美军营主任参谋相当于志愿军的营参谋长)立即用无线电和地面上的美军联系。可对空联络的电台却在斯塔伊的吉普车上,米切尔和穆勒没人能听到恩根的紧急呼叫。不知情的米切尔驱动车辆继续向茂村前进。

当美军进至双联隧道的铁轨时,穆勒突然看见飞奔而来的9连,紧接着米勒也看到了,打头的美军吉普车立即疯狂掉头。9连3排副排长隋景春一马当先,扬手一颗手榴弹炸毁打头的吉普车,身后的志愿军战士一起开火。米切尔狂呼大吼:“全部掉头,全速原路撤退。”一时间美军乱成一团。然而米切尔在掉头时却看到正在453高地山脊上攀爬的志愿军,并发现自己刚才停车的地方已经被志愿军设置了路障。

生死关头,两个美军中尉连长却吵起来了,穆勒认为此时只有抢占453高地才有生机,米切尔却只想着马上沿着来路逃命。最后穆勒吼道:“我们必须爬到山顶,中国人也在爬,这是唯一的机会了。”穆勒怒吼的同时,飞机上的恩根也喊了几乎同样的话,但下面的美军无法听到,恩根只能返航加油。米切尔还不准备放弃自己的主张,刚想继续争吵,车队中间的一辆吉普车刚刚横过车身,就被志愿军打中,驾驶员扔掉汽车,撒腿就跑。这辆车一下子把前半段车队全部堵住了。这下米切尔认清形势了,立即改口:“所有人,全部上山!”

美军立马抛弃所有重武器,只携带2挺轻机枪、1具火箭筒、8支勃朗宁自动步枪以及一些加兰德步枪上山,求生的本能让这些美军爬得飞快。

此时,美军从北坡上山,绕后的9连一个排从南坡上山,现在就看谁速度快了。

按理说,这种时刻,应该所有人都明白爬上山才有活路。但有9个美军却不知道,急速的攀爬让他们气喘吁吁,累得不行。最后这9个人往沟里一坐,无论如何都不肯爬了。这种行为愚不可及,命要紧还是吃点苦要紧?这9个美军显然认为,这样爬山太苦了,命就不要了吧。

从部队的角度来说,此时军官或士官应该强行命令这些美军继续爬山,不管是殴打还是用枪威逼。可米切尔和穆勒忙着逃命,没人管这9个美军。其实米切尔在二战时受过重伤,自己都开始掉队了。只有排长潘罗德对着他们吼了几句:“快走,混蛋!快走!”但这9个人一动不动。然后这9个哥们看到有几座茅草屋,就一头钻了进去,当起了鸵鸟,以为这样就安全了。

当一屁股坐地上大喘气的9个美军稍微缓过来一点的时候,他们终于知道自己愚不可及了,闻讯赶来的7连3排8班追上来了。直到这时,9个美国佬才终于知道怕了,立即拿起枪跑出茅草屋对着志愿军追杀部队射击,结果枪声刚刚响起,一个叫安德森的美军就吓得把枪扔到了身后,他傻乎乎地爬起来去捡枪,被志愿军一枪打死。紧接着,一颗手榴弹又炸死了另一个美军诺曼,机枪手米勒拿着美军逃命时带出来的唯二机枪中的一支,开枪猛烈射击,紧追在后的7连8班班长陈兴元迎着子弹扑了上去,米勒打出的子弹居然一颗都没打中,可能是手抖得太厉害了。当陈兴元扑到米勒身前,米勒一记右勾拳,被陈兴元低头闪过,伸手抓住枪管,反而将机枪抢到手。陈兴元随即举枪就打,米勒及边上的美军纷纷毙命。

正当陈兴元大开杀戒之时,回国后把自己吹嘘成英雄的美军福柯勒尔和佩特拉塞维奇偷偷溜走了,求生的本能让这两个人向山上狂奔寻找自己的大部队,没跑几分钟两个人就被子弹击中小腿,当了俘虏。只有米勒的副射手安塔兰是关岛人,躲在一旁脱掉衣服扔掉头盔,凭着一张亚洲人的脸得以溜走。

