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北京市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分级标准指南(试行)》发布。该指南首次明确了各学年段学生阅读素养发展目标,将中小学生阅读能力从低到高分成五个等级。
其中,一至三级对应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四级对应初中阶段,五级对应高中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表现。不同能力分级内,3种阅读关键能力——信息提取能力、理解力把握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都有标准。
每一级中小学生阅读能力都有具体的描述。比如在阅读文本方面,一级阅读能力对应的是“能读懂生活中常见的简单语言材料”,二级阅读能力对应的是“能读懂生活、学习中大部分常用文本”,三级阅读能力是“能读懂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见话题、形式的文本”,四级阅读能力是“能读懂不同类型、专业、形式的文本”,五级阅读能力则为“能读懂语言复杂、内容深奥、形式多样的文本”。
随着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分级标准指南发布,教师可以更精准地设计学生阅读任务,持续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然而,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另一个问题来了:不少孩子多了很多书,却依然写不好作文。
对于提高作文水平,不少专家和老师都建议,“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平时多看书,多积累,作文分就能步步高升。
可是,现实中存在问题是,孩子不会写作,不是因为心中没米,而是心中有米,但就是表达不出来。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缺少了一座桥梁,一座连通阅读力和写作力的桥梁。少了这座桥,阅读力无法真正有效转化为写作力,二者只能隔河相望,默默垂泪。
好的语文老师,会引导学生把读书、写作和生活连接起来,也懂得调动孩子们的情绪和体验。
好的语文课堂,会通过饶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引导孩子去关注身边的生活、社会以及真实的世界,进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写作的欲望,而不是直接要求他们去完成写作任务。
今天的“育校名师谈”栏目,京教君请到了北京市育英学校初中部王国明老师,和大家聊聊初中写作的那些事儿,助力孩子不依靠范文和模板,把阅读力转化成写作力,在写作之路上早日“开窍”。
主讲人:北京市育英学校
王国明 老师
核心要点
01
作文就是写自己的生活,从自己的生活中提炼素材。如果孩子能够对生活保持关注和思考,写作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02
“知识体系”“写作体系”都应该是在“生活场景中”构建。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写作活动,并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写作技巧,这才是作文的正道。
03
让阅读力转化为写作力,我坚持的做法就是“积累和背诵”。以“每日金句”的形式去积累,孩子储存的词汇丰富了,笔下的词汇就会如汩汩清泉,奔腾不息。
育校名师谈
王国明:
在和家长的交流中,经常有家长向我反馈:孩子特别害怕写作文,一遇到周末留作文的作业时就很苦恼。家长发愁说,我们该不该让孩子背些作文的模板,套点中考满分作文,或者上个作文辅导班呢?
我觉得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孩子把写作和自己的生活割裂开来了。平时孩子说话的时候,他表达的是自己的真实的内心的想法。可是一到写作的时候,他就会想到,我怎么才能写够这多字呢?怎么才能够上一类文呢?怎么让我的语言更华丽些呢?缺少了对自己生活的关注,写作就会写成一种负担。
解决以上问题,我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
正本清源,让作文学习回归本位
王国明:
要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生活,要调动孩子的情感体验。新课标下的各学科学习,更加注重学习的实践性和情境性,引导孩子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在这种理念下的中考作文,一定会贴近孩子的生活,让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
其实,孩子们每天面对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些生活就是一座取之不竭的资料宝库。
比如我们写《因为有我》这个题目时,有的孩子不太会写。我就引导他们想一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因为自己的努力让周围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事呢?
有的孩子说我把班里坏了的墩布修好了;有的孩子说我在运动会上夺得了金牌给班级增了光;有的孩子说我在家里教爷爷奶奶学会了微信视频;有的孩子说我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了座......
这些来自于实际生活中的小事,这些因为“我”而带来的小美好,当写进作文时,都是非常真实、温馨,且很能引起人们共鸣的。
所以,当孩子写作的时候,如果我们一味地灌输作文要高大上的理念,要语不惊人死不休地堆砌辞藻,让孩子绞尽脑汁去编造作文,那么作文就会走上歧途。
二
想方设法,激励孩子爱上表达和写作
王国明:
当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作文观念之后,就要想方设法给孩子搭建表达的平台,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于校长曾经提到过,要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构建学生的价值体系。我们语文组每到春天,都开展与春天同行的写作活动。要求孩子们在美丽的校园中,选择一株植物进行定点观察,每周观察一次,连续观察四周。每次观察的时候,都给孩子制定一份评价量表,引导孩子学会去观察、学会去表达。在年级的作业反馈中,这项写作活动被孩子们评为最喜欢的作业。活动结束后,很多孩子恋恋不舍,有同学说:“感谢您,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春天。”有同学说:“我第一次这样凝视过春天。”
由此可见,不是孩子们不喜欢写作,往往是我们布置的写作形式不受孩子们喜欢。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观察、去表达,“调动孩子的情感体验”,激励孩子去写,并循序渐进地教给孩子们“怎样去写”,这才是作文应该遵循的正道。
三
厚积薄发,正确处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王国明:
孩子们爱读书,这绝对是个好习惯。但是把阅读的成果积淀下来形成写作能力,这中间还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
促进孩子的“能力转化”,我觉得重要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做读书笔记,养成阅读摘抄并适当记忆和背诵的习惯。
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就一直坚持着这个习惯,确实是受益良多。我记得遇到一个句子说“童年的生活就像万花筒,会永远在你眼前闪烁着奇异的光”。读到这么美的句子,我特别喜欢,不仅摘录下来,还把它背下来,至今都记忆犹新。
上中学的时候,我还特别迷恋汪国真的诗集。其中有一首诗叫《母亲的爱》,诗的结尾说“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这些含蓄隽永的诗句,我们不断地积累、不断地丰富,储备的词汇多了自然就会文思泉涌。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家长不妨跟孩子一起做做读书笔记,不断去积累摘抄并背诵,这样孩子的写作能力就会提升。
内容来源 | 京城教育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