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长城,所以中华”,《长城之歌》恢弘巨制全景史诗

2023-12-05     深度文娱

原标题:“因为长城,所以中华”,《长城之歌》恢弘巨制全景史诗

巍巍长城,蜿蜒万里,雄峙千年。“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历史上,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工程,也是发展商贸、文明互通的桥梁和各民族的家园。近期,大型纪录片《长城之歌》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该纪录片以正在建设中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切入点,立足新时代,以人类文明史的大视野,吸纳最新且权威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创新性的影视语言,重新观照长城,生动呈现长城自建造以来两千多年的人类奇迹何以诞生、何以延续,深入挖掘长城在“何以中国”“何以中华文明”的塑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独特贡献,真实描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背景、理念和进程,以及它的壮丽前景。

以人类文明大视野

创新诠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性

《长城之歌》以山丹汉明长城为重点和切入点,连接山丹祁连山、焉支山等地理节点,追溯辉煌的古丝绸之路,真实纪录新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赓续历史文脉,凝聚民族精神,汇聚磅礴力量。

该纪录片深入挖掘把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符号所蕴含的独特价值,提炼为六大主题作为分集架构——《奇迹》《生存》《秩序》《交融》《脊梁》《永续》。每集50分钟,主题鲜明,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逻辑递进,共同构成该纪录片的整体脉胳,从而实现了多维立体呈现长城的时空之广阔、内涵之深厚。可谓是全景史诗,恢宏巨制。

追溯历史,贯通古今,《长城之歌》以历史大视野审视长城。两千多年来,浓厚的中国一体意识始终是华夏历史文明长河的砥柱中流。长城的建筑,自春秋、战国伊始,历经近20个朝代,时间跨度2700年,修建长度合计超过20000千米,这组令世人震惊的数字背后,是中华民族坚定成长的决心和信念。

该片借助人类历史的大视野、人类文明史的跨度、新时代中国的高度,观照古与今、中与外,解读长城对于中国历史、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彰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对提振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价值。“因为长城,所以中华”,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万里长城象征着众志成城、团结统一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以及开放包容、守望和平的时代精神。

为彰显权威性,全片吸纳最新且权威的学术研究成果,采访了国内外六十余位通晓中华文明史、民族史、长城史、社会学、历史地理、军事、党史、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国际知名历史学家、汉学家,专家的解读使该纪录片对长城价值的展现更具权威性和思想性。

如片中诠释,“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野,导致了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长达几千年的冲突与融合,这不仅塑造了中国,也塑造了当今世界文明的格局。”如“‘汉’作为中华文明中气势磅礴的符号,成为生活在长城内外的华夏民族最突出的身份标识之一。它推动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尤其是亚洲大陆最耀眼的文明。”学者专家们这些权威观点构成了真实、客观、可信的历史叙述结构。

彰显家国情怀

呈现长城文史大百科全书

“政论情怀,故事表达”。首先《长城之歌》在广阔的历史线索中,聚焦与长城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突出两千多年来对维护中国统一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事迹。全片采用故事化的表达手法和叙事策略,让抽象的主题故事化、人物化、情节化、细节化,期望起到“让历史活起来,让文物活起来”的艺术效果。

比如“城”的概念,和大禹的父亲鲧息息相关,据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建造城郭的第一人。秦始皇采纳李斯的谏言,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奉命率军从咸阳出发北上,率领大批六国降卒和征召的民夫日夜兼程,在秦、赵、燕三国既有长城的基础上,经过大约十二年的辛苦营造,构筑起延绵万里的秦长城。“东方的哥伦布”张骞,开拓了“丝绸之路”;北魏孝文帝的“胡服骑射”等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明将戚继光奉命接管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昌平界的防务,在山海关至昌平长城沿线,重修边墙,建造空心敌台……

其次,在国难危急的时刻,《长城之歌》用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彰显保家卫国的英雄情怀。卫青、霍去病率军北上击败匈奴,收复漠北、陇西、河套、阴山等地区,拓展了西域的边关。明嘉靖33年,蓟镇守军收到“夜不收”发回的关于蒙古军即将大举侵犯的情报,提前埋伏,取得大捷。而“夜不收”郝恕、石刚等人壮烈牺牲、为国捐躯的故事鲜为人知。

1933年3月11日,在喜峰口保卫战中,赵登禹将军带领五百名官兵趁着夜色提着大刀杀入日军兵营。喜峰口夜袭歼灭敌军五百余人,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军队首次获得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37年9月25日,日军补给部队从灵丘城进入乔沟,早已埋伏在路边的八路军冲下乔沟,将敌军分割数段,化整为零展开白刃格斗,全歼日军,创造了平型关大捷……

再次,真实客观的影像叙事力量,以小见大,忠实地记录并艺术呈现维护长城的人物故事。比如箭扣长城修缮工程技术负责人程永茂69岁,自2016年起,凭借着砖石之间的传统手艺,程永茂带领的队伍让五公里的箭扣长城转危为安。

67岁的长城保护员张鹤珊,是秦皇岛市城子峪村村民,每天徒步巡视这段总长度超过7公里的长城,他对长城的每一块危砖都了如指掌。45年来,这已成为他的习惯。北京建筑大学刘飞教授带领团队用震动传感仪等设备测量跃动的波形,监测着长城的心跳,为长城震动灾害的预防提供可靠的依据。借用最新技术,长城的保护工作进入了新的纪元……

长城壮观瑰丽的英姿、悠久的历史典故、长城内外多彩的民族特色、宗教流传、文明发展、丰富的物产,风土人情等林林总总的影像信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对敦煌石窟、嘉峪关、山海关、八达岭长城等景点的介绍,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长城之歌》在这个意义上,已经成为一部呈现长城文史的大百科全书。

匠心制作精良

打造艺术性感染力强的文史纪录片

《长城之歌》贯彻总台的“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从2021年8月开始策划筹备,进行浩繁的文献搜集整理、权威专家采访、脚本撰写反复修改等案头工作,2022年4月正式开机,历时270多个拍摄工作日,全部行程七万余公里,拍摄范围覆盖长城沿线全部15个省市区。

摄制团队克服崇山峻岭、戈壁荒漠,风沙雨雪、霜冻日晒、风餐露宿等不利环境和天气的挑战,践行“四力”。此次拍摄大量采用了航拍、水下、穿越机、延时、升格等各种特殊拍摄手段,捕捉到了许多长城的绮丽景象,抢救性记录下长城保存的现状。除了长城本体,还拍摄了20余个长城沿线各地博物馆里大量珍贵的文物。

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了创新影像语言的风格化表达。纪录片融合了实地拍摄、写意镜头、情景再现、电脑动画、微缩景观等多种表现方式,以实景呈现为主,集纪实美学、戏剧美学和技术美学为一体,有着很强的视听冲击力。尤其是多媒体虚拟棚拍这一创新性影像语言的运用,在表现长城历史中“重要人物”“重要故事”“重大时刻”的历史场景和情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营造了独特的影像审美。

本片的配乐磅礴大气,追求史诗质感,以世人熟知的经典歌曲《长城谣》为基础,进行多种风格和旋律的改编,以突显不同的历史情境与叙事情绪,有效烘托和深化了该纪录片的主题。

《长城之歌》主题宏大、内容生动、脉络清晰,做到了政论性、史料性和艺术性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国家话语的铿锵力量。特别是该纪录片用贴近世界观众的语态表达,搭建国际对话和交流的桥梁,对内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外展现中华文明脉络,向今天的观众呈现出一个既雄浑又亲切,既悠久又现代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美丽又多彩的画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00f4ff3eb4f3eb3a3e088ab0fb4389d.html