中弹后,福柯勒尔拼命撑起身体,把双手高高举起,佩特拉塞维奇对他说:“我就在等着看你怎么做。”说完后,立马也高举双手。

两人被带下山后,9连正忙着烧毁美军扔下的车辆,受伤的福柯勒尔躺在地上,烧完车,9连忙着围歼逃上山的美军,没人管他。福柯勒尔爬进一个草堆躲了起来,成了第二个幸存者。抗美援朝战争中,实际被俘的美军远不止纸面数据那么多,一是志愿军沿用国内战争的经验,让美军俘虏自己去后面被收容;二是作战部队忙于追击,来不及管这些美军俘虏。很多美军俘虏就这样偷偷逃掉了。

回国后,福柯勒尔称这9个美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实际上一个照面就被7连8班拿下了。

但对美军来说,损失了9个人并非坏事,一是这9个人帮他们挡住了志愿军的追兵,剩下的人得以上山;二是这9个美军其实不是步兵,没啥战斗力,但也不是有些书籍所说的是新兵,这9个美军都是老兵,但都是技术兵种,第二次战役美军惨败,美国国内紧急补充二战老兵,可是美军病急乱投医,也没建立良好的制度,优先补充步兵,很多宝贵的技术人员被补充到步兵里又损失掉了。后来美军稳住心神后,才把这点纠正过来。

现在,我军以为机械化步兵不需要以前的体能,把体能训练标准大大下降,这样做,到战场上就等着送命吧。陆军,一定要有较高的体能标准,这永远不会过时。

靠这9个爬不动山、吃不了苦的美军垫背,40多个美军顺利爬到了453高地主峰北侧一座山峰的山顶,构筑射击阵地开始反抗,刚刚歼灭9个美军的7连8班在美军山下几米远的地方遭遇美军手榴弹雨,被迫退了下来。要是没这9个人垫背,美军伤亡还会更大。

而志愿军这边9连负责占领453高地主峰,切断退路、阻击援敌,7连负责围歼这股美军。

美军虽然只剩1挺轻机枪,但还有8支勃朗宁,自动火力依然充足。7连迅速占领周围高地,架起缴获的机枪,以火力掩护步兵攻击。在皑皑白雪中,双方展开激烈厮杀,自动火器划出的弹道布满了美军所在小山头的周围。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剩余的美军几乎全部伤亡。美军伤兵痛苦地哀嚎,米切尔对着他们说:“求求你,别喊了,会暴露我们位置的。”7连甚至一度冲上山顶展开肉搏,美军排长潘罗德在志愿军冲上山顶的时候告诉部下:“大家快躺下装死。”

但是,美军空军的援兵到了。

13时30分,美军第23团团长弗里曼上校得到了1营主任参谋恩根的报告。弗里曼立即命令2营F连前出救援,并请求第5航空队立即给予近距离空中支援。14时15分,一架“蚊子”飞机赶到,开始用烟雾标记志愿军火力点和阵地。16时30分后,第一波4架次美军飞机赶到(大家记住这个时间点,后面的文章我会讲美军航空兵支援的效率问题),开始猛轰7连。随后,第二波赶到的4架次飞机动用了凝固汽油弹,7连的攻击被美军空中支援压制了。

17时30分,美军援兵第23团F连赶到453高地南侧,9连机枪响起,前两辆吉普车“嗖”的一声停车,美军跳下车准备战斗,第三辆车的美军驾驶员一把方向冲进路边的沟里,对着F连连长泰瑞尔上尉说:“上尉,我们最好先待在沟里,否则中国人的机枪会杀了你。”泰瑞尔深以为然。

经过一个小时的磨蹭之后,美军F连决定发起进攻,20时30分,美军右翼排3排登上453高地,发现志愿军阻击部队已撤离。

3排虽然攻占453高地,但一直没有前进救援就在前方的被围美军,他们在等待1排。21时,一个美军医务兵从包围圈里逃了出来,称被围美军已伤亡四分之三,自己是出来寻找车辆和药品的。这其实是撒谎,美军飞机空袭后,空投了弹药和药品,美军战史得意地称:“C连蔑视中国人,取回了所有的空投物资。”

22时30分,左翼排1排终于出现,据说是“因为路不好走”。

1排上山后,泰瑞尔决定继续前进救援。琼斯排拼命开枪放炮,缓慢前进,23时,F连终于接近被围的美军,却发现没有中国人。7连和9连都已奉命撤出战斗。

最终,美军巡逻队60人伤亡俘48人,16人阵亡、30人受伤,2人被俘(斯塔伊活,佩特拉塞维奇死)。

此战,原计划伏击进入茂村的美军,但情况突然变化,9连连长魏思福当机立断,立即率部出击,并以一个排抢占453高地,切断美军后路。虽然实际上9连几乎没有歼敌数据,但造成了美军巡逻队被包围。所以125师师史提到此战只说9连不提7连。7连在随后的出击中仓促作战,虽英勇顽强但组织不当,未能歼灭被围美军,打得不算很好。至于在天黑后撤出战斗,肯定是上级决定,应该是美军航空兵近距离空中支援和地面战斗造成志愿军相当伤亡,遂决定不再夜战。

在国内战争中,主力部队和非主力部队有着军事技能的一定差距,但对美军作战,这一点区别不大。主力部队和非主力部队的主要区别还是在于敢不敢打,执行命令坚决不坚决。125师在第二次战役中突入新仓里,却因主力营伤亡数百,肉疼不已,遂退出战斗,错失战机(不会是攻击连队和阻击连队主动退出战斗,一般是上级命令)。此战也是这个问题,因有相当的伤亡,竟然在有利于志愿军的夜晚选择放弃战斗。抗美援朝战争中,敢战与不敢战,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对于四野部队中相对很弱的375团来说,仗打得还不错,但375团所述战绩不实,称歼灭美军第23团一个加强连200余人,俘虏其上尉连长及士兵1人。美军上尉供称敌为C连,加强了A、B连参加过二战的老兵,故敌极为顽强,除两人被俘,其余均顽抗至死。正好美军巡逻队携带重武器数量极多,又因为轻装和志愿军比速度抢山头,大部分武器均被缴获,看着确实就是一个加强连。遂写入师史和42军124师副参谋长郭宝恒(后为126师副师长、师长)所著的《42军在朝鲜》。

除了375团外,美军那边也是牛皮猛吹,被救出的美军C连人员自然对F连感恩戴德,事后送了个锦旗,上书:“遇到危险时,就找泰瑞尔。”第23团团长弗里曼称赞道:“这是朝鲜战争中最好的小型部队行动之一。”面对赞誉,F连及连长泰瑞尔居然脸不红心不跳,受之无愧。实际上,从453高地南麓至美军C连巡逻队被围处不过区区1公里多,泰瑞尔花了5个半小时。

而被俘的斯塔伊谎称:自己是美军第23团A连连长,是第二天发起进攻的尖刀连连长,提前跟随C连前来侦察情况、勘察地形,不料被俘。

斯塔伊原本确实是A连连长,刚刚调任团助理作战参谋,此人说话有真有假,即使有其他美军被俘,问他们斯塔伊的身份,人家还真会说是A连连长。

第二天,125师侦察兵报告,美军一个加强营北犯,正好和斯塔伊的供词一致。

黄经耀

黄经耀结合斯塔伊供述、侦察兵报告和375团战报,认为美军1月29日已遭375团打击,伤亡甚重,战斗力明显不强,决定集合全师之力,全歼来犯之美军一个营。

第二次双联隧道之战即将开始。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19a5f6abd9fc95ae10f9ecb98106f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